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目的与意义
2022-12-11张雪张宁
张 雪 张 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是推动高等院校党建管理工作的主要载体和优势渠道,其本质是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统一,用党建理论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铸就良好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推动新时代民办高校的学生党建管理工作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精神使命,也是高等教育求实重教的本质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有新作为,而民办高校更要始终着眼于新形势、处理新问题、把握新要求,以传承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作为新时代民办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第一推动力,做到理论培育和实践引领的有机统一[1]。
一、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课的关系
(一)两者共通,共存共融
1.两者的教育内容相同
都是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重点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理想与信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两者的教育方式相同
民办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有着相同的教育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教育举措,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发展需要,让学校教育自身更具有感染性,进而提升了教育活动自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在党团组织中,对共产党员的培养就是教育的最基础形式,在高校中的党建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等,也都在较大程度上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进程。
3.指导思想和目标相同
(二)差异所在,互补共融
1.理论基础不同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校党组织基础建设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属于政治学科的一部分,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学思想方向和指导思想,其制度体系也比较严密。高校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程的一部分,存在着明确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
2.研究目标不同
高等学校党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共产党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则主要是具有重大思想问题的广大学生群体和个人,也包括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
3.解决的问题不同
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是为增强高等学校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使党员队伍的总体成员更加优秀化,从而壮大队伍的政治力量,提高队伍的时代性,促进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得以更加稳固,坚决贯彻和实施党的方针和政策措施,进而加强党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的核心领导。而通过大学生课程思政素质教育,解决的最具体问题就是通过高校运用社会各方能力与资源,以及利用社会各种渠道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让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品格、政治自觉性与思想道德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参照1998年陕西省各乡镇联合勘界相关成果,结合收集的其他专题资料对协议书、协议书附图及相关成果表等重新进行规范整理,形成了标准模板。
(三)两者互促,实现共融
民办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课教学的互促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前提。时代发展不断向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而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也处在不断地更新变革当中,致使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而随着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给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也提供了新教育方向。第二,思政课教学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高效实施也有促进作用[3]。
民办院校党建工作是思政课教育的“魂之所系”,加强和完善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就需要加强思维引导工作。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课堂教育转变为青年学子的思维与行为,从而实现青年学子的全面发展,这既是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的主体功能,又是高校党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思政课教学是中国民办高校党建的“重要桥梁”。学校利用思政知识课程教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念原则和行为方式贯彻于学校德育教学的全过程,促使民办高校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党史党建的基本知识;通过思政教育与课程实践教育,提高青年学子对党的理想信念的深厚情感、理解认识和坚定信念,实现育德、育知和育魂协调统一的总体目标;通过促进思政课程与互联网新兴传播媒介的相互融合,因势而进、因时创新,使学校党的建设与思政教育课“活起来”“热起来”。
民办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政治思政课相互融合体现了知行统一。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如何开展既是现实问题,又是理论问题。新时期大学党的建设工作应当坚持以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努力筑牢教师与党员干部共同信念为基础,以努力提升全体教师党员的工作能动性和组织创造力为重心,以全面培养具备高素质发展能力的卓越大学生为总体目标。抓好思政课,把马克思主义的党建教育理论科学、完整、系统、深入地渗透到大学生思政教学全过程活动中,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主阵地、进一步提高思政实效性的关键途径。
二、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目的
新时代中国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思政课的融合,紧紧围绕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核心,跟从我们党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新时期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奋斗者的新时期,不论是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还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要求我们党坚持思想信念,逢山开路、逢水架桥,百折坚持、顽强拼搏,撸起袖子加油干。“好学才能上进”,一个政党通过学习开创了历史,更需要通过学习迈向未来,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需要。
(一)正确把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动向,把握学习方向
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与学习,必须始终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扎实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粹,更加积极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掌握其精神核心、主旨要义、丰硕成果、突出特色,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武装头脑、引领实践、促进工作。
(二)要努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到的东西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停滞于书本,应该努力把理论知识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去,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提升自我中增加才干。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的深度渗透结合,是培养现代马克思主义人格风范的一个有力抓手,正确处理好知识和运用之间内在关联,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和用自相长的正确范本[4]。
三、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跨时空开拓“三全育人”①的大格局
党建工作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理论课的时空和地域教育局限,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布局。首先,“大思政课”不再只是简单地面向传统理论课老师的“单曲独奏”,更是一种面向校园、家园、社会全员发展的“交响合奏”,进一步有效地凸显了全员教育的大布局。其次,课堂形式风格各异的“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突出特征,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进一步拓宽视野,并观照社会实际,反映现实关切,从而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用性与课程时效性,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处理现实社会中所涌现出的问题,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成为社会主义奋斗者,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党建工作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不但在“理”的层次服务人、影响人、引领人;而且以“理”为“行”的正确指导,在“行”的层次上教导人、培养人、改变人,做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彰显了全方位素质教育的鲜明风格。党建工作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采取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所以,从时间场域的视角上看,“大思政课”符合“三全育人”的总体布局。
(二)内容呈现多元融合的大范围
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重要特点,是内容不再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一范畴,而是秉持了思想课程的统一性。全面深入梳理与深挖教育理论资源,以及各学科中具有思政要素的基础理论,进一步补充拓展并优化整合马克思主义教学课程资源,融合了其他课程的教学观念、方式、思想工具等,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培育人、影响人、改造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基本底色,力求在为党育才、为国育才和以品德人、以智启人上下功夫、见效果。
“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教材面向古今中外,引领学习者在比较学习过程中坚定理想与信念,提高知识见识,开阔全球视野,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中华力量。例如,在全国疫情防控背景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和方式引导人;利用全国疫情防控中的生动案例弘扬中国精神,表达中国情感。鼓励学子投身强国伟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综上所述,党建工作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冲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课程的时间限制,突破了课程壁垒,形成课程合力,显示出课程要素多元相融的鲜明特征。
(三)本质属性彰显铸魂育人的大模式
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教学内涵丰富、课堂多样化、教育能力多方,且有着大布局、高目的的新模式教学方式。不管用怎样的形式、在怎样的时期和位置、以怎样的载体和方法、讲授怎样的教学内容,各环节都是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以最大利益承担引导学生发展成才和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责任。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②,培育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由此可见,党建工作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一直以“立好德”为基础,以“树好人”为重要核心,将“立好德”“树好人”精神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全部流程,始终坚持为党育才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目标,将学校思想政治教学贯彻到底,反映出教育内涵的丰富性、教育范畴的多维性、教育能力的多方性等显著特征,从本质属性上分析,具有铸魂教育的大模式特点[5]。
(四)深度融合促时代的大发展
民办高校将党的建设思想融入思政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思政教学中用现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去武装青年学子们的思想,就是学校贯彻落实中央“为谁培育人、造就什么样的人、怎么培育人”这一根本性提问的关键。一直面临着当前高等学校党的建设与理论课教育“两张皮”的现实提问,新时期应探索把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理论纳入思政课中,坚持提问引导、理论解读、事例说明的原则,进一步探索高校党建实践的效率问题。
民办高校将党建思想融入思政课中,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需要。高等教育思政教育课实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是知识教育、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统一,在思政教学课程中,可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政治人生观、端正入党动机、加强党性修养,铸就理想、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锻炼崇高品质,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结语
实现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确保了学生预期工作目的与教育价值的达成。而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教学在质量、教育效率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受其影响,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关系也越发密切。很显然,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课之间的关联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与推进已刻不容缓。民办高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二者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二者深入融合的根本目的与重要作用,并适时采取不同方式与手段进行二者的有机融合,同时根据当前中国民办高校的党建和思政教育融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其面临着的挑战,我们也应努力挖掘解决问题的新机制与新办法,从而有利于实现推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均衡的发展。
注 释:
①“三全育人”: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
②四个意识:“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