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12-11解佳钰

西部学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解佳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1]。我们所探索的这一条通向现代化强国的道路,是新时代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格局下采取的新道路。既是对我们党初创时奋斗目标和奋斗意义的实践解读,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探索,承前启后、开拓进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是这条道路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实践这条道路的最大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萌芽阶段

通常意义上来讲,世界现代化进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为标志和法、美的政治革命为起点;第二时期,现代化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西欧,也开始在其他地区传播与延伸;第三时期,从20世纪初持续到今天,现代化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特权”,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已经开始探索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可以说,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开启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也是从这时开始曾经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世界潮流的中国开始逐步衰落与倒退。进入近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使我国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开始了中华民族最悲惨、最黑暗的历史时期。在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始终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无数仁人志士尤其是某些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尝试均已失败而告终,也加重的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伤痛。中华民族一度陷入绝望的深渊,这让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其他各种主义更救不了中国。就在民族危难、前路渺茫之际,中国共产党应时代而生,开始带领中华民族从艰辛走向伟大[2]。我们党自创建之日起,就把中国“去往何处”作为首要问题与根本思考,在率领全国民众浴血奋战、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了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在新中国成立前,党的第一届领导集体就开始对什么是现代化、怎么样建设现代化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随即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再次明确,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从落后的农业国和手工业国起步,逐步迈向现代化的现实可能性。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对于中国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我们党已经开始着手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践行这一道路最大、最根本的前提和基石。中国现代化新道路有了最基础的政治保障和群众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全体中华儿女,也坚定了我们党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信心与立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发展的必然,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量下进行的选择。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具备和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特征。对社会主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和思考可以说是伴随着我国实践道路的不断深化、认识也得以不断深化,即是说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从最初的懵懵懂懂、一路跌跌撞撞,到后来的独立自主、一路稳扎稳打,在我们党的带领下,“去往何处”已不再是疑问句,中国共产党早已进行了肯定回答。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路径,也是见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几届领导集体的实践成效,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也能帮助我们梳理清楚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探索发展道路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积淀阶段

我们党对于现代化的认知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深化与发展。1949年10月1日之前,我们党已经开始着手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安排与布局,并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中华大地建立了这一伟大制度。在这一阶段,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初步的实践和探索。从“一化三改”①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再到1959年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再加上国防现代化”,从“一化”到“两化”,再到初步形成“四化”,是我们党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再创造,是在认识得以不断完善基础上的再发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及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分别对“四个现代化”做出完整论述及提出分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安排,表明党的第一届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解有所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有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初的模板和标尺。

1978年之后,在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这一阶段,从认识和实践上把能不能实现现代化作为了国家战略的首要目标,也成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基于我国落后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邓小平同志先后考察、出访了多个国家,只为找寻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也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在对发展道路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我国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并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了“四个现代化”。我们所要建立的现代化,是以“四个现代化”为基础但绝不仅仅停留和局限于此,我们的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掀开了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崭新篇章,是“走自己的路”的必要条件,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巨大活力。对于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任重而道远,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路径于党的十三大正式被确立,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发展战略使我国现代化目标具体而可行,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目标指南[3]。

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率先完成了前两步的目标和任务。这不仅是对分步分阶段实现现代化路径的肯定,更是人类历史上极罕见又科学的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对于进入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实践路径进行了安排和部署,集中于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不断深化对国家发展建设的再提高,在十五大认知的基础上,把“和谐”二字加进了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中,是对社会和民生建设提出的美好愿景,也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期盼和诉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得到积淀与充实[4]。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收获阶段

十八大之后,新时代成为了代名词与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这一伟大课题继续奋力书写。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百年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九大,“三步走”到“两个阶段”是升华与飞跃,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梦想更近了,发展目标在时间上出现了“压缩”的现象。这种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化现象,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精准掌握中国发展之现实的情况下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续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内涵式发展,相继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在中国推进全面发展的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方面,立足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站在新征程、立足新起点,我们党现代化探索的故事更加精彩、备受瞩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阶段的具体要求,使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从表面上看是时间上发生的变化,究其本质,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具体呈现了2035年我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进一步明确了现实路径和具体安排,为全体中华民族描绘的未来图景,恰似百年前的美好夙愿;为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和实现环境[6]。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的宏伟目标如期完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喜提日程。迈入新征程、踏上新途径,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成“五位一体”②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保障和具体安排。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为突出的特征是,这条道路是能够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之路。我们的道路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最为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根本立场的不同,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秉承人民至上、群众至上,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基本遵循点,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为中华民族谋求振兴、为中国人民谋求福祉,心之所向始终未变,在寻找中国“去向何处”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全体人民从温饱到小康,从全面小康到美好生活的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近7亿多人口的脱贫任务,我们党始终明晰,只有让人民过得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够彰显,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基础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巩固。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质[7]。

首先,所谓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指同步致富,这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判断和考虑。中国起步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的透支,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底下,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再加之我国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情况,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在我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张弛有度、分阶段分步骤是确保共同富裕得以体现的必要因素。其次,在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带领下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始终明晰我国最大的现实基础——基本国情,依然要秉持发展才是王道,公有制才是主体的具体思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好、协调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一个人都不能掉队。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胸怀世界大势形成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其虽符合现代化道路的一般性规律,吸收了东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成果,但是在形成和发展中既没有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模式、也与西方资本主义通向现代化的路径大相径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大亮点和优势在于,过去的中国道路是在“西强我弱”的大环境中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保持着独立性、自主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是在西方现代化发展力不从心、如履薄冰的形势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强大生命力[8]。从国际方位迎来的历史性变迁来看,中国与世界从“我—他”到“我—你”再到“我们”关系的转变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也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选择的正确性和极端重要性。我国现代化新道路将不再只是满足于中国自己的发展需要,也将为全球、以及其他渴望保持自我独立,并谋求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各国人民提供实现现代化新的方案与选择,并致力于展示大国智慧与时代价值[9]。

注 释:

①“一化三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一化三改”是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化”就是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

②“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