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科技馆发挥科学教育效能的问题及对策
——以广西科技馆为例
2022-12-10何洁
何 洁
(广西科技馆,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落地第二年,校外培训的热潮已大幅退去,但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仍在摸索中前行。
作为一场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双减”工作的影响力是在育人方向、目标、课程、评价等教育领域全面铺开的。如何盘活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好各项相关工作,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主要以广西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实践为例,从科技馆视域探讨“双减”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科技馆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效能,助推学校教育实现“双减赋能提质”?
二、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科技馆是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公益科普教育机构,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科学教育功能,对青少年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
(一)科技馆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
据统计,至2020年,我国科技馆已达1000个,总建筑面积达526.5万平方米,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2]。科技展品蕴含的科技知识,科技展览弘扬的科学家精神及科普活动中对科技知识的探索、认知过程等,都是科技场馆的资源。科技馆整合利用场馆资源,将单纯传播学科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科学文化等具有更深层次内涵的教育。一方面,它体现了“玩中学”“探究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的科学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符合当代科学教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的教学目标。基于此,科技馆教育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传播和教育优势[3]。科技馆是青少年校外科学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
(二)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科学教育,存在课堂内容和形式单一的问题,缺乏对科学前沿领域和科技热点的探索和讨论,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上有所欠缺。
科技场馆教学空间开放、教育方式灵活,其独特的展览式、体验式教育,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启发青少年独立思考、促进青少年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的有效辅助资源,馆校合作能够让科技馆教育从传统课程中汲取养分,完善自身教育课程,将资源价值最大化[4]。学校打造场馆与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在课堂中积极引入科技馆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升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因此,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馆校结合,推进协同育人,有利于助推学校更好地做到“双减赋能提质”,推动素质教育实现创新、突破、发展。
截至2021年底,广西已有173家科技馆与院校签订馆校合作协议。每年都有不少科技馆进入中小学举办科普服务活动,如开展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活动、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及科普报告等。2019—2021年广西科技馆进全区各中小学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9—2021年广西科技馆进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一览表 单位:次
三、目前科技馆教育在助力学校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馆校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学校带队组团参观科技馆、科技馆进校园开展活动等。就科技馆而言,就是“引进来”和“走出去”,从这两大方面去看,科技馆在助力学校教育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科技馆资源的整合度不高,开展科普展教活动的抓手不够有力,场馆的科普教育平台效能还不能最大化发挥
一是展览展教内容单一,创新不足。体现在:科普探究类活动效果不突出,未能更好地在科普展教中与学生通过有效的互动使其探究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方法;不能以点带面让学生参与思考科技与社会问题,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场馆科学探究的功能凸显不够,难以吸引更多师生利用场馆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只是简单地以罗列的方式展示展览展品。
二是场馆优质资源紧缺,或欠缺系统整合场馆内展品、展览展项及影视等教育资源的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如缺少结合展品展项开发的特色科普活动或科学教育课程等,优质、多元的课后服务供给不足,场馆科普教育平台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三是科普教师队伍不足,科技辅导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缺乏科普人才的培养体系,缺乏行业交流平台,科普教育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此外,学校的科技教师对科技馆的展品展项了解不够,制约其利用参观资源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能力。
(二)科技馆的科学教育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与校内教育衔接不够紧密
一是馆校合作的活动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推手。目前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多以短期的或一次性的科普活动形式为主。如表1所示,虽然广西科技馆每年进区内各类小学开展科普活动的次数较多,但服务上还欠缺深度,不够“专一”,即年内持续深入同一学校开展活动的次数少之又少,仅于2019年分别在南宁市天桃小学和滨湖路小学开展了持续4个月的每周一堂科学课。这种短期的教学模式缺少后续的深入探究,大多局限于认知层面及激发兴趣上,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入研学的概率较低[5]。
二是科技馆的科学教育精准度不够,不能吸引学校长期共建合作。有的科技馆在设置科学教育活动时,未能很好地对标校内教学大纲或课标要求,或没有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等探索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机衔接的科学课程,满足不了校方长期合作的要求;有的学校提出“菜单式”教学要求,如果科技馆的教学资源无法跟进,科普活动教育施教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所欠缺,就较难做到长期在校园开设科学课程。
三是科技馆的教育辐射范围仍不够广,科普供给水平有待提升。我国大多数边远山区的科普设施建设薄弱,科普供给不平衡、不充分。而科技馆受人、才、力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年内进校园活动开展活动的次数有限,也不能大范围地满足边远山区学生的求知需求。
四、提升科技馆科学教育能力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科技馆要更好地发挥在科学教育中的“用武之地”,推动“双减”取得实效,就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加强与学校合作,从场馆资源、教学大纲、科技教师、科学课程等多角度、多方位构建馆校合作体系,不断探索、实践助推“双减”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形成科普资源助推“双减”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科普教育环境。
(一)强化根基,实现自我优化,不断提升科普教育平台效能
科技馆要不断加强阵地建设,通过强根基、树品牌,整合科普教育资源,丰富科普教育内容,提升科普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师生利用科技场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1.整合资源,打造场馆科普模式的新平台
科技场馆要想成为学校的教育延伸地,最根本的是要把基础夯实,即从场馆自身建设下功夫,强化场馆以展品为基础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场馆科普展示效果。在展区建设或展区更新改造方面,要在基础科学展品的基本前提下,结合“利用科普推进双减工作”的发展要求,融合最新中小学科学课课标内容为展区设置框架,将展区打造成融科普现象惊奇、展品互动亲民、能够开展多样化校外课堂为一体且方便管理及维护的主题科普展区。
“硬件”搭好后,科技馆还要盘活资源,合理有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广西科技馆对展区进行延伸,打造以机器人工作室、科学探究实验室、天文工作室、个性印染工作室、亲子体验科学工作室为主要活动区域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每年面向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对接需求、紧跟热点的节假日、寒暑假“科学列车活动”,充分优化科普资源供给新模式,发挥场馆在课后服务的阵地作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打造广西极具特色的青少年科普品牌。
2.推陈出新,开发场馆多元化教育课程
科技馆要突出场馆优势,依托丰富的展览展示资源,在“软件”上拓展科学教育功能,开展多元化科普教育活动,丰富场馆学习体验过程,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形式强化多感官互动,开展主题科普活动[6]。
广西科技馆着重推出定制化服务,为签约基地校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从研学课程、研学路线等方面着手,拓展学生团体进馆参观的学习内容,以研学授课辅导员安排、研学质量跟踪等方面为保障,开发精品研学课程,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制订相应的体验活动菜单,提升研学基地服务质量,确保教学活动效果。
3.打造精品,推出场馆主题特色科普活动
在确保日常科普教育活动定期开展的同时,科技馆应积极探索科普教育新途径、新形式、新方法,重点推出一些结合场馆展品展项的主题特色科普课程活动,吸引学校师生参加。
广西科技馆在举办“天宫课堂”广西地面分课堂活动后,于每周六在展厅内开展“天宫课堂”系列延伸活动。截至2022年5月上旬,已开展15期活动,极大激发了参与者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和对航天科技的求知欲,全区青少年学生群体掀起一股“航天热”。为了深化活动,场馆邀请共建学校科技教师携学校特色资源走进科技馆,或联合共建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不断提升“课堂”新鲜活力。
4.培养人才,加强科普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提高科技馆教育软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馆要加强科普教师队伍培训,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首先要加强科技辅导员的培养,围绕科技馆展教活动要求或青少年科技活动赛事等主题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培训,打造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创新开拓意识强的复合型科普展教队伍。另外,要助力学校培养科技教师。如中国科技馆重点围绕如何提升一线学科教师利用科技馆展览展品资源开展科学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能力,深入推进馆校结合,面向中小学科技教师每年不定期组织3~4期教师培训活动[6]。广西科技馆每年举办中小学教师科学营活动,组织教师实地参观国家科技工程项目、科研院所实验室,聆听院士专家讲座,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科学教育意识,间接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为“双减”工作注入源动力。
此外,要加强兼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壮大科普教育人才队伍。如广西科技馆于2009年与南宁市教育局共同组建“南宁市教师志愿者团”,已有250名中小学教师签约。多年来教师志愿者团一直支持场馆各项活动和工作,成功打造“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截至2021年7月,教师志愿者团队为“科学列车”活动服务1000多场次,辐射全区青少年8万多人次,是该馆重要的师资力量。
(二)开拓新局,做到精准对接,不断提升科学教育服务能力
科技馆要不断突破自我,开拓创新,以发展性思维,不断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及资源,提升科学教育服务能力,加强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与探索,促进馆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发展。
1.主动对接,创新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科技馆在开展进校园活动时,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拓展,除了设置广受学校欢迎的科学实验、科学表演外,还应探索开设科技选修课,参与策划校园科技节等模式,将科技馆的展览展品、教育活动等统筹组织向学校输送,丰富学科教学、科技社团及课后服务的科学教育资源[6]。还要集结优质科普资源,健全“大联合、大协作”活动平台,加强整合其他科普场馆的科普资源,健全活动机制,联动创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广西科技馆整合45家科普场馆的博物、海洋动物、生物、植物等方面资源,举办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每年举办全区暑期联展,开展50多个主题200多场科普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
此外,科技馆开展的青少年科技品牌活动通过以赛促学等方式,营造崇尚科学的氛围,提升科技品牌教育影响力,更好地增强科普服务能力。广西科技馆每年组织举办全区青少年科学节活动,发动14个设区市中小学校、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场所紧密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协调整合地区学校(活动场所)的活动资源,依托流动科技馆、“快乐科普校园行”等活动,不断创新延伸,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丰富青少年课后教育内容,每年辐射人群达约百万人次。
2.探索深化,不断开发优质科普教育课程
科技馆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平台作用,探索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机衔接的科学课程。要结合社会热点、科学热点对中小学科学课程大纲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结合馆内教育资源,编制教学方案,探究分阶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还应不断开发优质科普教育课程,扩大课程资源库,根据合作学校的需求,提供课后服务“菜单”,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有益补充。
例如,中国科技馆与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科协共建“馆校合作深圳科学教育基地”,征集一批深圳中小学参与馆校合作试点,由中国科技馆科技辅导员与深圳中小学科技教师共同开发推出“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系列融媒体科学教育资源包,并于2020年正式出版,目前已连续3个学期在30个省市的200多所小学进行了试点,服务学生累计超过2万多次,在线教学浏览量累计近100万人次[6]。
3.促进资源均等,发挥流动科普设施辐射作用
科技馆推出流动科技馆项目及科普大篷车服务项目,有效改变边远地方科普资源不足的现状。当前,要多方面、多维度共同发力,拓展学习空间,探索“双减”背景下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具体实施上,科技馆要借助流动科普巡展,依托实体展厅科普资源,通过配套科普活动,如科学教育活动、科普表演、科技展品展示等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提升流动科普巡展质量,促使流动科普巡展担负起“行走的快乐科学课”这一职能,让边远山区学生直观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奥妙,用亲眼观看、亲手体验、亲身经历加深学习和理解,填补课后学习科学的空白。
2019—2021年,广西科技馆以场馆资源为基点,盘活流动科普设施资源,积极走进广西边远山区、边境县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有效缓解了基层科普教育资源匮乏的困难。其中,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站点共103个,受众超271万人次。广西科协科普大篷车共开展活动162场,受众约24万人次,行驶里程约24.8万千米。结合“双减”,广西科技馆还不断创新流动科技馆巡展模式,于2021年在北海市、梧州市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社会化运行试点站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快乐双减,做科学小达人”主题活动,通过“量身定制”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助力当地学校落实“双减”政策。
4.拓宽渠道,提高科普教育服务能力
科技馆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利用线上资源,打造线上传播平台。例如,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精选“科创助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优质科教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推出,服务广大中小学生。要注重线上线下结合,拓展科学课堂的外延。如广西科技馆2022年联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全民的科学中心”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航天科普系列主题活动,今年4—5月持续面向小学生和流动科普设施、农村中学科技馆所在学校举行,通过邀请国内知名航天科普专家开展系列线上科普直播课和进校园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活动的方式,打造“航天科普”新高地,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航天的魅力,激发青少年探索的好奇心。
五、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科技馆既要继续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优势,搭建科普教育资源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馆教育成为科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加强构建馆校合作体系,构建师生反馈机制,不断推动科学教育成果化,进一步促进“双减”工作落地、落实、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