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理念下应用型医学高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
2022-12-10韦雅光唐云燕
李 涛,韦雅光,唐云燕,徐 松
(湘南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几年,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医学教育文件,这些文件为开展医学教育改革及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提示要重视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坚守临床教学基地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校院要与临床教学基地有机深度融合[1-3]。医教协同理念要求医学高校协同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以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导向,不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4]。临床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医学生了解社会、学习和掌握知识及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基地建设,尤其是校院有机融合的基地建设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有些院校存在认识偏差、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评价机制不合理、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通过走访基地和开展调研,了解基地建设现状,分析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分享湘南学院优化基地建设的途径,以期为应用型医学高校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1 医学高校与基地医教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医教协同通过医院与高校联手共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目的是将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健康中国建设。
1.1 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医学高校服务社会主要体现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医药卫生人才。医学高校医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有深厚人文思想、有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有临床思维和研究能力、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具备不断学习能力、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学专门人才。医学教育有其自身规律,更加注重专业技术、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等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将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贯穿医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基地是医学生获得和提升岗位胜任力的重要场所,是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实施的基础设施,校院医教协同育人可促进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提升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高等医学人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提升医学人才综合素养也需要创新型高等医学人才[5],因此,医学高校高度重视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高校依托于基地开展理论教学、见习实习、认知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协同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3 助力医学高校学科专业发展
基地主要设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等医疗卫生单位,可让医学生进行“沉浸式”实践。应用型医学高校应以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重点,依据社会和医学生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基地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践大纲、考核大纲等制订及修订中,注重调动基地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校院合作共赢,一方面可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另一面也可使专业与学科得到发展。
1.4 有效整合校内外医学教育资源
在“跨界”合作育人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医学高校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应用型医学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基地建设,使其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2 当前应用型医学高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基地高质量建设受理念偏失制约
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医学高校与医院间存在理念、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高校与基地医教协同力度、深度等方面的融合度不够[6]。应用型医学高校对基地建设存在认识不到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缺乏基地参与等问题,导致医学生的实践教学与基地脱节。基地对医教协同育人理念认知不足,如作为基地的医院,医院管理者关注的是医院如何发展壮大,教学则容易被忽视,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育人工作,带教教师大多是科室主任、副主任、骨干医生等医院中坚力量,其需承担繁重的医疗、科研任务,教学工作则无法全身心投入。总体来说基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消极状态
2.2 基地的高效运行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管理可避免学校和基地在医教协同中产生矛盾与冲突。管理制度若不完善,师资安排、经费配置、条件保障等方面将难以协同,学校与基地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利互惠,医学生在基地的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最终影响到基地的高效运行。
2.3 基地功能发挥受质量评价机制影响
基地有效运行离不开良好的监控机制。目前一些应用型医学高校对基地的评价主要以教学条件为主,而教学过程、实施质量、医学生培养质量、培养目标达成度等未能体现[7]。医学生岗位胜任力需要在基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在实践—反馈—实践的闭环中得以提升,若基地不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医学高校对基地缺乏过程评价,那么基地实践育人这一主要功能则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2.4 基地可持续发展受保障机制制约
2.4.1 基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应用型医学高校的基地主要包括附属医院(直属、非直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4]。基地带教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差别较大,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与附属医院的临床带教教师相比,存在重临床、轻教学现象。基地带教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规范化的教学培训,有些带教教师缺乏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其无法像医学高校教师一样给医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基地的教学任务往往由科室主任通过指派教师或轮流承担来开展,许多教师无长期稳定的执教经验,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授课技巧不足,带教教师教学水平已成为制约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4]。
2.4.2 基地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应用型医学高校直属附属医院无法满足生源扩招后的教学需求,各应用型医学高校则通过建设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方式来缓解教学压力。在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帮助基地建设教室、技能培训中心、学生宿舍,还需要对基地带教教师开展培训等[8]。由于院校、医院自身还需建设等原因,基地教学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其条件未能满足临床教学需求。
2.4.3 教学机制制约基地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应用型医学高校在职称评定、绩效薪酬等方面倾向于科学研究和校内教育教学,往往忽视基地实践教学和业绩成果。另一方面基地在职称评定、绩效薪酬等方面倾向于一线临床医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对承担临床教学任务的带教教师缺乏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导致基地不重视临床教学,进而使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3 基于医教协同理念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策略
3.1 统一认识,推动医教协同育人的深度合作
3.1.1 建立校院合作育人机制 医学人才以专业为基础、岗位为核心,医学知识为支撑,强调的是知识的集成和实践[9]。应用型医学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项目,切实提升学校与基地协同育人的效能。为使实践教学环节与项目科学可行,需要形成规范化的医教协同育人机制。湘南学院一方面聘请了医院的高层管理者及骨干医生等组成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委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校本教材撰写及到校任课、开展交流活动;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医院挂职,进行业务交流等,共同承担教育教改课题和攻关科学研究项目等。
3.1.2 依托共建项目和平台实化基地功能 拓宽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特色示范项目合作机制。湘南学院与基地以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院校级的科学研究项目、教研教改项目、“大创”项目、“挑战杯”项目、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实验室等为依托,共建科研团队及科研平台,整合校院科研经费,将资金用于基地建设,让科研成果反哺临床实践教学活动,让基地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3.2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基地管理质量
3.2.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基地建设离不开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符合基地体制、利益与发展,实现精细、科学、高效的管理。湘南学院在基地管理过程中,主要由学校医学部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医院工作科和教学科研科负责与基地对接实践教学相关工作,同时负责基地的临床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要求基地按照学校临床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同时,学校鼓励各基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基地发展的教师教学激励制度、教研室活动制度、教学评价督导制度等,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
3.2.2 制定带教教师准入制度并开展培训 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带教教师队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带教教师准入方面,湘南学院把基地带教教师分为临床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特聘教师3类,在聘任、管理上区别对待。临床专任教师是学校医药类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要将其培养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补充力量,要控制兼职教师的总量和比例;特聘教师是各学科发展的引领力量,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在带教教师培训方面,湘南学院定期开展带教教师培训、教学比武、开放听课等活动,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同质化及临床带教示范培训,逐步提升带教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3.3 改进基地的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
3.3.1 优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医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需要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去衡量,评价指标应是全面、科学、合理的,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这样才能对基地的教学质量进行合理评估。基地的教学主体职能主要通过以下6个问题来验证:教学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教学管理队伍是否稳定?临床科室设置是否围绕人才培养?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是否设立?医学生早、多、反复临床是否得到推进?对社区卫生实践基地教学建设和教学运行的指导与督促是否能加强?学校围绕附属医院主体职能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配置教学资源、分配教学任务等,以考促建(见表1)。
表1 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3.2 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离不开质量监控机制,这需要进一步落实责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质量监控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引导应用型医学高校确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等,基地要参与医学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大纲的制订,并为医学生实践教学献言献策。
3.4 形成有效的激励保障体系
3.4.1 强化组织保障 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强教学改革的组织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湘南学院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成立湘南学院医学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医学教师发展中心,完善医学教育管理学术组织,并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实化医学部功能,重构医学部管理架构,确保履行统筹协调管理医学教育的职责。明确医学部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医药类二级学院及附属医院间的关系,完善学校、医学部、医药类各二级学院及各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及连续性。
3.4.2 落实经费保障 经费投入是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必备条件。湘南学院每年根据医学生人数,确定建设经费,各基地根据教学设施建设情况申报项目,学校负责项目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加大经费监管力度,确保无挪用、克扣、截留医院教学经费的现象。
3.4.3 统筹师资保障 师资包括高校专职教师、临床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特聘教师,要统筹规划基地师资配置。(1)“走出去”,鼓励教师到基地挂职锻炼,参与基地教育教学过程;(2)“请进来”,聘请基地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指导医学生的实践教学、职业发展等,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3)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特色示范项目合作平台,双方结合自身工作开展科研项目和构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成果互哺。
3.4.4 完善激励保障 只有带教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保障基地的有效运行,达到预期培养目标。(1)对教师申报的与基地相关的科学研究、教研教改等项目予以优待;(2)鼓励教师到基地挂职,在工作绩效、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3)计算带教教师工作量和相对应的绩效工资,并颁发相应聘任书、荣誉证书等。
应用型医学高校的临床教学基地在培养医学人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医学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要相契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推动高校五大职能的发挥,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原则,推动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只有这样,应用型医学高校才能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