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K-MB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的评估分析*

2022-12-10潘章颖徐龙华刘小兰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31期
关键词:肠炎病毒性心肌

潘章颖 徐龙华 刘小兰

小儿病毒性肠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腹泻,常由轮状病毒感染,影响肠道消化功能,致使糖类蓄积在肠道,导致水分进入肠腔所致[1]。病毒性肠炎患儿因腹泻引发机体水分及盐分大量丢失,导致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预后,增加患儿病死风险[2]。随着医学发展,病毒性肠炎患儿预后虽然改善明显,但其相关的并发症也在影响患儿的预后,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患儿病死,其中,心肌损伤是小儿病毒性肠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据相关数据显示,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发生率高达50%~70%[3]。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并进行动态观察,尽量减少病毒性肠炎对患儿心肌造成损伤对预后改善至关重要。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是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临床上诊断心肌损伤广泛应用的检测项目。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是临床上检测CK-MB 的两种常用方案,但这两种方案经常存在检测结果不一致情况,这种结果常常给临床医师诊断造成困惑。且在临床中,CK-MB 质量测定尚未广泛开展,其与活性测定方法比较的临床意义尚未明确。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CK-MB活性检测及质量检测在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中的检验结果,并分析不同检测结果对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2 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 例发生心肌损伤的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心肌损伤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50 例未发生心肌损伤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肠炎组。纳入标准:(1)小儿病毒性肠炎符合文献[4]《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预防诊疗专家共识(2020 年版)》中诊断标准,患儿存在眼窝凹陷,精神差、烦躁、萎靡、皮肤弹性下降、肢端温度下降、脉搏增快,婴幼儿存在囟门凹陷等临床症状,粪常规检查存在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阳性等;(2)临床资料完整,且相关实验室数据资料清晰。排除标准:(1)合并诺如病毒性肠炎、先天性疾病等;(2)合并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疾病;(3)肝肾功能障碍;(4)粪常规检查存在大量红、白细胞,或血氧标本中存在黄疸、溶血、脂血等。患儿家属均同意查阅相关病例资料,本研究经赣州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M202008061)。

1.2 方法

1.2.1 CK-MB 活性测定方法 采集患儿肘静脉血1.5 mL,以3 500 r/min 速率离心10 min(半径15 cm)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抑制法进行CK-MB 活性测定,检测单位U/L。CK-MB 酶联免疫抑制试剂盒购自南京博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2.2 CK-MB 质量测定方法 采集患儿肘静脉血1.5 mL,以3 500 r/min 速率离心10 min(半径15 cm)后取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CK-MB 质量测定,检测单位ng/mL。CK-MB 化学发光试剂盒购自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不同检测方式下血清CK-MB 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获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检验CK-MB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 数据分析软件分析两组收集所得的临床资料,将符合Shapiro-Wilk 正态性分布特征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绘制ROC 曲线,以AUC 检验CK-MB 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两个模型之间的AUC 比较采用Z检验,统计量Z近似服从正态分布。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心肌损伤组男25例,女25 例;年龄6~29 个月,平均(17.56±3.17)个月;体重7~14 kg,平均(10.71±1.33)kg;病程2~8 d,平均(5.28±1.08)d。肠炎组男27例,女23 例;年龄7~30 个月,平均(18.63±3.11)个月;体重7~15 kg,平均(11.08±1.25)kg;病程2~7 d,平均(4.97±1.02)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CK-MB 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结果比较 心肌损伤组CK-MB 活性测定和质量测定均高于肠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K-MB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检测结果比较()

表1 两组CK-MB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检测结果比较()

2.3 CK-MB 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将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发生情况作为状态变量(发生心肌损伤=1,未发生心肌损伤=2),将CK-MB 活性测定、CK-MB 质量测定作为检验变量,并绘制ROC 曲线,结果显示,CK-MB 活性测定与CK-MB 质量测定诊断小儿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伤的AUC 均>0.7,诊断效能较好,当达到最佳阈值时,可获取最佳诊断参数。见表2 和图1。CK-MB 质量测定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诊断效能高于CK-MB 活性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63,P=0.031)。

表2 CK-MB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图1 CK-MB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的ROC曲线图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肠炎除了可引发肠道内感染外,还可引发肠外多脏器损害,其中心肌损伤是在小儿病毒性肠炎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临床认为小儿病毒性肠炎并发心肌损伤的机制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与小儿胃肠道系统发育不成熟,肠黏膜功能屏障较差,肠道免疫功能较弱,病毒易侵袭淋巴及血液循环系统,进而侵犯心肌细胞,致使心肌损伤有关。另一种为小儿病毒性肠炎所致的脱水情况,导致机体内血液循环容量降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脂质过氧化增强,进而损伤心肌细胞所致[5-6]。并发心肌损伤的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若不及时进行干预,可进一步发展成心脏增大、心力衰竭等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当心肌组织发生损伤时,CK-MB 从心肌释放入血,其末端被血浆羧基肽酶N 水解,去掉一个赖氨酸残基转化为血清修饰亚型CK-MB1,血清CK-MB 水平升高[7]。因此,血清CK-MB 是临床评估心肌细胞损伤的敏感性指标之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CK-MB 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是临床上两种常用测定方式,但其测定结果常常不一致,给临床医师诊断造成困惑。因此,探究CK-MB 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的检测结果对指导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中发生心肌损伤的病毒性肠炎患儿的CK-MB 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的值均高于未发生心肌损伤的病毒性肠炎患儿。本研究中绘制ROC 曲线,结果显示,CK-MB 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诊断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的AUC 均>0.7,诊断效能较好,但CK-MB 质量测定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诊断效能高于CK-MB 活性测定。CK-MB 是由脑型亚单位(B)和肌型亚单位(M)构成的二聚体,在机体中常有3 种CK 类型,依据电泳快慢进行划分一次为CK-BB、CK-MB 与CK-MM,CK-BB在平滑肌及脑组织中呈高表达,是电泳时移动速率最快的部分,在血清中几乎为0,CK-MB 在心肌细胞中呈高表达,占血清中CK 的0~4%,是电泳时中速移动部分,CK-MM 在骨骼肌中呈高表达,占血清CK 的96%~100%,是电泳时慢速移动的部分[8-10]。正常情况下,CK-MM 是血清中CK 的主要存在形式,而CK-MB 一般不超过总活性的5%。在临床诊疗过程中CK-MB 活性测定是常用的检测方法,该种方法是应用抗M 型单位的抗血清和CK-MM、CK-MB 中的M 亚单位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抑制CK-MB 中M 型活性,然后检测CK 活力中B型单位酶活力。正常情况下,CK-BB 在机体中含量较低,可忽略不计,因此,将CK-BB 活性测定值乘以2,就能得到CK-MB 活性值。CK-MB 活性测定方式操作简单,且可迅速得到结果[11-13]。但相关研究提出,CK-MB 活性测定在儿童轮状病毒肠炎中存在假性升高的情况[14-15]。CK-MB 活性测定是基于血清中不存在CK-BB 及巨CK、线粒体CK等异常CK 基础上,且当平滑肌及脑组织细胞出现损伤或缺血、缺氧等情况时,存在于脑组织及平滑肌细胞胞质及线粒体中的CK-BB 就会被释放至血液中,致使血清CK-BB 呈异常高表达,测定的血清CK-B 亚单位活力已超过CK-MB 中B 亚单位的真实活力,导致检测结果假性增高,增加临床误诊风险,而且CK-MB 活力测定也受测定时间的影响,随着测定时间的延长,CK-MB 活性会出现酶活力衰减情况,这也会降低测定的精准度[16-17]。

CK-MB 质量测定的检测原理是采用CK-MB 单克隆特异性抗体及捕获抗体作为检测卡,当血液标本加入检测卡中时,被荧光标记的抗体与血液标本中的待测物进行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当免疫复合物层析至检测区时,与抗CK-MB 抗体产生反应。血液标本中CK-MB 水平越高,检测区的复合物水平越高,进而检测条带上的光密度值越高。该种测定方式可规避CK-BB 异常表达及巨CK、线粒体CK 等异常CK 干扰,进而其对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更高[18-20]。未来,临床上针对病毒性肠炎患儿可采取CK-MB 质量测定方式来诊断其是否发生心肌损伤,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以更好指导小儿病毒性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综上所述,相比CK-MB 活性测定,CK-MB 质量测定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更高,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提供客观指导,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肠炎病毒性心肌
超声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伴心力衰竭1例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感染性肠炎如何应对
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肠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该注意什么?
查出“心肌桥”怎么办
治病毒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