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养血汤与艾灸疗法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2022-12-10董芹陈孔莉李准黎志远
董芹 陈孔莉 李准 黎志远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以月经失调、不孕等为临床表现,且以痛经为典型症状[1]。现阶段,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临床治疗中,常采用性激素药物、手术,可减轻患者病情,但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欠佳[2-3]。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应归属于“痛经”“癥瘕”等疾病范畴,“虚、寒、瘀”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寒瘀互结,不通则痛,因此临床治疗可采取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为原则[2]。艾灸疗法属于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其主要通过艾灸有效刺激子宫、血海等穴位,进而发挥活络止痛、调经理气的功效,但其在应用中治疗效果较慢。温经养血汤主要是由当归、艾叶等中药材组成的汤剂,其消肿止痛、温经活络,且具有药性温和等特点,临床常用于原发不孕症、原发性痛经等疾病患者的治疗中,且现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温经养血汤与艾灸疗法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荆门市中医医院2019 年12 月-2021 年9 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中选取12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症状;经实验室检查证实;异位病灶直径<4 cm;符合文献[4]《中医妇产科学》中寒凝血瘀证的相关诊断标准;依从性较好等。排除标准: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其他生殖系统病变;合并有肝、脑等严重疾病;其他因素引起的痛经;近期接受性激素或其他相关治疗;对本研究采用的药物过敏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 例)和试验组(60 例)。本研究已取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此项研究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艾灸治疗:选择血海、三阴交、子宫、天枢、关元、中极等穴位,回旋灸(2 min)、循经往返灸(2 min)、雀啄灸(1 min),最后进行温和灸(5 min)。以灸感传至下腹部且无灼痛感为佳,月经来潮前2 d 至经期结束,1 次/d,共治疗3 个月经周期。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试验组温经养血汤治疗,组方:当归15 g,小茴香6 g,艾叶10 g,制香附15 g,三棱8 g,细辛3 g,桂枝15 g,制没药8 g,红花10 g,桃仁12 g,延胡索15 g,加水煎(450 mL),从月经周期第1 天开始口服直至月经周期结束,3 次/d,150 mL/次。两组治疗3 个月经周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临床疗效。治疗后,依据文献[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痊愈:患者病灶、症状完全消失,症候积分降低≥90%;显效:病灶、症状显著改善,症候积分降低70%~89%;有效:病灶、症状好转,症候积分降低30%~69%;无效:病灶、症状无改变,症候积分降低≤29%。临床总有效=显效+有效。(2)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评估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情况,依据文献[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包括痛经(总分0~3 分)、小腹肿块(总分0~3 分)、下腹疼痛(总分0~3 分)、形寒肢冷(总分0~3 分)等,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临床症状越明显。(3)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抽取两组静脉血约5 mL,抗凝处理后,检测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全自动血液分析仪)。(4)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催产素(OT)、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治疗前后,取两组静脉血(约5 mL),离心10 min,速率:3 000 r/min,分离血清,检测血清NGF 水平(使用放射免疫法)、血清PGF2α、OT 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 软件,计量资料(中医症候积分,血液流变学,血清PGF2α、OT、NGF 水平)以()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用率(%)的表示形式,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31.68±4.56)岁;体重50~75 kg,平均(62.74±6.28)kg;婚姻状况:已婚29例,未婚31 例;病程1~5年,平均(2.82±0.38)年;依据文献[3]中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分期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轻度22例,中度34例,重度4 例。试验组年龄20~37岁,平均(31.72±4.67)岁;体重49~75 kg,平均(62.85±6.34)kg;婚姻状况:已婚28例,未婚32 例;病程1~4年,平均(2.79±0.42)年;病情程度:轻度23例,中度32例,重度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临床疗效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80.00%)相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32),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痛经、小腹肿块、下腹疼痛、形寒肢冷评分组间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其中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血液流变学 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水平组间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P<0.05。
2.5 血清PGF2α、OT、NGF 水平 治疗前两组血清PGF2α、OT、NGF 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GF2α、OT、NGF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PGF2α、OT、NGF水平比较()
表4 两组血清PGF2α、OT、NGF水平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是由遗传、免疫防御功能缺陷等因素导致子宫内膜生长于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并导致其周围组织肿胀,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继发性并发症便是痛经,其可导致患者出现诸多症状(冷汗、恶心呕吐等),严重时还可致其晕厥。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虽可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改善其预后,但其在临床应用中易复发。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主要是由机体正气亏虚、经期、冲任不固、小产、血气亏虚等因素导致血室洞开,并遭受阴寒之邪侵袭胞宫,导致寒凝气滞,使得气、血运行不通畅,脉络受到瘀阻,造成胞宫失于温熙,日久发为此病,患者可伴有少腹冷痛[6-7]。艾灸疗法中,血海可活血、通经;三阴交可调节冲任、行气止痛;子宫可活络、止痛;天枢可调经、理气;关元可培肾固本、温通胞宫;中极可益肾调经、通阳化气;艾叶可舒经、活络,因此通过艾灸以上诸穴,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发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温经养血汤中,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等;小茴香可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等[8];艾叶可温经止血、散寒调经等;制香附可行气解郁、调经止血等;三棱可止痛兴气、活血化瘀等;细辛可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等;桂枝可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等[9];制没药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等;红花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等;桃仁可破血、行瘀等;延胡索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以上诸药协同共行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温经活络之功[10]。血清PGF2α作为一种前列腺素,可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降低子宫血流量,减少子宫供血,进而可导致酸性代谢产物堆积,降低物理刺激痛阈(骨盆神经末梢),进而造成痛经,故其水平升高可加重患者疼痛程度,使得病情恶化;血清OT 可刺激子宫收缩(作用于子宫肌细胞),导致子宫收缩紊乱,从而诱发痛经,故其水平升高可导致患者痛经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好转;血清NGF 可通过促进外周敏感神经元兴奋,使得神经肽物质表达提高,加快疼痛物质合成、释放,进而导致疼痛程度加重,故其水平降低可促使患者疼痛减轻,病情好转[11]。本研究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处于更高水平;治疗后试验组痛经、小腹肿块、下腹疼痛、形寒肢冷评分、血清PGF2α、OT、NGF 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处于更低水平,表明温经养血汤与艾灸疗法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提高临床疗效,与康燕等[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作为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水平升高可导致患者微循环发生障碍,提高血液黏稠度,进而造成血液流变学紊乱[13-15]。现代药理学表明,三棱中的总黄酮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发挥抗凝作用,进而改善血液流变学[16];桂枝中的桂皮油可通过扩张血管,提高血流量,以改善血液微循环,进而缓解患者病情[17];红花中的黄色素、制香附中的石油醚可通过延长凝血时间,使得血小板黏附受到抑制,进而降低血浆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18-20]。本研究治疗后试验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处于更低水平,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应用温经养血汤与艾灸疗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液流变学状态,与梁欢等[21]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应用温经养血汤与艾灸治疗,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降低血清PGF2α、OT、NGF 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