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脂肪母细胞瘤病CT 表现1 例并文献复习
2022-12-10董璐闫喆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影像科天津300400
董璐,闫喆,赵 滨(天津市儿童医院 天津大学儿童医院影像科,天津 300400)
病例男,25天。因出生后发现左上臂肿物,随患儿生长逐渐增大来我院就诊。体检:肿物形态不规则,表皮不红,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特异性改变。
CT 检查:平扫示左肩部、左腋下、左前上臂及左胸壁肌间隙内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内可见脂肪密度,与周围肌肉组织分界不清,上至左侧锁骨上缘水平,下至第4 前肋及左肘关节水平。增强后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可见多发迂曲血管穿行(图1~5)。
行肿物活检术,术中见深部肌肉肿胀膨大,切除异常肌肉成分。病理检查:镜下可见部分骨骼肌变性、横纹不明显,肌间可见脂肪细胞及脂母细胞,伴部分纤维组织粘液变性(图6)。未行免疫组化检查。病理诊断:脂肪母细胞瘤病。
讨论脂肪母细胞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质性肿瘤,起源于异常增殖的未成熟性或胚胎性脂肪细胞,一般多发或位于深部脂肪间隙并向周围组织浸润。而良性脂肪母细胞瘤是指位于浅表部位的局限型病变,发病率相对较高,二者生物学特性、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明显不同[1]。脂肪母细胞瘤病常见于3 岁以下婴幼儿,男女发病比例为1.5~3∶1,好发于四肢疏松软组织,其次为颈、面、躯干部、腹膜后及纵隔区。其发病机制是8 号染色体上的PLAG-1 基因突变促进脂肪母细胞大量增殖。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生长迅速的肿物,压迫或浸润周围组织器官时可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碍。病理学上,其病灶由成熟与未成熟的脂肪小叶、原始间胚叶细胞及纤维分隔、黏液基质、小血管丛等间质成分组成[2]。随年龄增长,病灶可由不成熟脂肪细胞肿瘤演变为含成熟脂肪细胞的纤维脂肪瘤。无恶变及转移倾向,因病变位置较深且广泛不易完整切除而复发率较高(13%~50%)[1]。
影像学表现:①形态与密度/信号:形态不规则,呈弥漫性;CT 上可见低密度脂肪影、高密度分隔影以及不规则结节或团块状软组织影,本例脂肪密度影较少,未见明显分隔影,团块状软组织成分较多;分隔于MRI 上显示更为清晰,厚度约为3~10 mm;病灶含未成熟脂肪成分较多时,在T1WI 上信号比成熟脂肪组织略低,压脂序列上信号明显减低。肿瘤较大时可发生囊变,钙化偶见[3],本例均未见。②强化方式:呈不均匀强化,可见轻中度强化的软组织成分与分隔及明显强化的血管束,无特异性。③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 上可见病灶包膜不完整,边缘不清,沿肌肉或血管间隙匍匐生长,且浸润周围肌肉、筋膜及神经[4]。本例病灶于CT 上与周围组织无明确边界,未行MRI 检查,无法准确判断浸润程度。
鉴别诊断:①脂肪母细胞瘤:病灶位于皮下浅表部位,可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对周围组织无浸润。②血管淋巴管瘤:可沿肌间隙匍匐生长,一般无脂肪成分,增强后可见线样强化的分隔及明显强化的血管。当脂肪母细胞瘤病所含脂肪成分较少时,两者难以鉴别。③丛状神经纤维瘤:呈梭形生长或串珠样排列,瘤体呈软组织密度/信号,较大时不均匀强化,具有侵袭性。④纤维脂肪瘤:病灶局限,呈成熟性脂肪密度/信号,分隔少见、纤细,软组织成分较少且无钙化,根据两者影像学表现能做出明确诊断。
综上,脂肪母细胞瘤病较为罕见,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含脂肪成分肿块,内部伴有较厚分隔及不规则软组织成分,沿血管及肌间隙匍匐生长,对周围组织有浸润作用,MRI 检查对于描绘病灶边缘,评估侵犯范围存在极大优势[5]。最终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需术中完整切除及术后至少两年的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