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写作之 体察生活 深化寓意
2022-12-09孙忠莲
孙忠莲
左读范文
闹心的洋芋
◎张亚凌
“妈,洋芋的营养在皮上,大多数作物的营养都在皮上,再不要削洋芋皮了,我今天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
不削皮的确难吃,为了营养,为了坚定孩子对知识的尊重,再难吃都得咽下去。
“妈,报纸上说,洋芋的营养在里皮上,外皮有毒,不能吃。外皮就是薄薄的那一层,紧挨里皮,刮得重了,就把里皮伤了,营养就没了。得慢慢刮,光刮外皮。”
新洋芋里外皮很分明,一划拉,外皮就下来了,真的只是薄薄的一层。可现在寒冬腊月了,都是窖藏的洋芋,哪能把里外皮分开?为了营养,为了科学,慢慢琢磨琢磨咋刮才不伤内皮吧。
“妈,杂志上说,现在的作物种植都不离农药,不管什么作物,都得刮皮,还要狠狠地刮,怕残留农药伤害人的健康。洋芋咱就里皮也不要了,刮狠点……”
活了四十多年,洋芋的吃法知道的倒不少,可洋芋的刮皮法,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么多。唉,谁叫咱不像娃有知识、懂科学。
“妈,洋芋不能和鸡蛋同吃,炒菜或者饭里有洋芋就不能再打鸡蛋了。咱以前全吃错了,那对健康很不好的。”
瞧瞧,吃了多少年的炒菜面,里头有洋芋,再打个鸡蛋,这竟然不符合科学,太可怕了。还是娃娃懂得多。
“妈,洋芋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还有许多矿物质,块茎还含有谷类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被叫做‘十全十美的食物’,光吃洋芋再喝点全脂牛奶就能保证人体健康!炒、煮、蒸、煎,咋样吃都行。咱也把洋芋做上几种花样吃。”
天哪,天天顿顿吃洋芋,还要把洋芋做成不同的吃法,会不会把我和娃都吃得像洋芋一样瓷实得能把地砸个坑?
“妈,可不敢吃石榴!刚吃完洋芋,洋芋不能和石榴、香蕉、柿子这些东西同吃的,吃了会中毒!对了,洋芋还不能和茄子同吃,这还是我刚从书上看到的。”
啥叫“同吃”?就是吃一口洋芋吃一口石榴,一口一个轮着吃。饭都吃了,厨房都收拾了,还叫“同吃”呀?真麻烦。
“妈,那个洋芋……”
我怎么一听见洋芋就闹心?是洋芋有了问题还是我有了问题?
亮点借鉴
1.极具匠心的故事素材——内容简洁,贴近生活。这则故事篇幅简短,语言简洁,生活气息浓郁。文中通过描写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介绍了有关洋芋的各种注意事项,展现出一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生活现象。文章无论是素材还是主旨,都很贴近生活。读者会在共鸣的同时感叹:任何一件生活小事都可能被写成一个生动的故事,都可能蕴藏着深刻的寓意。
2.极具匠心的情节设计——反复叠加,层层渲染。故事围绕洋芋的削皮方法设置了三次“对话”:洋芋的营养在皮上,所以再不要削洋芋皮了;洋芋的营养在里皮上,外皮有毒,所以要慢慢刮;光刮外皮怕残留农药伤害人的健康,所以洋芋里皮也不要了,刮狠点。围绕那些能或不能与洋芋“同吃”的食物,同样有三次“对话”:不能和鸡蛋同吃,和全脂牛奶是绝配,不能和石榴、香蕉、柿子、茄子同吃……一次次“能”与“不能”的叠加,就像一次次往秤盘上添加砝码,一个“唯书本至上”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最后一个回合“对话”中省略号的作用,更是意蕴无穷,读者甚至会不自觉地猜想,这个“小书呆子”还要继续向母亲科普有关洋芋的哪些知识?
3.极具匠心的细节描写——方式简单,笔墨厚重。本文的表达方式比较特别,将孩子的语言和母亲的独白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二人在“对话”的视觉效果,虽简单直观,却别有新意。同时,作者在具体表达时也不吝重笔。比如“洋芋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还有许多矿物质,块茎还含有谷类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一句,罗列了一串专业术语,刻画出一个照本宣科的“书呆子”形象。
4.极具匠心的人物关系设计——一主一副,相得益彰。本文人物非常简单,一对母子。一个不具备实践经验的孩子,对常年做洋芋饭的母亲进行着“程式化、系统化”的科普,既让读者忍俊不禁,又起到了强烈的讽刺作用。“母亲”虽然只是配角,但是对其心理的刻画细腻且精彩。“为了坚定孩子对知识的尊重”“为了营养,为了科学”的心理,既让母亲的行为目的具备了逻辑基础,又让母亲的形象更具真实性,同时也让故事的语言更加诙谐。母亲的心理依据“还是娃娃懂得多——会不会把我和娃都吃得像洋芋一样瓷实得能把地砸个坑——真麻烦——一听见洋芋就闹心”这一变化着的线索,助推故事一步一步走向深刻。
右写作文
逃
◎侯 飞
打麻将这种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但是,我一直认为,我与这事儿绝对“绝缘”。但是,真没想到,它还真来“难为”我了。
星期天的早晨,晴空万里,我的“麻将迷”老爸终于痛下决心,要忙里偷闲辅导我的功课。刚刚翻开课本拿起笔,突然门铃响起。老爸立刻紧张起来,嘴里开始嘟囔:“糟了,糟了,肯定是他们……”
老爸真是料事如神,果真是他的“麻友”们来了。
“侯经理,今儿是星期天,这么好的日子不开两局吗?”“实在不好意思啊,今天不能奉陪了,我和飞飞得出去一下,事情挺重要的。”
“没事,您去办您的事儿,我们就‘义务’替您看家吧!”老爸不愧是“老江湖”,面对这些“威胁”根本不为所动,径直领着我走出家门。“麻友”们见状,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大伯家。
“大伯,开门。”
“哦,是飞飞呀,你这‘学霸’星期天怎么没在家学习?”大伯见到我有些惊奇,但一看见我身后的老爸,声调立刻拔高,“三弟也来了!我们正好三缺一,这下不用愁了!”
“不了不了,我和飞飞今天有重要的事儿,咱妈让我顺道来告诉你,晚上到她那儿吃饭去,我和飞飞先走了。”老爸说完,赶紧拉着我逃难似的向二伯家飞奔。
在二伯家门外就听见有洗牌的声音,我忍不住看了爸爸一眼,爸爸咧了咧嘴,准备离开。说时迟那时快,二伯家的门开了,二伯母逃难一样从里面出来,她说:“你们怎么来了?家里太呛,飞飞别进去了……”原来,二伯的“麻友”们抽烟太厉害,二伯母打算出门呼吸新鲜空气。听到二伯母的声音,二伯冲到门口招呼:“稀客呀,来,一起玩牌吧!”老爸为了我也是“豁出去了”,给出的借口完全没有新意:“不了不了,我和飞飞今天有重要的事儿,咱妈让我顺道来告诉你,晚上到她那儿吃饭去,我和飞飞先走了。”
我们从早晨走到中午,最后筋疲力尽地到了奶奶家,老爸的辅导计划不得不搁浅了。
晚上,伯伯们来了。奶奶坐在餐桌前却不肯吃饭,她一开口,声音冷得像那碗冰镇酸梅汤:“现在有些人太不像话,日子稍好过一点就光知道打麻将了,让飞飞连个学习的地儿都没有。”
看着伯伯们像茄子一样紫的脸,我也不大好受。
【山東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
点评
1.故事素材很真实。“打麻将”“周末家庭聚餐”这些事在生活中很常见,所以整篇作文读起来很有真实感。
2.情节安排显曲折。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对于寓意的深化起到了步步叠加、层层渲染的作用。“逃离自己家——逃离大伯家——逃离二伯家——安顿于奶奶家”这一“逃难”路线,揭示了一种社会怪相。
3.人物形象有特色。本文人物较多,但各具特色。人物对话清晰地表现出爸爸、大伯、二伯的性格特点,特别是结尾奶奶的话,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