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平之战:是专业的较量,更是管理的对阵

2022-12-09张苏君

人力资源 2022年11期
关键词:长平上党赵国

文/张苏君

公元前262 年,秦国攻下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今山西长治)成了一块飞地。韩王惊恐万分,决意献出上党之地,以求秦国罢兵。但郡守冯亭不愿降秦,私自把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国几经讨论,决心接盘。此举惹怒了秦国:我辛苦打工,你轻松吃肉,虎狼之师了解下?公元前260 年初,秦军出兵攻赵,先占领上党。双方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知名度最高的战役,规模最大、战事最惨、伤亡最多,所谓“血流漂橹”,血流成河,可以漂起盾牌。从根本上说,这场战争决定了秦、赵两国国运的走向。关于这场战争的历代解读,常见单纯的军事观点,将战役简单化、将军脸谱化,大都把失败归咎于赵括的“纸上谈兵”、轻敌傲慢,此论未必客观全面。

这场战役最值得研究之处,在于能给我们深刻的反思:战争成败,不只取决于战场,更取决于背后的综合国力。表面上是两军统帅的对阵,王龁对廉颇、白起对赵括,实际对决者是两国的最高统治者,秦、赵双方的“庙堂”对决。用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分析,表面上是专业的较量,实质上是管理的对阵。从三个维度复盘,可以看出赵国失败的关键原因。

战略与决策

面对从天而降的大馅饼——上党郡,赵孝成王决定听取大臣意见。

平阳君赵豹为反方,主张不接受,他认为冯亭此举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的祸患大于收益。平原君赵胜为正方,认为应接受,坐享其成得十七城,是重大利好。赵王支持正方观点,白给谁会不要,作出决策:收!

这个决策正确吗?从后来的战事结局来看,不够明智,但大家都没有上帝视角,要评估此决策正确与否,需厘清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秦、赵两国的大战是否可避免?秦国自秦孝公始,就将东出作为国策,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秦国要统一天下,两国之间的大战就必然发生。

第二个问题:上党的地理位置是否重要?区域够大,地理位置极重要。上党兼具长治盆地、晋城盆地,与周边山脉形成天然防御线。前抵赵国腹地三晋核心,后连秦国门户。

赵国得上党,整个太行山便成了自己的天然屏障,有险可守,足以防备秦军。秦国得上党,就打开了东出的门户,等于在赵国门口安了钉子,随时便于进攻,兵锋直指都城邯郸。故上党是秦、赵的必争之地。

第三个问题:赵国是否应立即接受上党,是否有更好方案?

上党对两国都很重要,又是战国第一军事强国秦国浴血奋战从韩国得来的战果,第二军事强国赵国想摘现成的桃子,出手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

秦、赵两国的战争不可避免,但赵国不应采取过激的手段,激化矛盾,提前引爆大战。要知道,赵孝成王主政才四年,尚不足30 岁,而秦昭襄王已64 岁高龄,年龄优势在我,何必着急?

既然决心接受上党,那就该经营好此战略要地,赵国却没有对上党进行消化,只是派廉颇驻防长平,秦军进攻上党也未予以救援,那接受的意义何在?

再者,上党之地对韩、魏也极为重要。韩、赵、魏本是一体,三家受秦国威胁最多。赵国上策是不贪图虚名,在韩国危机之时,联合魏国一起保卫上党,维护三国利益;中策是接受上党,拿出部分城池与魏国分享,将共同利益深度绑定,面对强秦威胁,勠力同心,胜算自然增加。皆优于下策的独吞方案。

体制与资源

打仗这件事,《孙子兵法》说得很透彻,俩字——烧钱: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秦、赵两国国家体制的不同、综合国力的悬殊,决定了双方在战争资源上的巨大差距。秦国经商鞅变法,综合国力得到长足发展。多年征战,国土面积达100 万平方公里,移民的优惠政策,让周边国家百姓大量迁入,人口总量超400 万。实施的二十级军功爵,意味着土地和收入,故秦国战争动员能力很强,最大动员兵力100 万,士兵战斗意志强烈。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推行了胡服骑射,但主要是军事领域的改革,并未影响到政治、经济,强大的只是军事能力。国土面积约20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 万,最大可动员兵力为60 万。因赵国沿袭周代爵位制度,主要依据血缘关系决定,士卒战斗意愿相对较弱。

长平之战初期,秦军40 万人,赵军25 万人,按每天2斤/人口粮计算,年耗费军粮分别为15 万吨、9 万吨(未计算战马军粮)。战国时期,运输能力有限,损耗率极高,《孙子兵法》中参考数据,远程运输粮食抵达消耗比为1:20。即使按1:5 计算,秦、赵年耗费军粮也达到75 万吨、45 万吨,消耗相当惊人。

粮食生产环节,秦国胜出。秦国关中之地肥沃,是上上级的田地,极其适合农业生产,巴蜀自古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区,两大粮仓加上“奖励耕战”的国策、耕牛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率很高,可以维系战争需求。赵国地处北方,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是中中级的田地,“地薄民众”,历来农商并重,农业较为落后,难以支持长期战争。

粮食运输环节,秦国亦优。双方交战地长平,距秦都咸阳约530 公里,距赵都邯郸约220 公里,近赵远秦,但秦国的转输效率更高。秦国历来重视水运,转粮的水路直达绛邑(今山西翼城)、孟津口(今河南洛阳),再走100 余公里陆路可抵达前线。赵国的运输只能走陆路,道路难行,更要穿越“山岭高深,实为险扼”的太行山滏口陉,困难重重。

战争愈久,赵国的处境愈难以为继。很快粮草告急,向齐国借粮却被拒。《战国策·齐策》记载: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由此可见平阳君赵豹,颇有洞察之明: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坚韧与决心

《尚书》有言: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谈的是一件事:坚持,不轻言放弃。

作为集团决策者,要有制定战略的能力,并有预见性,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关预案;更要具备战略定力,但凡行大事,在实施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有足够强大的意志,不受干扰,坚决执行。

秦昭襄王为此战备战近两年,在绛县、野王两个后勤中转站拼命囤积物资,为了集中精力对付赵国,甚至拉拢赵国盟友魏国,承诺将恒雍之地转让给魏国。开场憋大招的架势,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魄力。

赵孝成王则是首鼠两端,开战前盼着与秦国一决高下,却缺乏殊死一战的决心。发现战局不利,又心存幻想,试图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全身而退。楼昌建议派使臣与秦国谈和,遭到虞卿的坚决反对。虞卿认为秦国志在必得,和谈也不会答应,不如派使者去拉拢楚、魏做外援,这样就取得了主动权,即便和谈也会有了筹码。谁料赵王发挥一贯拉胯水准,采纳楼昌建议,直接遣使入秦求和。

秦国表面给赵使极高礼遇,大肆宣扬两个负责任的大国,要和平要发展,造成两国和解的假象,实际上丝毫没有放松进攻态势。结果,出现了虞卿最担心的局面,各国误以为秦、赵谈和,不敢出兵救赵,赵国自断外援之可能。

因赵国粮草难以持续,兼且秦国的离间计,长平之战下半场,双方更换统军主帅。秦国换成白起,依然是进攻派,战斗力、杀伤力指数比王龁更高;赵国换成赵括,一改廉颇老成稳健作风,从防守策略变为进攻策略。

不出意外,赵军主力被白起合围。得悉此消息,66 岁的秦昭襄王立即下场,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20 万新生力量奔赴长平,牢牢围死赵军,断绝了最后一线突围的希望,赢得最终的胜利。后人在叹息赵国惨败的同时,不得不将秦、赵两国的战略决策者进行一番对比,无论是在战略决策、核心竞争力上,还是在决战意志上,双方都不可同日而语。

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不乏类似的案例。京东的自营物流便是决策人刘强东的战略定位。上午下单,当天下午即送达,“速度”是客户优质体验感的表现之一。近二十年来,京东不断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和研发,突破企业内部和市场环境的重重阻碍,在创新中逐步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物流实力,打造了自营物流的服务体系,成为超强的核心竞争力。这也验证了《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猜你喜欢

长平上党赵国
长平选煤厂降低介耗的生产实践
希望在肩上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长平之战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千古一役 长平之战 发生地
师与书·赵国华
古法奇观
《上党记》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