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教学的中西对话
2022-12-09肖世孟
肖世孟
(汕头大学 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一、“色彩构成”历史与现状
(一)“色彩构成”来源
“色彩构成”的理论来源于构成主义和包豪斯(Bauhaus),经日本传至中国,成为当今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早在19世纪,学者们从形式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分解,分析构成形式最基本的点、线、面要素,然后以理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规律,形成今天“色彩构成”的雏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包豪斯教员伊顿、康定斯基、阿尔伯斯等人,对色彩与色彩,色彩与形式之间关系进行多种实验,进行理性的分析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都被吸收到“包豪斯基础课程”(Gestaltung)中,其课程目录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构图、空间(亦译为“体积”)和色彩。
日本学者水谷武彦将“包豪斯基础课程”引入日本之时,将Gestaltung一词译作“构成”,一直沿用至今。“包豪斯基础课程”中的构图、空间、色彩与日本将“构成”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三个部分十分相似。“构成”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基础的设计构造方式。为了体系的完整性,日本学者吸收“包豪斯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加上色彩学的科学知识,换以“色彩构成”的名称纳入构成体系。在日本,“色彩构成”教学实质上是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来对待的。在中国艺术设计起步之际,日本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很快就传入。日本学者的“色彩构成”系统地介绍了色彩规律与方法,其主要内容有:色彩系统,色立体,无色系,色彩三要素、色性、色调,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视觉心理,色彩的应用以及个人实践中的色彩感受等。
“色彩构成”将复杂的视觉色彩现象分解为基础的色彩元素,将色彩组合搭配分解为最基本的元素,并研究这些基本元素的特点和属性及其关系。“色彩构成”的引入,很快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主流,与日本学者“色彩构成”内容大同小异的教材亦大量出现。
(二)“色彩构成”的现状
“色彩构成”的内容与方法是20世纪初所产生的,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色彩构成”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它将色彩科学、色彩理论和色彩实验作为教学的基础,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色彩的理性分析能力,构建严谨的视觉语言体系。其特点如下:
其一,“色彩构成”打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成为艺术设计的共同色彩基础。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将设计与生产相结合,将设计门类之间相互打通,这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界的理想。早在1914年,德国包豪斯校长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就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思想。他在《包豪斯宣言》中指出:“艺术与技术不再对立,将一切造形艺术综合于大建筑艺术之中。”这一思想也被广为接受,成为设计教育界的共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包豪斯教学理念传入美国,伊顿的著作《设计与形态》的翻译者朱国勤在译后记中提到:“在美国学习期间,有一门课曾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这门课就是基础课程(Basic Course)。在欧美,几乎每所有艺术系的大学都开这门课。它为期一年,不管你学什么专业——设计、陶艺、雕塑、甚至绘画,首先都要上这门课,尔后才能进一步选择专业,进行深造。基础课程实际上是西方现代艺术及设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艺术家登堂入室的一块基石。”[1]
其二,“色彩构成”包含现代科学对色彩的认识。在西方现代物理光学的研究中,发现色彩与光的关系、色彩的形成等内容,“色彩构成”吸收了现代光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用色立体来表达色彩系统,包括孟塞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PCCS色立体等,色立体是色彩关系的模型,蕴含色彩搭配的规律性,从而理解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其三,“色彩构成”从形式分解的原理中,将复杂的色彩形式,简化为最基本的构成元素,通过抽象几何的色块来论证色彩原理与规律,并以此构建色彩教学的方法体系。
其四,“色彩构成”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色彩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色彩组合产生的各种不同效果,形成敏锐的色彩直觉。同时,色彩实验也是对创造力的诱发与解放,探索出一条通过体验、分析与实验展开的关于色彩语言规律与形式秩序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一传统也来自德国包豪斯的教学方法,包豪斯教员阿尔伯斯与伊顿针对实验教学,认为:“老师应该通过学生们无偏见的、有趣的实验和发现释放他们的创造力,而不应像传统教育那样对待小孩子似的教育学生。”阿尔伯斯《色彩构成》一书主张:“此书记录了研究与教授色彩的实验方法。”[2]阿尔伯斯的教学以通过完成明确规定的任务,亲身体验不同色彩组合,分析色彩形式与秩序为基础。
虽然现有的“色彩构成”教学中也会出现将色彩规律程式化、单一化的弊端,但是,“色彩构成”有很多的优势,它仍然是设计教育的主流,在一段时间范围内,艺术设计教育仍然需要发展、完善它。
二、“色彩构成”的再认识
(一)“色彩构成”的历史困境
“色彩构成”的理论源自于100多年前的构成主义与包豪斯教学,在此100年间,人类社会发生了众多变化:信息时代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东方文化的兴起,尤其是视觉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现有“色彩构成”,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对视觉理论的研究表明,色彩起源于观看,决定色彩观看结果的是色彩知识。所谓色彩知识,是指色彩视觉经验的系统化集合,它实际上是文化族群的视觉经验经过理性化、秩序化后的产物。“色彩构成”的重点是色彩知识。随着视觉理论研究的深入,色彩知识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现代物理光学的色彩知识,还应该吸收最新的色彩理论研究成果。
其次,现象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即所谓的生活世界,支配我们的精神生活,操控了我们的行为、情感、态度,并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判断。色彩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塑造了人类的生活世界。色彩不仅是外在的物理光学现象,更包括主体与客体,心灵与外在的互动过程。
最后,色彩终究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对色彩有不同的认识。随着东方文化的兴起,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要求中国设计体现中国精神,体现文化自信,这都给现代设计提出了新的命题。比如,在分析宋代绘画的时候,有人不自觉的用“冷色”“暖色”观念进行分析;在分析传统青绿山水时,有人将石青、石绿的颜色理解为色相环上的近似色。殊不知,这些冷色、暖色、近似色、色相环等概念,并非来自中国传统色彩观念,而是来自西方现代色彩理论。
(二)“色彩构成”的知识系统
色彩起于观看,观看并非简单的接受,而是经历了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决定色彩观看结果的是色彩知识,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知识系统。基于视觉的色彩知识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色彩分类。色彩的语言分类形成“色名系统”。色彩有百万种,人们只会辨识有限的色彩,用颜色词加以表达。色彩的辨识,是色彩认识和理解的基本出发点。色彩是一个有着模糊边界的视觉现象,对它进行观察、进行语言描述就是色彩分类的过程。语言对视觉色彩分类是人类对色彩世界把握的基本方式。没有色彩分类的知识,眼睛在众色之中将茫然不知所措。在语言分类上,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形成的“色名系统”,西方基于现代物理光学,形成了诸如孟塞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PCCS色立体等“色名系统”。在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中,宇宙世界的分类形成了色彩分类,在此基础上,则形成五正色、五间色的“色名系统”。
其二,色彩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形成色彩象征。色彩虽然是视觉现象,但在生活世界中,它并不是孤立的,与外界有着必然联系。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色彩与万物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对应关系,色彩代表事物出现,成为色彩象征。在不同的文化中,色彩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西方的色彩观念中,色彩虽然可以用物理光学来解释,但在色彩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色彩与特定的事物之间形成对应关系。比如,在10世纪的法国,叛徒和罪犯的门会被涂成黄色,作为耻辱的标志。在西班牙,黄色是刽子手所使用的颜色。长久以来,黄色还曾被用来作为恶毒的一种反犹与排外形式的颜色。[3]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除了色彩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象征关系之外,在战国至秦汉时期,还形成了包括色彩在内的宇宙万物秩序,在这个宇宙秩序中,色彩与宇宙万物之间形成了对应的象征关系。在这个宇宙秩序中,黄色象征土地、中央方位、黄帝等内容。
其三,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形成色彩搭配。在系统的色彩知识中,色彩与色彩之间会形成一定的关系,色彩之间必须是有秩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这符合人类认识外界事物的特点。在已经区分的色彩类别中,色彩与色彩之间会形成一种特定的从属、并列、种属等关系,色彩搭配的固定组合、禁忌都属于色彩之间关系的外在反映。在西方的色彩观念中,色相、明度、纯度成为描述色彩的三属性,把不同色彩按照属性进行一定方式的排列,就会形成特定的色立体,色立体是一个体现色彩关系的模型,在色立体模型中,不同色彩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关系,比如互补色、近似色等关系,根据这些色彩关系,形成不同的色彩搭配。在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中,阴阳五行是包括色彩在内的世界万物的属性,因此,不同色彩之间的关系由它们的属性决定。阴阳五行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色彩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相生相克关系,相生者为吉,相克者为凶。体现在色彩搭配中,色彩之间相生就是色彩搭配的合宜组合,色彩之间相克也就是色彩搭配的禁忌。
在不同文化中,尽管色彩知识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包括以上三个方面。
三、中西对话
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与西方现代“色彩构成”,都是不同文化色彩知识的具体体现,从色彩教育的角度来说,需要认识并理解色彩分类,色彩与万物之间关系,色彩与色彩之间关系这三方面的内容。中西色彩在这三方面有共同的出发点,只是因文化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以下内容尝试回归到出发点,寻找对话的可能性。
(一)色彩分类
色彩的边界是模糊的,色彩有各种各样的分类和表达方式。色彩的语言分类基于人们对宇宙世界的认识。“色彩构成”以西方现代光学观念来看待色彩,将色彩看成是不同光波组成的光学世界的分类。在中国传统的色彩分类中,中国古人将包括色彩在内的宇宙万物理解成一个整体,有着严整的秩序,阴阳五行是这个宇宙世界的属性,包括色彩在内的万事万物被区分为阴阳大类和五行大类。具体来说:
1.基于现代物理光学的色彩分类
色彩的表达与分类需要一定的基准。对色彩的认识,现代人基于现代物理光学对色彩的理解。光的波长决定色相,光的强弱决定明度,而光的波长的饱和度决定了纯度。色相、明度、纯度成为描述色彩的三属性。色相表达颜色类型,比如红色或绿色;明度体现色彩明暗程度;纯度辨别色彩鲜艳程度。自然界存在的所有颜色都包含色相、明度和纯度这三种属性。
2.中国传统色彩分类
在古代的宇宙分类中,将宇宙万物进行五行分类,相应的,色彩也被区分为五类,对应五行。色彩的五类划分,也体现在语言当中,对传统文献的语言整理后发现:色彩的分类,五色——青、赤、黄、白和黑成为一种固定的方式。广义的五色是一个大的色彩范围,五正色——青、赤、黄、白和黑是广义五色的代表性颜色。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以“五色”概括中国古代的色彩系统。[4]在古代的宇宙分类中,将世界区分为阴、阳两个类别,相应的,将色彩区分为五正色与五间色两大类。五正色包括青、赤、黄、白和黑,五正色主要是一种礼仪用色,经考证,古人以常见吉鸟——雉——的羽毛五色作为“五正色”的染色标准。[5]而五间色包括绿、碧、紫、红和骝黄。
(二)色彩与色彩的关系
在认识色彩的过程中,形成的色彩与万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色彩因此具有了象征万物的涵义。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色彩象征在不同的层面沉淀下来,也就形成了多重的色彩象征涵义。所谓色彩象征,是说色彩是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是由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两种要素组成。在色彩象征中,色彩是表现形式,以外显的具体事物显现出来,是存储意义的载体;象征意义是色彩所包含的内容,即隐藏在象征符号中被传达出的文化信息,代表了人们对特定事物的看法和寄予的希望。在认识色彩过程中,视觉联想、巫术力量、宇宙分类等,是色彩象征形成的基本观念。
1.视觉联想
出于视觉观看的本能,以及共同的经验感知,色彩与象征物通过视觉之间相似性,产生了关联,通过联想,形成了固定的色彩象征关系。视觉联想是跨越文化差异、人类共通的反应。比如,在不同的文化中,往往把红色与血液联系在一起,由于有血液才会有生命,因此,即使在不同文化中,红色常常象征血液、生命、热情等。
2.巫术力量
在早期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巫术力量的世界,每一种事物都可以具有巫术的力量。色彩具有巫术神力,充当了巫术中的法器,完成了巫术预期的效果,在巫术仪式中,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涵义。在中国与西方社会中,红色颜料都被当中巫术的法器,人们常常使用红色颜料泼洒在墓葬中,一般理解为是巫术活动中对生命的呼唤,红色是生命力量的象征。
3.宇宙分类
在宇宙分类中,色彩与万物的关系,决定了色彩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色彩中,黄色对应五行之土,方位之中,季节之季夏,因此黄色可以作为皇帝专用的至尊之色,象征皇权。在西方,色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事物进行了偶然的对应,比如,黄色是名声不佳的颜色,“黄犬”就指代可耻的人。在德国,人们会说嫉妒得发黄。在法国,妻子出轨的男人被形容为“戴黄帽”。
(三)色彩与色彩之间关系
色彩搭配取决于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在于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位置关系。色彩的搭配,首先需要确定色彩的位置,只有具有明确的位置,色彩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在中西文化中。色彩都被人为地放置在明确的位置中。“色彩构成”将所有色彩放置在色立体中,上文所说色立体就是人为拟定的一个模型,它把所有色彩都囊括其中,并按照一定的位置进行排列。中国古人将宇宙世界理解为一个具有完整秩序的整体,包括色彩在内的宇宙万物按照阴阳五行的秩序被安排其中,形成色彩与色彩之间对应关系的模型。中西色彩搭配的原理,实际上就是在包涵色彩位置的模型中,寻找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1.色立体配色
“色彩构成”以色立体为基础,在色立体模型之内,色彩具有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在色立体中,色彩与色彩之间呈现一定的空间关系,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色彩搭配关系。在色立体当中,色相相同的情况下,在明度和纯度上进行色彩的变化,形成协调的色彩关系;在色立体当中,明度相同的情况下,在色相和纯度上进行色彩的变化,形成协调的色彩关系;在色立体当中,纯度相同的情况下,在色相和明度上进行色彩的变化,形成协调的色彩关系。当然,在色立体当中,色相、明度、纯度三者之间,保留二者不变,不同的色相之间几何关系,也形成协调色彩关系,比如伊顿的12色相环。
2.中国传统配色
在秦汉以来的宇宙世界观念中,包括色彩在内的宇宙万物按阴阳五行的秩序形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有秩序的整体中,色彩与万物相对应,万物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因此,色彩之间也具有了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与助长,“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一种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的美好状态。色彩之间的相生关系也是和谐美好的搭配关系。
阴阳相生配色,正色为阳,间色为阴,阴阳相生包括了阴阳盈虚和阴阳相交,传统漆器上赤色与黑色的交替就是阴阳盈虚的关系。五行相生形成五行相生的配色,在色彩搭配上,形成了青生赤、赤生黄、黄生白、白生黑、黑生青这五种常见的色彩搭配。[6]图示如下:
五行相生色彩示意图
色彩设计的基础,是以色彩知识的理解为起点。在教学实践的部分,保留色彩试验部分,培养色彩审美直觉,探索色彩搭配规律。同时,积极探索中西色彩知识当中最基本的元素,研究这些基本元素特点、属性及其之间的搭配关系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