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路径
2022-12-09马艳华
□马艳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适应网络带来的便利性,不仅在就业过程中会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相关方向作为择业的重要参考,还具有借助互联网信息系统获取大量优质就业信息的实际需求。每年高校都能向社会输送大量优质人才资源,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开展存在系统性不足、设计落后、专业性受限、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随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精细化和有效性水平的提升,各高校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色与当代学生需求,集结校内外、线上线下等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了对各行各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中国各类高校持续性开展扩招,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随着中国经济从粗放发展转向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需要重新审视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不断缩减;另一方面,以新经济等为代表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不断涌现。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当发挥就业创业指导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就业信息获取面和就业方向选择面,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特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完善了互联网发展的底层架构,也丰富了互联网终端应用场景。当代大学生成长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长期使用互联网产品过程中形成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信息依赖,很多大学生借助互联网渠道进行移动和共享的学习,并体验线上互助教学、个性化教学带来的便利。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划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普遍重视互联网相关就业方向,一方面,大量学生利用在校机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比赛实践自身创业想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铺垫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主动关注并获取互联网相关就业和创业机会,将网店、微店、网络写手、自媒体运营各类服务工作室等作为毕业后的重要发展方向,并期待利用校企合作等优质平台拓宽互联网就业创业知识的获取面,提升可获资源质量,运用自主判断、咨询校内外导师、团队分析等方式筛选优质信息,助力高质量就业创业。
从高校就业部门工作质量来看,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微信、校园官网、就业APP等渠道进行信息发布、情况调查,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综合校内外情况开展就业支持方案设计,了解学生真实的就业创业偏好和对当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看法等有效信息。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
(一)系统性指导缺位
目前,大量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支持工作时缺乏系统性设计,对传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和线下校园宣讲会形成较大依赖,在对接各方企业资源时较为被动,未实现主动研判市场行情并邀请优质企业到校交流经验或开展招聘等。这种就业指导形式缺乏对大学生求职特点的了解,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此外,很多讲座的主讲人并未针对每个学校的特殊情况与当下就业创业市场需求与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而是通篇讲述模板式的内容,流于形式的讲座等并不能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或明细未来方向,也不能激发学生勇于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落后
就业创业课程作为高校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选修课形式存在于各高校之中。从本质上来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在授课时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指导,学生只能在校内课堂上想象就业创业内容,难以通过近距离了解、亲手实践等完成基础经验的积累和个人职业生涯的思考,师生之间未形成有效沟通体系,课程也难以对学生的就业创业产生实质性指导。
(三)专业师资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从事就业创业相关工作的人员通常是以辅导员为主的行政人员,这部分人员并未具备丰富的就业创业经验,社会阅历和专业水平都较为受限,专业性知识不全面。尽管具有较多的指导经验,但是系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专业知识少,能够带领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素质拓展不多,创业实践经验匮乏。
(四)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互联网+”时代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网上信息检索获取能力和在线工作处理能力。但是高校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仍然对线下工作开展存在较大依赖性,信息化开发、应用、调整等技能较为匮乏。适应时代需求,相关人员应当掌握基础甚至更深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以便结合所在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了解学生兴趣、能力和特长,明确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指导过程中的需求,并与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沟通交流。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举措
(一)更新课程内容,优化指导框架
高校需要从课程体系设计、内容选择、教师配置等方面优化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以充分的重视和足额的资金支持保障课程质量提升。一方面,教师应当主动接触并掌握“互联网+”时代的就业特点与市场变化情况,引导学生通过更多元、更便捷的渠道获取有效信息、拓宽就业创业选择面。另一方面,就业创业课程要加强创新,打破理论为主的教室内学习方式,教师要带着学生走进企业、走进乡镇,既了解高端技术创新情况,又掌握基层民生工作现状,以广泛的社会实践作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结合个人兴趣、技能、专业等要素的正确就业观,为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际帮助。
(二)加深信息化应用,锚定核心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变得更为多元,就业创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得到缓解,但是并非所有大学生都能通过网络高效获取就业创业相关信息。为此,高校应开展全程化、模块化、实训化的教学,并通过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等方式构建校内信息实时共享平台,配置专人进行系统运营维护,实时更新行业发展信息和相关政策、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面临的问题解答、就业创业经验分享短视频、视频讲座等资源,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需求,个性化推送适合的职业发展信息。
(三)汇聚多方资源,创建共享机制
高校在优化线上线下就业创业资源支持的同时,还可以整合并利用优质校友资源,通过前辈经验分享、校友企业就业支持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宽就业创业的选择面。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将校友资源管理与就业信息化系统相统一。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同专业校友就业创业情况、目前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本专业就业方向前景等问题;校友可以在平台分享本专业的就业创业资源和信息,也可以分享本人的职业发展现状和自己的成绩经验等。
五、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创业的新思路与新方向,但是就业竞争激烈仍然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市场的重要特征。毕业生在提升个人知识储备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的同时,还需要获得高校专业精准的就业创业支持,以便实现符合个人兴趣、能力、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就业。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就业创业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系统性不足、教学设计落后、专业人员匮乏、信息化应用受限等问题。为此,高校必须通过提升课程质量、加强信息化设计应用、拓展校友资源等方式提升就业创业支持水平,帮助高校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就业创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