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学问
2022-12-09袁岳
听好几位大学生朋友向我表达对于上课的无感和嫌弃,他们提到的课程有“营销管理”“组织学”“公共管理概论”“社会统计学”“近代中国史”和“婚姻法”等。说到课程的无聊原因,无非包括:老师照本宣科,听课听得没有一点兴奋感;老师自身也长得不帅,上课的方法和中学里面没有两样,感觉上课就是为了考试成绩。
学生为什么觉得上课没劲,同学们为什么不爱学习了?我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本科时代,王德宝教授的《中国革命史》、包玉娥老师的《中国政治》、周元伯老师的《民事诉讼法》、钱大群老师的《外国法制史》,还有古汉语、法医学、中国法制史等课程,虽然当时各种教学资料不那么齐全,但是老师们个个讲得有声有色,回味起来至今依然受益无穷。差距到底在哪里?
现在想来,我记忆里的老师们几乎没有坐着讲课的,都是站着讲,并辅以手势。他们的普通话虽然不那么标准,但都很认真投入,上课的时候两眼炯炯有神,闪耀着知识的光芒,容不得同学在课堂里混时间。老师们准备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围绕课本中心,但能基本脱离课本内容,旁征博引,课外资料丰富,那些学生们从没听说过的党史史料、真实案例、社会场景能一下子揪住同学的好奇心,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家探究的兴趣。我还记得那时下课以后,学生们对于耍流氓行为边界的争论,以及关于故意与放任之间的差异的辩证。师生互动中,学生敢于发问,以问住老师为能;老师能够辩论,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课上课下都充满了浓郁的求知氛围。翻开学生时代的笔记本,恍然发觉笔记里不只是老师讲的知识,眉头页底往往还记着不少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好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钻研、在于准备出富有启发性和辅导性的课件、在于与同学共享纲要之下的新知和奥妙、在于以身作则地探讨各类相关问题、在于将课程变成动态发展的富有新意的知识池。一个有学问的老师,旁人可以看得出他“既学又问”,看得出他对于知识的热爱和教学的成就感,看得出他想为同学打开知识大门的急切感和责任感。他以挖掘精彩为目标,以展现精彩为责任,以持续精彩为使命,他本身就成了具象的精彩,他讲的课因他而成了精彩的知识。所以,一个有生命力的课程乃是因为有了活生生的老师,一个枯死呆板的课程乃是因为有了死气沉沉的老师。
问题是,死气沉沉的老师是哪里来的?如果老师本身是一路应试而来,或考研或考博或留校的标准答案冠军;如果老师自己就是以课本、以大纲、以标准答案为满足的人物;如果老师对专业领域的兴趣仅限于做出评职称需要的论文而不是热切的专业沉迷;如果老师对带领学生、启发学生、互动学生、解惑学生既没兴趣也没技能,那么最后我们就会看到增加了很多课程很多老师,但得到的可能是一些毫无生气、枯燥无味的课程名,一些既不能培养出人才也难以让同学更有人味的按部就班。同学们以为遇到了很多没意思的课,是因为我们多了太多无以为师的人。课,可以因师而活,也可以因无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