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护住阳气为先
2022-12-08
受访专家
彭玉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特别对慢性病、疑难复杂性疾病的中医内治、外治、养生调护等颇有研究。专攻慢性、复杂性、难治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如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及术后调治;各种疲劳、失眠、衰老、虚弱等亚健康状态,卵巢储备功能不足,孕前、产后、更年期等生理阶段的调治。
众所周知,冬季是心血管病患者最需要警惕的一个季节。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都有着冬季高发、多发的特征。为何四季之中,唯独冬季成了心脑病患者的危险期?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的彭玉清主任告诉我们,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其实与人体阳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冬季养阳重在护阳
阳气是中医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在中医看来,阳气是有着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一类无形物质,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方面至关重要。人体绝大部分重要的生理活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推动,以人体脾胃为例,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我们饮食而入的水谷精微物质都会在脾胃的运化下形成营养物质输布全身,这个运化、输布的过程均有赖于脾胃阳气的推动,阳气就是这个生产过程的燃料。如果阳气亏虚,那么脾胃就运化得慢,出现运化不力,人体就不能有效运化水谷,于是就会出现食积食滞、消化不良的情况,人体的营养摄入也受到了影响。
阳气在人体中是周游、运动不息的,人体的睡眠过程,便是阳气潜藏、阴气上浮(阳入于阴)的过程,而反之阳出于阴,人就从睡眠中觉醒了,开始了一天的活动。彭主任告诉我们,阳气的运动也受到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医认为,冬季的阳气特点是由体表潜藏到体内。也正因如此,皮肤的阳气内藏显得不足,会变得干燥、干枯。人体血脉中的阳气也会潜藏,潜藏后血脉没有了阳气的温煦,阳气推动血脉运行的能力不足,故而会导致血脉运行不够通畅,轻则出现手足不温、四肢寒冷,严重则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增高。现代医学发现,冬季天气严寒,人体的血液流速也较春夏稍有减慢,这与中医认知中的阳气潜藏、推动血液不力不谋而合。如果这时没有足够的阳气保护血脉,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方面,阳气是抵御外界寒邪的主力军,如果阳气亏虚或是被郁闭不能抵达“战场”,寒邪也十分容易侵犯人体,人体感受寒冷后血管会收缩,弹性变差,这时我们的血压就会升高。血压升高,便增加了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这也是很多高血压患者在冬季血压易出现波动的原因。
彭主任告诉我们,精、气、神是人十分重要的三样“宝物”,为了便于理解三者的关系,可以将它们看作酒精灯的不同部分:酒精代表人体所藏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火苗代表人体的气,酒精气化燃烧以后变成能量,在人体中就相当于为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动力;火苗的状态以及散出的热量和光芒代表神,代表对人体的温煦。
年轻人常见的情况——阳郁
很多年轻人在冬季会出现种种阳气衰弱的症状,如手足不温的情况,这其实并不是单纯的“阳气不够”。彭主任告诉我们,阳郁并不是缺乏阳气,而是阳气被郁闭某些脏腑、部位,不能顺畅传递,手足不溫是因为阳气通向手足的经络通道阻塞不通。
以上文酒精灯为例,阳郁相当于灯中的酒精充足,火苗却是微弱的,说明人体的精是足够的,但是气不够,机体的气不够亢奋、活跃,机体得不到气的支持便会出现疲劳或者精力不足的症状。
针对这种阳气温煦和激发作用不足的情况,需要活跃、调动阳气,并且通经络,才能加大火苗。
老年人常见的情况——阳虚
与年轻人的阳郁不同,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阳气会生理性地衰减,这就相当于酒精灯中的酒精少了许多,火苗自然也虚弱了。
但须注意,这时并不能直接倒入大量的酒精,如果一味地去壮阳、补阳,会使剩下不多的酒精快速燃烧,精气神会更快地消耗,直至灯枯油尽。 对老年人而言,冬季养阳不应该一味地壮阳、补阳,而是要注意保护阳气,避免寒邪侵犯损伤阳气。
彭主任告诉我们,冬季护阳有3个部位最为关键,护住这3个部位,老人方可安稳过冬。
保护阳气“发源地”——元阳
首先,我们要护住阳气的发源地——腹部的元阳。元阳即肾阳,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众所周知,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人体的成长发育有赖于肾的作用。人体阳气可以分为上焦心肺之阳、中焦脾胃之阳、下焦肝肾之阳,而上焦、中焦阳气全部由下焦肾阳化生而来。所以,可以说肾阳为人体一身阳气的根本,有着“元阳”“真阳”等称呼。
肾阳不足会导致全身诸脏之阳衰弱,使人体出现疲劳无力、气短懒言等症状,而作用在肾脏便会出现腰腹部畏寒,肾阳虚弱使肾的固摄作用减弱则症见尿频、尿急、遗尿、溏泄,等等。
如何护住元气?除了去正规医院寻求诊治,彭主任向我们推荐了使用十分方便的中药热敷包。
中药热敷法是中医特色外治法之一,操作时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是身体的某一个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利用其药效和温度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的目的。这种中药热敷包,通常被称为中药热奄包。
● 护腰热奄包
【药材】艾草 30 克、吴茱萸 10 克、肉桂 10克、当归 30 克、大盐 50 克。
【功效】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
【方义】艾草辛香行散、苦燥温通, 有着温通十二经脉、回阳补元气的功效,艾灸所使用的艾绒也由艾草制成;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效力甚强,尤擅温补肾阳,进而温助全身阳气,兼具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的功效;吴茱萸可温中止痛、理气止呕,有祛寒邪、止痛的作用;当归被称为血中之气药,补血养血的同时兼有很好的理气作用,气血共治;大盐是热奄包的基质,保温性非常好,加热后可以均匀地放出热量,帮助药力渗透到体内。
【做法】将以上中药放入锅中,以文火炒约 15—20 分钟至盐粒微黄,装入布袋中,封口后即可使用。
【用法】放在小腹上热敷即可,如果太烫了可以用毛巾垫着再行热敷。通常情况下,一包药可以使用 7 天,每次使用前先把热奄包打湿,再用微波炉加热 2 分钟(先热一面,再拿出来翻面再热一下)后即可使用。
保护阳气循行道——血管
阳气对整个人体的气血循环非常重要。彭主任告诉我们,阳气是气血的主要推动者,人体的血液在脉道里顺畅运行,背后就是脾阳、心阳等阳气的功劳,这些阳气就如同一只只温暖的小手,推动着血液顺畅运行。对很多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养护阳气、避免寒邪入侵血脉,影响血液循环是冬季养生的重中之重。
彭主任告诉我们,合理保温御寒是重要的一方面,除此以外,还可以吃上一些能够有效温通血脉的食物。彭主任推荐了一道美味而有效的“温心通脉红汤”。这碗汤主要采用药食同源之品,包括牛肉、番茄、洋葱、红酒、果木姜子(荜澄茄),十分适宜心脑血管病患者冬季食用来养护阳气、保护血管。但须注意,胃酸过多及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处于胃炎急性期的患者,均不建议食用。
● 温心通脉红汤
【药材】 牛肉 500 克、番茄 500 克、洋葱1 个、红酒 200 毫升、番茄酱 200 毫升、果木姜子(荜澄茄)适量 。
【做法】
1.取牛肉(建议为牛腩肉)500克洗净切块,泡去血水,沥干后并擦干表面水分备用。洋葱去掉外皮,切为丝或碎丁备用。番茄洗净、切块备用。
2.锅中倒入适量油,将牛腩肉煎至表面变色,随后盛出。
3.不用洗锅,直接下入洋葱碎(丝)翻炒至洋葱变软,随后下入番茄炒至出沙,然后放入牛腩肉、番茄酱、果木姜子,翻炒均匀后倒入红酒200毫升。
4.加入热水至没过全部食材,炖煮约1小时,然后按个人口味加入盐、酱油等调味,收至汤汁浓稠即可盛出装盘。
【功效】牛肉可以补脾胃、补气血、壮筋骨;番茄善于宁心平肝,对降血压和保护心脏很有好处;洋葱味辛,有走窜御寒、开胃、缓解血管痉挛的作用;红酒能够很好地促进牛肉纤维松解,软化牛肉,去腥增香,其中的部分营养物质有助于保护血管,炖煮后对人体有害的酒精也挥发去除了;果木姜子入药,其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腹痛证。
护住阳气不足重灾区——双脚
冬季护阳还有一个部位也不能忽视,它被称为阳气不足的重灾区,那就是我们的双脚。双足离心脏最远,同时也最缺乏阳气的温煦。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 36.5℃左右,而趾尖温度很多时候只有25℃。冬季冰封大地,阴寒之气有收引、凝滞、下沉的趋势,侵犯人体后也容易下行,让双脚受寒、受损。
养护双脚阳气——选好鞋
冬季双脚保暖至关重要,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选一双合适的鞋子。從中医养生角度看,冬季加绒鞋子的材质以羊毛为最佳。羊毛除了保暖,透气性和亲肤性都比化纤的材质好。老年人冬季选鞋应注意4点:
1.冬季,老年人多靠穿厚袜子保暖,袜子过厚会影响本就循环较慢的下肢,所以脚部最好的保暖方式是选择一双保暖性能好的鞋子,鞋子大小要合脚,不能顶脚,也不能过宽。
2.鞋帮要有护踝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加足踝部保暖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稳定性,防止崴脚。
3.鞋底要防滑,有一定的软硬度和弹性。
4.内里材质也很重要,选择透气、亲肤、保暖的羊毛作为内里。
养护双脚阳气——按穴位
足踝部有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三阴交,是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处。如果足踝部受寒,往往易使三条经脉的气血受到伤害,引发多种问题。
● 三阴交
【定位与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在小腿内侧,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上另一侧对应的点,即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处,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功效与主治】健脾益胃,调肝固肾,理气调血,尤其善于养阴。主治阴虚诸证,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
彭主任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直接揉按刺激三阴交穴,能够畅通阴经、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也能够帮助缓解冬季的足部寒冷不温。
养好双脚阳气——泡脚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暖脚助阳方法——泡脚。我们可以在睡前直接用热水泡脚,也可以请专业的中医医师辨证开出药用足浴包。
药用足浴包大都包含艾叶、红花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药材,使用前多需要熬煮或沸水浸泡,放凉至不烫时再泡脚。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泡脚一定要避免烫伤,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感觉或皮肤感觉存在异常的人,可能无法准确感知温度,建议使用温度计确定温度,或请家人帮忙判断温度,以免烫伤。
另外,泡脚后双脚的皮肤腠理大开,阳气容易外泄,寒邪也容易趁此时侵入,所以务必泡脚后及时擦干双脚,穿上干净、暖和的鞋袜。或是擦干后直接上床,进入温暖的被窝,尤其需要避免受寒与受风。
(编辑 黄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