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有诗书气自华,半句古诗也能火

2022-12-08

读报参考 2022年35期
关键词:罗隐团扇诗书

  背诵古诗,想必是每个人幼时学习绕不开的记忆。不过,也有些诗句,压根不需要我们刻意记诵。“心有灵犀一点通”“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怜天下父母心”……拦都拦不住,变着法儿地往我们脑海里钻不说,其中不少,还成了大家日常交流的必备金句。那么,这些“半截子”诗,凭什么“火”了?

情真, 所以流行

  这一年,刚把春衣送到当铺的杜甫,乐呵呵地用换回的钱买回了一壶美酒。别人看不懂衣难蔽体、处处欠着酒债的他。杜甫也不恼,自顾自写着日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七十古稀,管它世事沧桑、人生艰难,放纵行乐也无不可。一不留神,这带着酒意和潇洒劲儿的后半句,就流传到了今天。

  正如此例,这些“半截诗”,一路过关斩将,靠的就是一个字——“情”。

  比如,现代小说和散文颇为青睐的一句古诗——人生若只如初见。此句出自纳兰性德所作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全句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十四个字,描摹着爱情的千古悲欢。

  “悲画扇”,化用的是西汉女辞赋家班婕妤的《团扇歌》。班婕妤本是西汉大将班况的女儿,生得雍容大气,自幼还擅长诗词歌赋,也因此被选入宫闱,成为少使。入宫后的班婕妤倍受汉成帝的宠爱,很快被册封为婕妤。然而,命运还是张开了血盆大口,赵氏姐妹入宫后,各种势力的争斗很快将汉成帝的后宫搅成一团泥浆,班婕妤也在丧子、失宠的打击之下,被迫退居长信宫。也是在此时,她写下了这首《团扇歌》(也称《怨歌行》),以团扇自比,苦嘲自己从“团团似明月”到“弃捐箧笥中”的悲凉起伏,湮灭内心对情爱和幸福的向往。数百年后,这番团扇之喻触动了纳兰的心绪,时隔千年的纳兰也读懂了曾经一位深宮女子掩于团扇之后的凄苦悲诉,将其归纳为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让这份对情爱的哀怨与无奈,流淌到了现在。

  尝过了爱情的苦涩,又哪能落下亲情的绵长?有这么一句诗,不仅将此情写得淋漓尽致,更经历百年的时光考验,成了现代人的口中“长谈”和心中“金句”——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记得这句诗的真正“出处”。据说,那年是慈禧母亲的七十大寿,可惜慈禧并没有时间能够回家贺寿,只能让侍臣给母亲送去了很多的珍贵礼物,这还不够,左思右想,写下了一首祝寿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据记载,慈禧从入宫至上位再到荣登太后宝座,实际上只回家省亲过一次。此后,深红高大的宫墙便隔开了慈禧与其亲眷,翻天覆地的权势最终也没能化开这道藩篱。或许是因此,当母亲生日来临,位高权重的太后让笔下最为直白的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时隔百年,牵动起当代人的思亲情愫。

事真,所以动人

  有的半截诗,藏着诗人的起伏际遇。比如,出自罗隐笔下的“为谁辛苦为谁甜”。

  用现在的目光看,罗隐的命途和运气,都不咋顺。这位出生于833年的才子,原名罗横,从小便负有诗名,有着世人公认的才华,或许正因为才华傍身,罗隐生成了恃才傲物的性子,仕途更是坎坷到出奇。在第六次科考失利时,年轻考生有些心灰意冷,他给自己改名罗隐,还顺手写了首《自遣》,以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抒发不得志的失落与哀怨。

  罗隐最终创造了十二次科举,一次都没考中的“反面”纪录。据说,当朝宰相郑畋和李蔚还专门跑去看过他的卷子,发现此人有才华不假,可就是太过“敢说”,句句不离对权贵的讥讽,估计也没人敢给他评个好名次。最终,年过半百的罗隐勉强谋了个一官半职,也把敢说敢言的性格发扬到极致,誓要与更多的人同不甘、共不平。

  这一次,是一只采蜜的蜜蜂让罗隐破防。在这位凄苦半生的诗人眼里,芸芸众生和辛勤劳作的蜜蜂有何差异呢?辛勤一生,又能剩得什么呢?底层百姓的悲剧人生,却是被“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概括得清清楚楚。

  和此句的沉重不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故事写着更多巧思。故事的主人公是范仲淹。担任杭州知府时,这位满脑子想着天下忧乐的志士不仅殚心竭力,更颇会用人,但凡在身边发现有才能、能造福百姓的人,都会推荐提拔。却独独有一个叫苏麟的人,因为当时在外做官,范仲淹并不了解,所以没有得到推荐。有些失落的苏麟见到范仲淹后,喜出望外地发现此人德行高重、态度和蔼,脑子一转,有了个好主意。不一会儿,两句诗被呈到了范仲淹面前——“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也很快看穿了这位下属的心思,暗示自己不能只提拔身边的人,再看诗句,觉得苏麟也有真才实学,于是满足了他的心愿,写下一封推荐信。就这样,“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了沟通智慧与通达事理的特殊见证。

  也有半截诗是精心烹煮的“心灵鸡汤”,比如苏轼笔下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句是苏轼对友人董传的鼓励。彼时的董传不仅生活清贫,也未获得丁点儿才名,平日里也只能拿粗丝绑发,用粗布披身。不过,苏轼可不这样想。他早就看到了友人褴褛衣衫之下藏着的才华——酷爱读书,只为求知,身上丝毫没有功利气。因此,在苏轼眼里,这位看似清贫无依的朋友却生出了不一样的气质。正因此,坚信董传能干出点名堂的苏轼在和友人别过时,写成了这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然而,成就此句的远不只董传本人的际遇。事实上,写作此诗时,苏轼本人也遭遇着命运的滑铁卢,因故罢官返回汴京。值得品味的是,此诗后三联寻不到半分颓靡之气,相反,官场失意的苏东坡还颇有信心地劝朋友,继续读书吧,迟早有一天能够考中,是金子迟早会发光。事实证明,此时的苏东坡并非嘴硬,此后不管流落何处,他总能寻到自己的乐子,笔下的“金句”也是越来越多,本人更是成为后世无数文人的心中偶像。这么来看,一生曲折,终被苏轼作成辞章,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在温暖的鼓励与自勉中,予以古今同样的温暖与动容。

意真,所以长存

  这些“半截诗”,能成为现代“金句”,也是有点秘诀在身上,那就是用自己的双眼看见他人的喜乐。

  那是816年的秋天,被贬江州的白居易在行中偶遇一位琵琶女,写下一首《琵琶行》,留下了那句经典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意思的是,有研究者发现,在日本所保留的金泽文库本和管见抄本里,白居易写的和此有出入,后句却是“相悲何必曾相识”。一位是在庙堂闯关的士子,一位是身世飘零的琵琶女,前者为后者悲什么呢?

  学人再一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晚唐诗歌里还真不少,统称为“士伎同悲”。原来,在中晚唐时期,女妓仍属官奴婢,不仅地位卑微,甚至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漂泊无居、贫困潦倒正是她们的必然归途。也恰恰在这个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毒瘤侵蚀着腐朽的唐王朝,裹挟一众文人士子走向了悲剧末路。比如,刘禹锡、柳宗元等多次被贬,元稹、白居易等也没得善终。都说自己淋过雨,才懂得为他人撑伞。白居易也是在这番光景下,看到了琵琶女的悲哀。所以,他自顾自地提笔,讲出了琵琶女的故事,留下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感慨,让我们时隔多年,还能窥见这些来自晚唐士人的同理心和慈悲情。

  耳旁的诵背声渐远,烟云也尽数散去,往昔故事已然翻篇。这些“半截诗”却在兜兜转转中流传至今,成了人们口中的“金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曾经的光阴里,他们曾真切实意地驻足于纸上,承载过这旖旎人事与日月光景。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念缓)

猜你喜欢

罗隐团扇诗书
我很丑,但我很有才
罗隐:唐诗界的“吐槽狂魔”
团扇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扇面作画
腹有诗书气自华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团扇恩深长恋君怀袖
罗隐集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李定广先生《罗隐集系年校笺》评介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