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生活素材的选取与运用
2022-12-08李晓云
【摘要】有效的生活素材的选取与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情境,优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生活素材;选取;运用
作者简介:李晓云(1981—),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
有效选取和运用生活素材,是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客观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原则,是新课改教材最大的亮点,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中积极寻找有效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准确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纵观高考试题发现,高考政治学科的命题特点是立足时政热点,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多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因此,高考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选择与运用生活素材,提高学生对真实情境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有效选取和运用生活素材还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根据所选取的素材,精心设置问题,结合教学重难点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提升,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有效选取与运用生活素材,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的教学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参照课程标准,有效选取生活素材
课堂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社会热点众多,选择什么样的素材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懂得劳动的含义及地位,就业的意义及解决就业的措施,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培养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归纳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就业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和案例中学会分析具体问题,以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对照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学难点是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有几个素材可供选择。
素材一:教材中的一幅漫画。漫画的标题是“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描述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没活干,可修脚技师却后继无人;热门高级技师有时月薪万元都聘不到;有些大学生非管理岗位不去,脏、累、重活不干。该漫画提出三个问题:1.对上述现象,应该怎么看?2.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谈谈你对“行行出状元”的看法。
笔者一开始就放弃了这个素材,原因在于该漫画不能全面地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素材陈旧,不够新颖;距离学生太远,不贴近学生的生活[1]。
素材二:网络上收集到的一些图片。图片主要展示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有杰出代表也有普通劳动者。通过对已有素材进行分析,笔者也放弃了该素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图片展示的劳动者大多是距离学生较远的或者学生根本不熟悉的人物,并不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人,缺乏感染力。
素材三:课前在校园内拍摄和通过网络搜集到的一些照片和视频。照片主要为本校一些普通劳动者劳动的场景和各地招聘会的现场图片,视频主要有两个:学校的宣传视频和劳动者维权的视频。笔者决定使用这一素材,第一组照片取材自本校,这一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所熟悉的。通过了解身边的劳动者,学生能够懂得劳动的含义及地位、就业的意义,从而达成基本的知识目标。第二组照片是各地招聘会现场的图片,能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就业形势严峻。此外,播放学校宣传视频,能够厚植学生的爱校情怀。笔者选取的维权视频时长9分钟,其中某些内容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于是笔者重新剪辑了这一视频,节选关联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更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从本次生活素材的选取过程来看,有效的生活素材必须符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效性,二是典型性,三是导向性,四是现实性。特别是实效性和现实性,教师选取的素材既要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又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笔者放弃素材一和素材二,不仅是因为这些素材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也是因为部分素材距离学生现实生活太远,缺乏感染力。
二、参照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合理运用
选定教学素材以后,就要对所选择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即围绕素材设置问题。设置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有效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决定使用素材三的相关图片与视频后,围绕相关环节设置了问题。
首先,对于取材自本校一些劳动者劳动的场景的照片这一素材,笔者设置了三個问题:第一,这些劳动者是谁?第二,你有什么体会?第三,你身边有哪些最美的劳动者,能简要介绍其事迹吗?在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二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含义和意义,第三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使他们明确光荣属于劳动者,不管是哪个岗位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第一、二个问题,学生只要熟悉教材就能完成教学目标,而且第二个问题问得比较广泛,主体不明确。于是,笔者对问题进行了修改,将问题改为:第一,这是本校的哪些劳动者,他们劳动的地方是哪里?第二,你对这些劳动者的劳动场景有什么体会与思考?修改后的这两个问题从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纷纷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到了升华。
其次,对于各地招聘会的现场图片这一素材,笔者同样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二,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第三,劳动者应该树立哪些正确的就业观念?设置这三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来进一步深入学习怎样解决就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第二个问题显得比较空洞,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回答时仅仅照着课本的知识点来回答,没有结合社会生活,也没有从将来就业的角度来考虑。第三个问题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学生只是按照教材的观点来回答,没有融入劳动者这一主体,缺少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于是,笔者对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进行了修改,把两个问题合并成一个探究题:我国的就业问题较突出、紧迫,要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学生从国家和劳动者个人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讨论并发言。面对修改后的问题,学生进行了探究,思维产生碰撞,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抢着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对于劳动者维权这一视频素材,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视频中的劳动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第二,除了这些权利,劳动者还享有哪些权利?第三,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后,可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哪些?这三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落实让学生了解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以及怎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一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第三个问题显得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地反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印象也不够深刻。怎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修改,设置成合作探究活动,以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主题,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以工人代表、政府代表、企业代表的身份发言。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和小组成员交流并做了一些必要的记录后,真正融入角色中去,在合作探究中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内容。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
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两项探究任务:一是完成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二是分小组采访本校的教书育人楷模。第一个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学科自信,拓宽视野,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第二个任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要想合理设置问题,教师必须注意: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体现一定的梯度,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体现层次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笔者对问题的修改,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拓展了学生思维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不断挖掘、积累素材,选择、加工有效素材,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际、紧跟时代的思想意识。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从生活中寻找到那些不再让他们感到陌生和枯燥的理论时,生活素材才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这样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才更有生命力。
总之,教师有效選取与运用生活素材,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现实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宁慧青.思想政治课素材的选择与运用: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1(25):73-74.
[2]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