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招引助力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2022-12-08万建鹏陈歧燊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33期
关键词:镇江市人才培养

万建鹏 陈歧燊

摘要:城市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才资源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引才工作方式,畅通人才引进“快车道”,持续激发人才活力,凝聚高质量发展人才力量。但是镇江作为一个中型城市,人才招引本就处于劣势,又地处沪宁线经济发展高地包围之中,难度更大。如何规避自身劣势,结合产业实际,调整引才策略,并在引来人基础上,切实留住人、用好人,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镇江市;产业强市;人才招引;人才培养

一、充分认识镇江人才发展工作的优劣势

(一)当前镇江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镇江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三高一争”战略,2021年2月市委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镇兴”行动建设人才集聚福地的若干意见》,3月召开了人才“镇兴”大会,提出了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进人才。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镇江人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

部分干部思想没有提升到产业强市的战略高度。一是主观认识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工作规划部署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强。二是工作落实存在与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甚至还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以会议精神贯彻会议要求。三是主动担当作为不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足,安于现状满足于当前取得的成绩。

人才产教载体、集聚平台建设还不充足。产教载体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当前镇江的很多企业中人才不足,尤其是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省内其他地级市相比,镇江市在这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如人才产教载体、集聚平台数量较少、建设缺乏产业特色等。

需建立健全人才評价机制。镇江当前人才工作主要是镇江市人才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度不高或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影响了人才评价机制的建设。

2. 人才引进存在不足

青年高端领军型人才招引难度较大。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不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意愿减弱,这也导致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投入降低;中美贸易摩擦也致使企业在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尤其是海外高端青年人才的引育方面存在较多困难,使得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合作力度不足。省内外高校院所更倾向于与企业之间达成专家顾问、联合开发、成果转化等松散型合作模式,而这类非全职类型的创业合作无论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还是人才培训方面都存在较多弊端。按部就班式引才跟不上新时代变化,企业市场化引才意识薄弱,引才“不找市场找市长”问题比较突出,不善于运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化手段。在历次企业家座谈会上,企业普遍反映引才难、留才难问题,习惯于依赖政府帮忙招才引智。

人才集聚吸引作用尚未发挥。人才越集聚越能激发产业发展的潜能,从而激发整个地区的产业活力,镇江在苏南城市中的经济实力存在相对弱势,城市经济增长活力相对不足,虽然近几年招引了孚能、金斯瑞、荣海等较大规模、技术成熟的科技项目,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重点企业尚未建立研究院、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吸引能力尚未充分发挥。

3. 人才配套服务不全面

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企业薪酬水平相对偏低,薪酬是决定人才引进、留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企业发展水平制约,镇江市企业薪酬水平总体不高,建立年金、股权激励等措施的企业较少。招聘网站“职友集”提供的近一年江苏各大城市年薪酬数据,镇江市月平均工资为7090元,位列全省第7位,低于南京(8430元)、苏州(8000元)、无锡(7350元)等六个城市。

人才软环境服务不够全面。人才引进不是一锤子买卖,人才引进来能不能留得住、用得好,关键在于人才服务和人才生态。当前,优秀人才在选择发展城市时,对教育、交通、旅游、医疗等城市发展的软环境更为关注,但提升人才发展软环境相对困难。一方面,教育、交通、旅游、医疗等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尚未形成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依靠各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取得实效。另一方面,人才发展生态涉及面广,涵盖交通、购物、娱乐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层面,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变。

人才激励保障措施建设不够完备。人才发展空间受限,就全省而言,镇江入驻企业相对较少,没有形成产业带和集群规模,难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载体与平台,可供人才创新发展的空间较小。人才待遇落实不到位,一些单位对特殊人才的工资收入与一般工作人员没有拉开差距,大大影响了人才招引、置业和工作的积极性,导致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二)镇江人才发展工作的优势

1. 区位优势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黄金水道的交汇处,自古以来有“南北要津”、“九省通衢”之称,是水陆交通枢纽,军事重镇,现代镇江是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之一,交通四通八达,运输方便快捷。

2. 城市竞争力优势

根据202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两岸四地291座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镇江第35位;可持续竞争力,镇江第33位;营商硬环境竞争力,镇江第26位;当地要素竞争力,镇江第48位;科技创新竞争力,镇江第50位;环境韧性竞争力,镇江第23位。

3. 发展机遇优势

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到省级层面,镇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生态文明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低碳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和国家生态城镇化示范区等。

二、镇江人才发展“引”与“用”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明确工作要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工程,发挥牵头抓总作用。

1.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

一是要强化人才管理简政放权。政府、企业在识别人才、引进人才之后,更要注重依事用人、用人之所长。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合理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更好发挥人才作用,以人才吸引人才,以管理机制吸引人才。二是要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全面保障和落实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在用人自主权方面的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促进各类用人主体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快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建设。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政策先行先试,实施更具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引进使用政策。选择若干条件成熟的科研单位和高校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基地。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探索。

2. 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考核和政策保障

强化保障,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在充分调研、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人才政策做出调整,进一步优化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激励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政策环境。优化完善现有政策,在保存原人才计划申报中执行效果好的具体措施外,加大对创新类人才补助的力度,努力提升人才在全省层面的竞争力。根据板块特色出台辅助性、阶段性政策,加快相关工作推进力度,为人才提供更快、更便捷的服务,确保优惠人才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同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全市商圈资源,做深做实做细服务工作,营造人才生活圈的温馨氛围。

3. 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做好各类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工作,以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形成一系列产学研联盟,构建人才培养链、供应链。切除阻碍发展的堵点,营造良好的营商发展环境。各地各部门要服从冲刺跑的大局,力戒打小算盘、算部门利益小账,减少管理层级,建立协作高效的运作机制。

(二)坚持引进培养两手抓

1. 打造人才引进品牌工程

大力引进重点领域高层次和急需的紧缺人才。聚焦转型创新发展和“两聚一高”,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创新开放务实柔性引才引智方式。把柔性引才引智作为聚才用才的重要方式,通过高层次人才双岗位(如事业编制企业工作)、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构建全方位引才服务网络,大力汇聚人才智力资源。

2. 改进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和劳务协作基地合作。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本土人才规模和素质。与江大、江科大及有关211、985高校合作委托培养优秀本科生。镇江高专、江苏航院等要主动为镇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坚持创新创业同步

1. 不遗余力地支持创新创业

发挥镇江高校资源优势,深化校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驻镇高校联系相关新兴产业、高新科技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吸引他们来镇科研攻关、创新创业,与本地高校的强势优秀专业合作,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共同研发创业,并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创业发展。

2. 贯彻产业强市“一号战略”

产业高度决定城市高度,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口集聚的首要载体。要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企业、高端品牌,形成一批地标式产业,如镇江航空航天产业、船舶海工产业、工程电气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时,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通过不断壮大产业,增加城市就业人口。目前,镇江市“十四五”重点产业规划确定,4大主导产业集群,8条重点产业链,作为“四梁八柱”撑起产业强市“一号战略”。下一步要绘图作战,提升承载力,围绕产业分类、产业链发展,推动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联动、招商政策与人才政策叠加、项目招引与人才招引并举、项目服务与人才服务整合。同时,将培养本土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心,坚持一手抓高端人才引进,一手抓本土人才培养,让高端人才同基础人才共同构成人才高地。

(四)坚持改进方式方法

1. 注重情感沟通

感情上尊重信赖人才是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对于行业的领军人物、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端人才,他们一定程度上对物质要求并不太高,真正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政府对他们情感上的尊重、肯定、鼓励。这就要求政府、企业不仅要尽可能解决他们除科研、创新工作以外的一切后勤保障问题,更要在情感上注重沟通。

2. 加快校地融合

构建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主角、政府为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要加强高校、企业双方创新合作,建立紧密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促进高校人才、科研、教育优势与镇江市产业、环境、政策优势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结合产业发展导向,高校开设一批以G312创新走廊重点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能为企业服务的人才,促使企业用人成本降低,达到企业和人才双赢。加强人才定向培养,高校根据企业需求规律,推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提供单项或特殊技能项目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不同需求。

3. 搭建联系平台

充分发挥统战作用,以成立新阶层人士联合会为抓手,团结联系在镇的各类高端人才、领军人才、顶尖人才、技能人才,引导他们持续科技创新报国,聚焦科技创新企业,积极引导新阶层人士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提供思想引领、创新创业、联谊交友、服务社会等服务支持。通过他们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才积聚镇江,让更多的人才成为拉动镇江消费、推动镇江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形成“葡萄串效应”。

*本文系2021年度镇江市党校联盟(鎮江市情研究中心)课题项目“‘引’与‘用’:人才发展助力镇江‘产业强市’问题研究”(编号ZJDX2105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万建鹏,中共镇江市委党校;陈歧燊,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镇江市人才培养
镇江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江苏省镇江市宜城小学
镇江市老年大学校歌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