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规模变迁与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022-12-08

江汉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年增长率舒适度公共服务

邵 川

人们对城市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发展,近些年出现了从城市生产功能中心论到城市消费功能中心论的转变。当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工业部门为了获得更多的集聚效益与规模效益向城市集中,因而城市的形成有利于工业部门发展。随着人们变得更加富裕,生活质量、城市舒适度在城市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功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消费城市阶段①,城市因消费而繁荣,因消费而发展。在消费城市阶段,城市发展对人口密度有所要求,城市需要集聚更多的人口,通过集聚效应、密度效应产生消费需求,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对于消费的主体而言,选择一个舒适的地方居住是真实且靠前的消费需求,未来城市的发展关键是提升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口在城市集聚,进而形成消费中心城市。

一、文献综述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加快释放14亿多人口的消费潜力,需要继续在全国层面推进消费政策与制度创新,更需要实现多点突破,形成全国范围的消费发展新格局②。 “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与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也是我国应对外部复杂严峻环境及不确定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手段;既是我国经济从工业制造转向文化服务业、城市从生产型城市转向消费型城市、消费市场从国内走向世界的重要开端,也是城市繁荣的必然要求,建设消费型城市与共同富裕形成了政策上的相互呼应。构建消费中心城市是提升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的具体内容,是对中心城市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及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探索。以人为核心、强化各级消费中心城市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随着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成为我国提升城市能级的 “标配”,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GDP前十强城市以及天津、西安、青岛等经济强市纷纷出台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动计划③。上海提出包括“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的四大政策目标,深圳明确“到2021年,成为全球消费创新重要策源地、国际品牌的‘重要驻地’、中国制造的‘世界橱窗’、引领潮流的‘时尚之都’、世界消费电子新品首发地,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消费中心城市”④。

不论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促消费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建设更为重要。商务部提出了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消费合适度五个方面的发展要求⑤。 “消费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吸引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包含城市良好的公共服务,良好的教育条件和丰富的文化设施产生乘数效应,便捷的交通条件大大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成本⑥。朱玫洁认为, “消费”包括能够增进居民福利和愉悦程度的商品、服务和城市特征的总和,消费国际化更要考虑服务消费,在以服务型消费为主体的消费结构下,消费就是服务,服务就是消费⑦。培育消费中心城市的本质在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与提升,在于城市的医疗教育文化影响的扩大,在于增进居民福利和愉悦的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环境的建设,在于通过提升城市舒适度吸引流动人口驻足与消费。

居民消费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迁入城市来长期消费城市的商品、服务,二是通过短期旅游进行消费⑧。不可否定的是,选择一个舒适的地方居住是人们真实且靠前的消费需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舒适度高、居住条件优越的地区。人们选择生活在城市中并不单纯是因为工作机会和收入,而且是因为城市的消费吸引力⑨。一些城市的消费价值可能是其所拥有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一些城市的消费价值表现为制作各种菜系的餐厅,一些城市的消费价值则表现为棒球队、歌剧公司和综合性艺术博物馆,还有一些城市的消费价值可能来自于城市的医疗教育水平、博物馆、体育馆、高级餐馆,也可能来自于文化旅游景点⑩。

传统人口迁移理论认为,人口在地区间迁移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或预期工资⑪,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较高的收入水平与工作机会⑫。现代人口迁移理论认为,随着人类继续变得更加富裕,生活质量在决定特定地区的吸引力方面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的未来取决于其为日益富裕的人们提供有吸引力场所的能力,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交通条件也是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人们会特别避开交通成本高的地区。这种时间价值的增长在传统城市中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靠近中央商务区的地区表现良好,如纽约华尔街区,而外围地区则继续着长达一个世纪的衰落。人口迁入城市的主要动力由收入吸引向高水平的城市公共服务吸引转换,这与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是建设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的观点不谋而合⑬。

良好消费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包括城市交通、公共安全、医疗教育、文化设施等。Tiebout是最早将地区公共服务纳入人口迁移理论的学者,他提出了“用脚投票”机制,认为居民会比较地区间公共服务和税收组合差异进而做出是否迁移的决策,一般会选择税率低且公共服务好的地区居住⑭。Day利用加拿大1962—1981年省级数据研究政府支出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发现省级政府支出显著影响了省际人口迁移决策,尤其是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均健康支出越多的省份,人口流入率越高⑮。杨义武等人发现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对人口流动有显著正向作用⑯,李拓和李斌发现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及相对收入水平是吸引外来人口的首要因素⑰。总之,城市公共服务是影响国内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强。对农民工而言,城镇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更强;与二代农民工相比较,一代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更强,而且受教育程度高、流入时间长、收入水平高、拥有自有住房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需求更高⑱。

中国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2016年中国直辖市的人均财政支出是地级市的4倍左右,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人均财政支出是地级市的2倍左右,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⑲;城市间与民生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距也非常明显,中国直辖市的人均教育支出是地级市人均教育支出的3倍⑳。为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以及更好的公共服务,中国人口流动具有向大城市集聚的特征㉑。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城市的繁荣以人口集中居住为基础,人口规模是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影响因素,决定着城市的发展与未来。富裕起来的人们更愿意选择一个舒适的地方居住并消费,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居住条件优越的地区。提升人口吸引力、吸引消费者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近十年,中国主要城市人口的增加与减少反映了城市吸引力的提升与下降,本文通过分析近十年中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探讨建设消费中心城市的政策指引,在第二部分提出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假设,第三部分为变量、数据与模型,第四部分进行人口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论文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020年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41176万人,较2010年人口增长7206万人,年均增长0.53%。具体到各个城市,人口有增有减,通过对全国107个主要城市的统计及与2010年数据对比发现,人口增长的城市有87个,人口下降的城市有20个。近10年人口迁移强化了人口分布规律,东部沿海城市是流动人口的首选区域,人口由西部向东部流入的趋势日益明显,人口流动相对固定化㉒。为了检验近十年各主要城市人口增减的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人口增长受城市舒适度影响。

在不考虑住房与人口的异质性时,Glaeser将城市舒适度用城市租金溢价和城市生产率溢价之间的差异来衡量,城市生产率溢价可以直接用工资来衡量,即城市舒适度=城市租金溢价-城市工资溢价㉓。本文借鉴Glaeser的研究,采用城市住房价格年增长率替代城市租金溢价,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替代城市工资溢价,城市舒适度用城市房价年增长率与城市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之差额表示。城市住房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口对城市的“资金投票”。城市舒适度指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包括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城市发展的优惠政策、城市区位等。梁若冰和汤韵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了35个中国大中型城市的住房价格与地方公共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发现无论是以地方财政支出强度指标㉔,还是以地方公共服务的主成分分析指标表示的地方公共品变量㉕,其对商品房价格都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据此提出了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地方公共服务资本化的现象,美国㉖、欧洲㉗、日本㉘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共服务资本化现象。

假设2:人口增长受空气质量影响。

城市人口的增长会导致雾霾现象加剧,雾霾反过来也会影响城市人口规模与空间分布。王兆华等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会对当地人口产生挤出效应,在冬季和春季等空气污染严重的时段人口迁出效应更加明显;空气污染对城镇人口迁移的影响存在短期累积效应,居民以往的城市空气污染经历会持续作用到当前的迁移行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使空气污染对城镇人口迁移的影响产生门槛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空气污染对城镇人口迁移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㉙。邵帅㉚、李卫兵与杨欢㉛、童玉芬与王莹莹㉜得到相似的结论,空气污染对人口迁入以及人口居留意愿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提升环境质量是增强城市对外来人口吸引力的有效举措。

假设3:人口增长受城市财政支出影响。

Tiebout采用“用脚投票”理论论证人口迁移行为,他认为人口受到不同地区的公共品吸引而产生迁移行为,人口流动能够激励社区提供满足居民偏好的公共品,从而实现公共品的有效供给㉝。Oates认为税收是居民进入某区域的主要成本,居民通过权衡公共品收益和税收成本,选择进入更具吸引力的社区㉞。Day检验人口迁移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发现加拿大各区域财政支出对人口迁移有显著的影响㉟。Bonin认为财政支出对公共服务水平的直接影响能够增加人口迁移的动机㊱。Carlsen认为人们对地方服务的主观满意度决定了迁移行为㊲。Kallandranis等发现在欧盟内部,财政因素对人口迁移起到了关键作用,指出人们之所以迁移,是因为迁移地能够提供给他们更好的财政盈余、对经济更好的信心以及更高的预期收入㊳。刘金凤和魏后凯在研究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时指出,随着我国人口流动由劳动力流动模式转变为家庭流动模式,城市公共服务对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强㊴。公共品的供给都是有成本的,财政支出越大的区域越有能力提供优质的公共品。

假设4:人口增长受城市收入状况影响。

传统城市经济学认为,诱发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的不平等,当两个部门或区域的劳动者工资存在很大差距,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便发生了劳动力的区际转移或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㊵。Todaro将预期收入差异引入人口流动模型中,认为预期收入差异是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㊶。中国城市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或者政策偏向较少的城市,其人口迁移仍然受收入水平影响。

三、数据、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与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人口增长(apgr),采用中国107个城市近十年的人口年增长率作替代变量,通过全国第6次与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得出。

2.解释变量:城市舒适度 (dif),本文借鉴Glaeser的研究,以房价溢价与城市生产率溢价的差额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水平,其中,房价溢价变量用房价年增长率来表示,城市生产率溢价变量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为替代值。

城市舒适度=城市房价年增长率-城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其中,城市房价年增长率采用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2013年9月与2021年7月的各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作为首尾价格,计算各主要城市的住房价格年增长率。城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代表城市生产率增长率,采用2013年与2019年各主要城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首尾价格,计算其年增长率。二者差额代表城市舒适度,或者经济个体对城市的喜爱程度,受除收入水平之外的城市区位、政策、经济、城市建设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0—2020年我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舒适度空间变化情况见图1、图2。

图1 全部样本城市人口年增长率(apgr)与城市舒适度水平(dif)

图2 中国不同层次城市样本的城市舒适度水平与人口年增长率散点图

3.控制变量。本文从收入水平、财政支出、环境等方面选取控制变量。其中,收入水平的替代变量为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incom),采用2019年各主要城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来表示,计算各主要城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的相对值。财政支出用人均财政支出年增长率(axpgr)作替代变量,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统计年鉴中各城市2010年与2019年的财政支出数据,分别除以各城市总人口得到人均财政支出额,计算其年增长率。城市环境用空气污染浓度(PM2.5)作替代变量,采用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各主要城市在2014—2017年连续四年的空气污染浓度的平均值。各变量的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变量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模型设定

依据人口增长受城市舒适度、空气质量、城市财政支出以及城市收入水平等影响的假设,构建人口流动的多元回归模型,模型设定如下:

(1)式中,apgr为城市人口年增长率,dif为城市舒适度,Xi为控制变量,c为常数项,α,βi为系数,ε为残差项。

四、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从全部城市样本、区域城市样本与中心城市样本等层次进行。第一,全部城市样本,指全国范围的107个城市。第二,区域城市样本。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与经济发展差异显著,首先分析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的99个城市,然后按照东、中、西以及东北区域划分展开实证分析(上述区域分别包含56、18、21与12个城市)。第三,中心城市样本,共67个城市,主要来自于魏后凯提出的中心城市。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一直具有“城市偏向”特征,近年来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等高等级行政中心获得了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随着各省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出台,要素和资源进一步向这些城市集聚,并在市场力量的极化作用下产生了集聚效应。在双重极化作用下,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资源、要素和产业,这种集中使得大城市的政府有能力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对人口流动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㊽。在分别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的基础上,对各层次城市样本进行了多元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层次城市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

(一)全部样本城市

本文选取了中国10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多元回归。回归结果表明,城市舒适度、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与空气污染浓度对人口年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113、0.024与-0.010;当移除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时,城市舒适度的影响系数为0.112;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影响系数上升为0.029;空气污染浓度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下降0.001,为-0.009。假设1、假设2与假设4得到了印证。

(二)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主要城市

胡焕庸线即黑河—腾冲线,这条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地广人稀,该线东南43%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该线西北57%的土地供养全国不到10%的人口。在本文研究的107个城市中,该线东南有99个城市,占样本总数的92.5%;该线西南有8个城市,占7.5%。回归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主要城市中,各因素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与全部样本接近,其中,城市舒适度影响系数显著上升,为0.142;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影响系数略有上升,为0.026;空气污染浓度影响系数略有变动,为-0.008。当移除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时,城市舒适度的影响系数为0.141;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影响系数上升为0.031;空气污染浓度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下降0.001,为-0.007。假设1、假设2与假设4得到印证。

与全部样本城市相比较,胡焕庸线以东城市的经济社会特征更为接近,所以城市舒适度与人均财政支出年增长率两个因素的贡献率有所上升。

(三)中心城市

魏后凯等提出全球、国家、区域以及地方四级中心城市体系共91个城市㊾,本文以可获得的数据为基准将其收缩到67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区域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具有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其中包含建设中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回归结果表明,在中心城市中,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包含了城市舒适度、人均财政支出年增长率与空气污染浓度等变量,影响系数分别为0.144、0.109与-0.010。当去除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后,城市舒适度、人均财政支出年增长率与空气污染浓度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49,0.107,-0.010。假设1、假设2与假设3得到印证。

与全部样本城市及胡焕庸线以东城市样本相比较,中心城市样本的影响因素中显著增加了财政支出变量,财政支出年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率越高,表明人口流动与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我国中心城市享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有能力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也成为吸引人口流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东部地区主要城市

东部地区主要城市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级行政区,共56个城市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主要城市中,城市舒适度影响系数为0.155,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水平影响系数为0.020,空气污染浓度影响系数为-0.014。去除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城市舒适度、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水平与空气污染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系数分别是0.172,0.025与-0.013。回归结果也印证了假设1、假设2与假设4。

与胡焕庸线以东样本城市相比较,东部地区城市地域范围更为集中,均在沿海地区,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各区域中,东部城市舒适度的影响系数最高,空气污染浓度的影响也是更为明显,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影响系数在几个区域中为最低。

(五)中部地区主要城市

中部地区主要城市分布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6个省份,共18个城市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主要城市中,城市舒适度影响系数不显著;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影响系数在各区域中最高,为0.091;人均相对财政支出水平影响系数为-0.162,假设4得到印证。

(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

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分布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级行政区,共21个城市样本,其中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共12个,占西部城市样本总数的57%。西部主要城市中,只有城市舒适度通过检验,影响系数为0.205,其他因素均不显著。假设1得到印证。

(七)东北地区主要城市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共12个城市样本,其中9个城市第七次人口普查相较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表现为人口负增长,人口流失明显。研究表明,影响这一区域人口增长的因素是城镇居民相对收入水平,影响系数为0.043;人均相对财政支出水平影响系数为-0.347。假设4得到印证。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全国107个城市人口数据,以近十年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验证近十年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全国范围内主要城市吸引人口的因素有城市舒适度、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水平与空气污染浓度等变量,这些因素同样影响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的主要城市。

第二,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区域拥有不同的自然与区域发展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因而各区域的人口增长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城市舒适度、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水平以及空气污染浓度。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相对发展较慢,属于欠发达区域,中部与东北城市样本的人口增长主要与城镇居民相对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西部地区城市样本的人口增长主要影响因素与西部及东北地区不相同,城市舒适度贡献最大,可能与西部地区城市样本中直辖市与省会城市数量多有关系。

第三,中心城市不同于区域层次的样本城市,中心城市构成了中国城市群布局的基本格局。中心城市样本中除城市舒适度、空气污染浓度外,城市财政支出因素也是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这表明中心城市所拥有的相对优质的公共服务对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第四,从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看,城市舒适度是吸引流动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舒适度的重要性就越突出,城镇居民相对收入水平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人口迁移理论相符;而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城市吸引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在这些地区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是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与传统人口迁移理论相符合。有政策偏向的中心城市的独特性在于财政支出对流动人口产生的吸引力,表明这类城市吸引流动人口的主要动力不是收入水平,而是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高水平的城市公共服务。在城市舒适度变量中,商品房价格年增长率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地方公共服务对商品房价格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地方公共服务资本化是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及中心城市吸引流动人口的潜在因素。

以上研究结论为中国优化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政策提供了有力证据,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1)围绕提高城市消费力,提升城市舒适度,进一步优化城市消费环境; (2)围绕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加城市人均财政支出,加强城市管理,做优做美城市人文环境; (3)围绕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做大做强城市产业,提高城市生产率; (4)围绕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降低空气污染浓度,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提升城市宜居性; (5)具体到区域层面,东部地区城市要着力提升城市舒适度,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降低空气污染浓度;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城市要着力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西部地区城市则需要提升城市舒适度。

注释:

①E.L.Glaeser,J.D.Gottlieb,Urban Resurgence and the Consumer City Urban Studies,Urban Studies 2006,43(8),pp.1275-1299.

②㊾魏后凯、李玏、年猛: 《“十四五”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与政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③⑤⑦ 朱玫洁: 《竞逐国际消费中心 “潮起”》,《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21年第6期。

④张会甫: 《中国城市发展迎“巅峰对决”?各地争相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法人》2019年第11期。

⑥⑬㉓E.L.Glaeser,J.Kolko,A.Saiz,Consumer City,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1,1(1),pp.27-51.

⑧周佳: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构念、规律与对策》, 《商业经济研究》2021年第14期。

⑨陈林华、王跃: 《消费城市兴起与上海体育的发展策略》, 《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第3期。

⑩刘士林: 《以消费城市为中心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1期。

⑪㊵W.A.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pp.139-191.

⑫㊶M.P.Todaro,A Model of Labor Migrant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pp.138-148.

⑭㉝C.M.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pp.416-424.

⑮㉟K.M.Day,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and Local Public Goods,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25(1),pp.123-144.

⑯杨义武、林万龙、张莉琴: 《地方公共品供给与人口迁移——来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中国人口科学》2017年第2期。

⑰李拓、李斌: 《中国跨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检验》, 《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2期。

⑱㊴刘金凤、魏后凯: 《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 《经济管理》2019年第11期。

⑲巫锡炜、肖珊珊: 《地区差异与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 《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

⑳童玉芬、王莹莹: 《中国流动人口的选择:为何北上广如此受青睐?——基于个体成本收益分析》, 《人口研究》2015年第4期。

㉑夏怡然、陆铭: 《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 《管理世界》2015年第10期。

㉒孙阳、姚士谋、陆大道、张落成: 《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问题探析——以沿海三大城市群为例》, 《地理科学》2016年第12期。

㉔梁若冰、汤韵: 《地方公共品供给中的Tiebout模型:基于中国城市房价的经验研究》, 《世界经济》2008年第10期。

㉕H.Feng,M.Lu,School Quality and Housing Pric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Shanghai China,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13,22(4),pp.291-307.

㉖D.M.Brasington,D.Hite,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A Spatial Hedonic Analysis,Regional Science&Urban Economics,2005,35(1),pp.57-82.

㉗㊲F.Carlsen,B.Langset,J.Ratts,Using Survey Data to Study Capitalization of Local Public Service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9,11(3),pp.688-695.

㉘N.Sakashita,M.Hirao,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iebout Model to Japanese Cities,Review of Urban&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1999,11(3),pp.206-215.

㉙王兆华、马俊华、张斌、王博: 《空气污染与城镇人口迁移:来自家庭智能电表大数据的证据》, 《管理世界》2021年第3期。

㉚邵帅: 《空气污染对城市外来劳动力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 《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2期。

㉛李卫兵、杨欢: 《空气污染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基于断点回归的估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㉜童玉芬、王莹莹: 《中国城市人口与雾霾:相互作用机制路径分析》, 《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㉞W.E.Oates,The Effects of Property Taxes and Local Public Spending on Property Valu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ax Capitalization and The Tiebout Hypothe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9,77(6),pp.957-971.

㊱H.Bonin,S.B.Raffelh,J.Walliser,Can Immigration Alleviate The Demographic Burden?Public Finance Analysis,2000,57(1),pp.1-21.

㊳C.Kallandranis,S.Karidis,Assessing The Effect of the Consumer-Voter Sentiment on Tiebout-Like Migration:The EU 27 Case,Global Economy Journal,2014,14(1),pp.31-35.

㊷东部城市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廊坊、沧州、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徐州、连云港、宿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台州、福州、厦门、泉州、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枣庄、济宁、临沂、日照、德州、聊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江门、汕头、韶关、海口、三亚。

㊸中部城市包括:太原、长治、合肥、芜湖、蚌埠、铜陵、安庆、南昌、九江、赣州、郑州、洛阳、平顶山、武汉、宜昌、襄阳、长沙、常德。

㊹西部城市包括: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南宁、柳州、北海、桂林、重庆、成都、泸州、绵阳、南充、贵阳、遵义、昆明、拉萨、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㊺东北城市包括:沈阳、大连、鞍山、丹东、锦州、营口、长春、吉林、通化、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

㊻胡焕庸线以东城市,指全部城市样本中去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余下的99个城市。

㊼主要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杭州、武汉、南京、西安、沈阳、郑州、苏州、青岛、厦门、长沙、福州、宁波、济南、大连、哈尔滨、长春、昆明、合肥、太原、贵阳、石家庄、乌鲁木齐、珠海、南宁、南昌、海口、兰州、呼和浩特、西宁、拉萨、银川、温州、佛山、无锡、东莞、惠州、泉州、潍坊、绍兴、烟台、南通、洛阳、江门、徐州、芜湖、保定、遵义、绵阳、赣州、包头、柳州、唐山、襄阳、株洲、九江、牡丹江、宜昌、北海、蚌埠、鞍山、丹东。

㊽魏后凯: 《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与规模增长》, 《城市与环境研究》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年增长率舒适度公共服务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公共服务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二手交易平台你用过吗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2035年中国GDP将是美国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