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习观视域下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内容的重构

2022-12-08覃晓琪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英语课程学习者

覃晓琪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兴起的新兴边缘学科,是运用系统内部的整体、联系和平衡等原理与机制,考察教育生态的特征和功能,发现其演化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探寻实现最佳教育生态结构的途径和方法。2019年2月,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1];2020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与此同时,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生态学习——加快推进传统课堂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支持的在线课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这一方式或将长期存在并成为常态。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必须适时而变,迫切需要用一种更具整合性的、生态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对学习的研究,并在生态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在线课程内容的重构作出及时紧迫的回应。

一、新时代下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再认识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历经几十年,在新时代下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建构,这是从3个方面提出的要求。首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高等外语教育的变革。2019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总体要求,世界多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高等外语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3]。《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了解最新技术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2]。第二,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急需大批外语高级人才。高校外语教育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外语课程与教学的全面改革,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中国急需培养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且外语能力强的人才,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增强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最后,大学英语课程本身急需内涵式重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越来越高。面对这种形势,高校大学英语实现教学信息化是必由之路,但不仅停留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而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进行内涵式发展[4],在教育技术学的“整合研究”理论和教育学的“生态化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信息技术,构建新的高水平化课程体系[5]。

二、生态学习观视域下在线课程内容的再认识

(一)生态学习观理论及其原则

1.生态学习观理论

生态学习观是用一种更具整合性的、生态性的视角审视人类以往对学习的研究[6],它把学习看作是由参与群体和学习环境构成的功能整体,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交互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7]。学习者并非被动接受学习环境的物理刺激,而是积极自觉地与之发生关系,主动建构和创造新的知识意义,学习者和助学成分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双方统一于整个学习过程,相互贡献和相互促进。

2.生态学习观原则

生态学习遵循3个基本原则: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和多样性。自组织性是针对学习环境而言,具体表现在学习者对自身学习的调节和监控绝不能脱离特定的学习环境。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能够灵活变化以适应学习者个体发展中的多变特征,而学习者也要充分利用和组织学习环境中给予和限定的条件进行积极调适。高效地组织就是为了更快地应变和适应。组织是适应的前奏,适应是为了保证下一次规范组织的产生。第二,自适应性是指学习共同体与学习环境相互协调,彼此适应。一方面,学习情境任务通过适应性教学策略为学习者呈现多元学习内容,提供有效的认知工具;另一方面,学习者根据活动安排,主动参与学习环境,对其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结构和人员组合进行动态地调适。共同体的学习实践促成了系统内的物资的流动和结构的重组。第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观照到人类学习,意指学习主体的多元丰富性通过活动平等民主地生活在同一共同体,为共同体的知识多样性贡献一份力。

(二)生态学习观视域下在线课程内容的特点

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 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8]。生态学习观视域下的在线课程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本性

生态学习观视域下的在线课程内容是以多种形式表现,并以个性化的方式重组资源。除了常规的教材和补充的相关材料知识,还应该包括师生之间实时交流的信息、师生与技术工具之间的交互体验。基于信息技术的特性,线上信息交流是可记录和保存的,是个体的个性化表征,具有人本性;师生和生生之间利用资源和工具创设更为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但在技术操作和观感上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在线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师生将这些体验反馈给平台使其进一步改进。带来更优质的学习体验,促进更高效的学习投入。技术工具服务人,人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造工具,而非生硬地适应工具。师生与技术工具之间互动的流畅性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不确定性

但武刚认为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是指选择粗略的知识,设计目标隐蔽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其探究创造空间[9]。而在线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是指线上内容的交互产生是不定时、不定量,随时增加新的知识,具有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特殊指向师生之间呈现的观点可以是无声的,开放的,可回归的。同时它能即时发生,并不受限地掌控观点的多或少,长或短,但这种观点的随意不是传统课堂上随性打断课堂秩序,是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牵引出发散性的思维,很多灵感的迸发往往是在观点碰撞的某个瞬间,线上随机随时的互动会成为一种常态,或许成为未来课程内容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3.多元性

如前所述,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工具中介系统等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生态共同体,在线课程内容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协调每个部分有机整合。在线课程内容的展现方式不再是单一的静态纸质文本,而是动态的多模态互动文本。通过技术融合图片、音频、视频,调动使用者的视听感官,多个感官在声光色刺激下激发学习者积极性思考,图片的颜色形状、声音质感、甚至变化速度对知识的传递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在线课程内容的有机成分是多元化的,是包含影响知识呈现的所有元素。

4.自适应性

在线课程为学习实践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可以自由控制和组织学习进度,以适应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节奏,赋予弹性学习更多的可能。从构思、组织编撰、排版、审稿到出版,传统的书本教材完成需要较长的周期,宣传推广到反馈评价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检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而现代技术能够高效集合各方资源,为学生多元的认知风格设计适恰活动,尽可能真实还原问题解决情境,极大地缩短了课程内容的生成,鼓励学习者应用所学,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生态学习观视域下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内容的重构

英语课程内容是英语学科课程层面的概念,指为了达到英语学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英语课程内容有3个基本来源:英语学科发展、使用英语的社会生活经验及英语学习和交际活动[10],分别考虑到学科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据此,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在生态学习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重构遵从目的、基础、融合、实操4个方面的原则,进行文化内容、微课视频、内容体验、交际互动、资源支持的建设。

(一)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内容的构建原则

1.目的性

明确课程内容的目的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实现课程内容现代化。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意在充分考虑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认真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既要继承历史中的合理内核又要照顾现实和未来的新需要[11]。进入新时代后,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要以“立德树人”为主要任务,融入中华优良传统美德等核心价值观,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精通英语的各类专业高层次人才。

2.基础性

依托网络和大数据的大学英语在线课程的开发仍然要坚持基础性的原则,切勿过度依赖技术工具而忽视基础理论知识。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夯实英语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语言能力才能为更好地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充分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更自信地宣传中国。

3.融合性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当学习者不满足于教师个体的语言示范,寻求更多范例时,其他信息传媒中介能完成文字版本所无法承载的有声知识的传播。在“新文科、大外语”的倡导下,借助信息技术能够不受时空容量限制的优势,营造四维的学习空间,跨学科整合影像、音乐、艺术、文学等元素,尽可能放大利于语言训练的一面,去捕捉和传递人的肢体动作、表情、语音等与语言交际相关的知识,使得远程教学、视频演示、交际口语训练、即时连线沟通等变得轻而易举。

4.实操性

随着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到来,大量信息会通过网络渗透到课堂学习,会有更多的课程内容进入学习者的视野信息,如何甄选并聚焦语言技能,在书本纸张无法记载和传播依托语言发声的沟通时,信息技术同样会对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塑造。真实情境中的信息技术需要自我判断,寻求哪些适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哪些对语言技能的实操有效,哪些利于理解异国文学和文化。

(二)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构建

1.文化内容模块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强调地道的标准英语发音和写作,以及原汁原味的英文原著作品,重视英语语言形式的原创性,却忽略了语言作为文化传承和交流载体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信息技术的包容和海量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更多元化提供了可能。虽然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普及率最高的通用语言之一,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下,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不能只是一味追求和全盘接受国外原版的文化输入,而是需要提炼其先进理念和价值观,同时要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为重,建立民族自信和民族文化认同,更好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宣传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系列纪录片《美丽中国》是用英语宣传中国人文的比较客观的素材,从中可以了解世界看中国的角度。但是,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也应该纳入从中国的角度去看自己、看世界的英文题材,例如中英联合拍摄的《中国宝藏》为世界提供一个观察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以及手工艺术的独特视角,并对现代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做出真实可信的解读。此外,我国大学生多年来一直接受英语基础教育,进入大学继续接受大学英语课程,其内容不应只局限于英语母语国家的国情文化,还应该辐射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大陆国家等非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2.微课视频模块

微课视频是在线课程内容主要的呈现形式。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大学英语的微课视频时长最好不超过3 min,学生在预设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调动视听感官聚焦课程内容的生成,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是搭配相关语言练习或测试的微课视频不宜超过10 min,视频课程由数个小问题穿插其中,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呈现一种进阶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较为常见的测试是针对语法、阅读理解的讲解。同时,也应该重视听说训练,大学英语微课程视频以BBC、CNN、CGTN等知名电视频道的时事新闻为选材,制作相应的听力训练,答对才能继续听下一题,答错可以反复重听直至答对。针对口语微视频的训练,应关注交际对话能力的培养,由于该技能要求即时反馈,无法通过微视频来实现现场双向互动,这就需要结合线下真实环境的人际交流得以完成。微视频的交际内容测验可以设置场景问题做一个抛砖引玉,促成线下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合作,通过多形式进行沟通,通过答辩、演讲或论文的形式呈现结果。要完成一个微课视频,就需要形成学习共同体,需要接纳、调整、包容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因素的包括语言知识特性、学生已有知识和个性、课程既定的目标和承载的文化模式。

3.内容体验模块

信息技术时代下的课程内容仅仅改变文本知识的序列或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线上学习主要是依赖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把控和感官体验是否良好。一方面,在线课程内容实用、有特色和定制化,可以让学习者获得功能层面的满足。通常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再导入部分加入前沿话题以激发学生兴趣,设计相关情境融入和展现教学内容作为过程,最终促使学习者运用间接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建构[12]。例如,选取某部热门英语电影情节导入课程,学生观看后可以从台词、传达的感情思想等角度用英文进行点评,同时移情到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经历或是国内类似题材的电影予以共情,再用英文表达,实现某个知识点的升华。另一方面,根据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i+1 Hypothesis),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可理解性材料的输入才能促进语言的有效内化。可见,在线课程内容体验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思考和情感,满足其高层次需求,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人本性。

4.交际互动模块

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促使英语在线课程体系和内容发生相应变化,也重新定位了英语教师承担的角色:课程的设计开发、课程的讲授和评价以及课程的协助[13]。其一,教师与在线课程内容的互动。由于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可能存在价值观念的偏离,教师应该有权,而且也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对进入实际教学过程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14]。外语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快速选择和补充教材以外相应的教学知识,而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是随机的,很多尚未被官方正规地评判,因此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文本的价值观念分析,这种判断无疑应成为教师进入课程教学过程之前的一项基本准备,也为更便于与学生互动做好准备。其二,线上师生互动。作为课程管理者,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与学生的互动情境和行为适时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相比传统的教室课堂互动,线上师生互动的公开性和速率性更容易打破教学内容的秩序。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予以有效反馈,并能及时恢复到预先设计的课程计划上。比如,在探讨Humanities is still important?(人文学科是否依然重要?)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平台用英语留言各抒己见,可借助网络解决词汇和语法表达问题,同时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看法,教师浏览过程中挑选正反两方面意见加以提炼讲解,包括语言基本知识点,也可增加自己的个人观点。传统教室的师生互动活动是序列性开展,通常会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师生获取信息量的效果不一定明显,而网络平台的互动是共时性,且容量大,极大地提高了互动频率,也使得外语教师能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

5.资源支持模块

在线课程内容的构建不单是网络技术、课件、设备、师生凑整而成,还包括政策、经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支持。由于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逐渐递进,学习活动产生的网络数据就不断地积累和更新,电子学档管理,即学习者个人学习空间,可供学习者对课程进行管理。例如,目前很多高校采用“批改网”进行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学生通过该平台完成教师的写作任务,通过机改、教师人工批阅和同行评价方式实时了解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机改部分由平台提供的专门技术完成,所有学生的写作记录都会被该平台集合成一个庞大的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语料库,同时该平台也共享了英语国家的母语者写作语料库,并以此作为意见提供给中国学生。学生根据修改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写作分数可发生多次变化。但是,写作课程的管理不能只靠机器,从大数据方向测评修改语法语篇的规范性,还需要教师通过在该平台展示范例,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思路,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背景知识,明确完成项目学习的期限、要求、说明,从写作构思和内容进行评判,对个人或集体的写作进行针对性的反馈。课程平台也帮助了教师对课程的管理。此外,个人信息管理、电子学档、学习进度记录和自主选课等个性化支持服务;融入视频内嵌测试、课中调查和参与交流情况评定等形式,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动态学习状况。

(三)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内容的评测模式

英语课程内容标准包括“知识与技能”领域(如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生词的含义),“过程与方法”(如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使用简单工具书查找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了解异国文化)[15]。在线英语课程内容应该打破内容建构的课程研究传统视域,旨在将教什么、用什么教和怎么教统领起来,不再各自为政[16]。应该构建包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融合的研究视角,重视数据价值的挖掘和注重指标的高校在线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17]。杨晓宏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课程资源质量、课程实施质量、用户学习及学习平台保障是目前在线课程质量认定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维度[18]。黄璐等也提出包括专业度、稀缺度和规范度3个维度的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体系[19]。

基于以上相关线上课程的评价研究,结合语言学科特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内容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课程认证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指标:

1.价值取向

教育部在《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科学性”和“思想性”两个根本要求,即课程内容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性水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20]。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应当积极主动将立德树人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并成为符合国家要求的质量保证标准之一。

2.融合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高阶英语能力培养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可依托“海量”外语信息资源的优势,涉猎多学科知识,朝着ESP英语方向发展,即结合学生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诸如医学英语、机械英语、英语教育、心理语言学、国别语言学,等等。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在跨学科中提高自身交际能力,培养既能精通所学专业、又擅长英语交流沟通、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理论的高层次人才。

3.互动性

线上师生交互形式有实时聊天、留言板、聊天室、讨论组、邮件、微博、论坛等。通过彼此间的交互协同学习,不仅追求“面对面”的教学效果,还应追踪学习者的课程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最大化发挥每位学习者的优势,形成集体智慧。良好的互动性体现在信息技术支持互动行为的流畅连贯,学习和共享可保持、记录,同时提供学分认证书,建设学分认定与转换的机制等奖励机制以鼓励和促进互动持续发生。

4.适切性

美国《在线和混合学习的质量保证标准》提出在线课程“内容应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学习环境数字化的条件应满足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学习和交流的需求以及统一课程目标下对同一任务完成要求区分化的需求。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非教学目标下嵌入或外部链接的互联网媒体内容,以及专业生成、用户生成或群体共建的分享、交流、问答等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是否给使用者优质的体验感以及能否给学习者的个性化提供灵活的空间。

四、结语

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时代在为重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能轻易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那么是否还需要记诵词汇和语法规则,是否还需要进行语音和交际训练?在生态学习观视域下如何避免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化的倾向,支持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时代和课程载体的变化让我们再次考量什么语言知识才是最有价值且值得长久持有的。与此同时,在线课程内容的评价中是否存在技术和人文评价的比例,以及如何协调人机之间的主客观判断。这些问题依然值得外语课程研究者不断去探索和发现。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英语课程学习者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