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视角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2-12-08何佳洁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主体育人思政

何佳洁,单 彬

(1.宁夏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宁夏医科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作为控制教学质量、监督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成效的重要主体,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反映高校建设课程思政的进程,并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办学实际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螺旋上升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1]。但是,在传统模式下,高校建设课程思政采用的评价体系较为传统,多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也较为固定,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要形式,此评价体系无法充分反映教师与学生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主体接受教育后在思想状态、价值观选择及心理健康等层面发生的变化也无法有效感知,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结果将会受到影响。同时,多元视角强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寻求问题发展的趋势和具体的解决途径,显然此评价体系不符合多元发展理念。在多元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应呈现多元化趋势,确保评价体系的整体有效创新,全方位展现课程思政推进进程和效果,充分明确学生主体在思想价值观、专业理论知识和心理健康等层面的变化,进而更好地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作用,实现高校课程思政更高效地开展。

一、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能充分发挥多元发展理念对课程思政评价的引领作用,在评价中充分展现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共同参与中促进教师反思课程思政建设进程,并深入研究课程思政高效发展的策略,促进高校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构建课程思政多元评价体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需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促进根本任务有效落实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建设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如何科学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和进程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落实情况[2]。一方面,只有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才能全面反映课程思政开展效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持续推进提供参考依据。在多元视角下,课程思政评价的主体、内容及方法需逐步创新并完善,在确保评价多元化开展过程中构建评价体系,如此多元评价主体便可发挥其客观真实的评价作用,更全面系统地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在考察课程思政进程、专业课育人效果等层面便有了依据支撑,在宏观层面更全面地掌握立德树人的进程。另一方面,只有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才能及时反映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师生的表现,并从中发现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多重角度过程性地展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和现状,进而为后续调整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依据,确保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更具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强化立德树人实效。

(二)构建课程思政多元评价体系是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效果能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即是通过各学科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带领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综合素养及其能否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便成为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和课程思政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在传统模式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评价、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多以教师为主体,此评价体系不仅无法全面展现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也无法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评价结果便受到一定影响。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高校需注重多元发展理念对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引领,将学生置于评价主体,力求从师生两方面双角度充分展现课程思政推进效果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体现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能够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体系中充分反映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并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主体在接受课程思政育人活动后其思想价值观、心理健康及道德修养等层面的变化,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综合性评价。

(三)构建课程思政多元评价体系是教师深化课程思政的有效依据

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仅是在评价主体层面纳入多元群体,更要求课程思政评价坚定全面科学的原则,从多角度展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同时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只有从评价方向和原则、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层面全面展现多元性,课程思政评价才能展现更为全面、真实且客观的结果,也能进一步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依据。所以,高校教师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实效过程中需要多元评价体系,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便能帮助教师更全面地感知课程思政育人的进程,也可在接受多元主体客观真实评价的基础上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育人实效,并可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思政落实策略,以评促改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也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助力。

二、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视角下,高校在课程思政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多层面都表现出一定不足,导致评价体系较为单一落后,无法适应多元发展理念要求,影响评价实效。

(一)课程思政评价重实施轻原则,评价方向把控不足

高校落实课程思政评价,多是在思政工作者及专业课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在评价过程中忽视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契合,普遍采用结果性评价方法对学生主体接受课程思政教学后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效,而对评价方向和原则缺乏必要重视,导致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符合多元发展理念要求,也无法全面深入地反映课程思政开展的实效。一方面,高校课程思政评价多是直接实施,缺乏系统的方向引领。当前高校相关教师在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评价时,往往将其直接融入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评价中,评价结果也多展现于专业课评价结果中,无法真正有效地反映课程思政落实情况,也无法把握学生主体在思想价值观及道德修养等层面的变化。另一方面,高校课程思政评价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评价原则,无法为教师评价提供有效指导。部分高校尚未意识到评价原则在课程思政建设和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未在专门队伍的引领下深入研究课程思政评价的需求,未明确当前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原则,不符合多元发展视角的要求。

(二)课程思政评价重教师轻学生,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在落实课程思政评价时,高校多以教师为主体,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中完成课程思政评价,在此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重要作用,且仅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容易引发课程思政评价的主观性,使评价缺乏真实性,课程思政推进的实际效果便无法得到真实反映。一方面,仅以教师为课程思政评价主体,既不符合多元发展理念,也无法确保课程思政评价的客观真实性。教师在具体实践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能较为全面地感知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并将其反映到教学评价中,能展现评价的真实性,但仅以此为评价结果,便会导致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且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意见,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且高校建设课程思政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以其作为评价主体能更加全面地反映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但是,当前有的高校仅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有效展现学生直观反映课程思政效果的价值,也无法满足多元主体评价理念。此外,课程思政管理者、家长等也与课程思政建设密不可分,而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评价、构建评价体系尚未将其纳入评价主体,无法发挥多角度协作作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受到阻碍。

(三)课程思政评价重理论轻思想,评价内容较为刻板

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即要求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作拓展思政育人范围、丰富思政育人内容、创新思政育人方法。当前,有的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进行评价时,多考核学生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学生主体在思想价值观及道德修养层面的转变,这与课程思政育人的综合性不相符,进而影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一方面,高校对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评价多以教师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政育人内容为主,也注重考核教师掌握的教学技能,以及能否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理论,而忽视教师自身在价值观选择、理想信念及师德师风层面的表现,如此不仅无法整体把握教师群体的素质,也无法确保教师在融入思政育人内容时坚持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对学生主体进行评价时,高校及教师只是重点关注学生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且采用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如此学生主体在思想价值观、道德修养等层面的变化、表现及对专业课建设的意见便无法直接得到反映。在此类评价内容的限制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仍以传统模式为主,评价结果既无法全面反映课程思政推进实效,也不符合多元发展理念的要求。

(四)课程思政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方法较为落后

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多以结果性评价方式来考核教师和学生,对教师重视其期末总结,对学生重视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而仅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无法全面展现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也无法得到真实反映。课程思政建设及“三全”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过程不容忽视,结果性评价方式不适应课程思政要求,也无法满足多元视角下构建评价体系的要求。首先,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使用结果性评价方法,既是高校整体教学评价的要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师生参加课程思政的效果,但仅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开展课程思政评价、构建评价体系,便与多元发展理念的要求不符,也无法深入展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其次,高校尚未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融入信息技术,导致教学评价方法仍较为落后,且也无法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督,高校及管理者便无法依据评价结果及师生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改进,课程思政落实效果也无法获得有针对性的提升。

三、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策略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真正落实多元视角对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指导和引领,高校需深入研究各类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从多角度入手确保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顺利推进。

(一)明确课程思政评价原则,有效引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正确方向

建设课程思政、推进全校范围内育人实践的深入落实,涉及高校多方主体,思政工作者、专业课教师、学生、后勤服务人员等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整体立德树人过程中贡献力量,在此背景下,以多元视角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需充分关注多方主体,重视设置和明确课程思政评价原则,确保在多方参与下构建评价体系的正确发展方向,引领课程思政取得更显著的育人效果。一方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者应密切联系思政工作者和专业课教师,深入探究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要求,明确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应有的发展方向。为此,高校课程思政管理者应在实践教学评价之前,综合分析当前环境下课程思政评价现状,结合多元发展理念,明确评价体系与多元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将多元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发挥多元理念对评价体系的引领作用,同时明确构建评价体系应有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综合分析多元发展要求及明确评价体系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高校还应注重课程思政评价原则的设立,确保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评价体系的切实可行,也为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提供科学指导和有效依据。结合课程思政的综合性、协同性及动态性,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高校需明确遵循客观性、整体性、发展性等原则,确保各参与主体和管理者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时有据可依,以推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障课程思政评价的科学有效[3]。

(二)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主体,多元主体多角度协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鉴于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涉及多类主体,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更要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确保与课程思政推进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主体都可参与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也从多角度展现课程思政建设进程和育人效果。首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者应明确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类主体,从管理、实施、受教及社会4个层面综合分析各类主体参与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和发展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主体参加课程思政评价,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基础上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其次,高校应在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各类主体后,以管理者设置各类主体参与教学评价的实施原则和流程为依据,持续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课程思政评价的有效落实。如,对学生主体来说,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体验者和受教者,各专业课建设课程思政是否有效直接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变化中,所以高校应注重学生主体参与课程思政评价,发挥学生主体直观反映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作用,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多角度展现课程思政效果,也从学生直接参与角度体现评价的直观性和客观性;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其是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环节及实施的把控者,将其置于评价的主体,能从宏观层面把握课程思政进程,也能为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提供指导,确保评价原则的有效落实;对教师来说,其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践者,自然应成为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课程思政效果,能充分发挥其自查、自省作用,结合评价原则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融入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培育内容,并在师生互评、教师互评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调整课程思政落实方法和内容提供依据[4]。最后,在分别发挥多元评价主体多角度评价作用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对多元主体多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评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以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协同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

(三)优化课程思政评价内容,全面深化多元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要求各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学生主体的影响,帮助学生在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等层面也获得提升,使其成长为综合素质高的时代新人。在此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评价内容也应呈现多元趋势,既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主体在接受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后综合素质层面的变化,又顺应多元发展理念的要求。从教师层面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理论知识,还应关注教师的价值观选择、理想信念及师德师风,确保教师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能有效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在评价教师时,高校应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多元发展理念,对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提升课程思政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确保不同评价指标包含的内容全面,综合考核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的表现,促进教师更全面地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从学生层面看,课程思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主体在学习专业课知识技能的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重视学生主体在思想价值观、道德修养等层面的变化和表现,在重知识的同时强调思想教育,积极响应思政协同育人要求,全面考核学生主体的综合素质,确保其在接受专业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学时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层面获得全面提升。如此才能较为全面地展现课程思政建设和推进的效果,也能在优化评价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多元评价体系的建设。

(四)创新课程思政评价方法,过程与结果并重构建多元方法评价体系

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还需重视对评价方法的创新,只有创新课程思政评价方法,才能在正确评价原则的指导和多元评价主体的引领下有效落实多元评价内容。同时,借助新型多元的评价方法,高校也可更为全面并系统地把握课程思政建设进程和取得的效果,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调整和高效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在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应延续结果性评价方法,力求从中体现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终结性反思及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学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传统模式的课程评价方法,结果性评价有其存在的理由,在当前阶段,高校在多元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也需沿用结果性评价方法,从期中、期末考试及教师学期总结中发现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达到系统性评价目标,也能为后续调整和创新课程思政方法内容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发挥以评促教效用的过程中保持课程思政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校还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评价方法,致力于为构建课程思政多元评价体系注入新活力,助力高校更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为此,高校及教师应协同合作,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过程性评价,对教师及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和监督,并为二者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和学习信息数据库,从记录过程中分析得出其教学及学习的效果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动态化考核师生主体,过程性把握其在理论知识和思想状态等层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融合,在双方协作中实现更全面的评价目标,也为课程思政的高水平发展提供支撑[5]。

猜你喜欢

主体育人思政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碳审计主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何谓“主体间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