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生姜片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2022-12-08单雨生吴伟莲李鼎斌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银质腰痛无菌

单雨生,吴伟莲,李鼎斌,郑 辉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壮族自治区骨伤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2)

腰痛指的是腰部、骶髂部的疼痛,偶尔伴有下肢的放射痛,成年人普遍存在腰痛,发病率高达84 %,按照病程将腰痛分为急性腰痛、亚急性腰痛、慢性腰痛[1]。其中急性腰痛和亚急性腰痛有超过60 %可以转变为慢性腰痛(大于12周)[2]。慢性腰痛具有持续时间长、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在腰痛持续12周的患者中,约有60 %的患者在12个月内无法痊愈,同时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腰痛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复发[3~4]。研究显示:银质针导热疗法能够缓解腰部疼痛[5],降低软组织张力[6]。一项红外光谱辐射研究提示,隔姜灸与其他隔物灸有明显的光谱辐射差异,与人体穴位光谱辐射具有一致性[7],临床上也常运用隔姜灸增加灸法的疗效。本研究将生姜与银质针结合,以单纯的银质针导热疗法为对照,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生姜片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2月在广西骨伤医院康复科治疗的50例慢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33岁~83岁。对照组中,男9例,女16例;年龄21岁~80岁。两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满足正态分布(P>0.05),对照组身高、体重不满足正态分布(P>0.05),两组患者年龄、BMI方差齐(P=0.242、0.255,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体重、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符合《实用骨科学》[8]中慢性腰痛的诊断标准。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腰部酸胀痛,休息后减轻,局部压痛,可伴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阴性,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生命体征平稳;③病程超过12周;④入组前4周未接受针对腰痛的治疗;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②脊柱侧弯、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脊柱感染等患者;③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性疾病的患者;④腹部脏器病变所致腰痛患者;⑤合并有皮肤病的患者;⑥针刺禁忌及麻醉药物过敏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患者俯卧位,腹部垫15 cm厚软垫。在腰椎棘突两侧旁开0.5 cm处,腰骶部寻找敏感压痛点,或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在相应棘间、棘旁定进针点并用定位笔做标记。进针前每个定位点予0.5 %利多卡因皮下注射,形成约5 mm皮丘,防止进针疼痛。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皮肤消毒,用镊子从针盒取出银质针,用左手绷紧皮肤,右手用无菌纱布包裹针身下三分之一进针,并使无菌纱布始终覆盖治疗处皮肤。将被95 %乙醇浸湿的艾条段(2 cm~3 cm)置于针尾并点燃,通过注入生理盐水调节针身温度,待艾条熄灭,针身完全冷却后,去除艾灰拔针,起针后在每一针眼处,涂碘附,无菌方纱布覆盖,胶布固定。3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两次银质针治疗间隔1周。

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姜片治疗。上述准备及进针流程不变,在进针且覆盖好无菌纱布后将生姜片侧面剪一切口,利用切口将针身置于生姜片中心,随后将生姜片置于无菌纱布上方,点燃艾条,通过改变姜片厚度调节针身温度。余下流程不变。3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两次银质针治疗间隔1周。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一条两端分别标以“0”和“10”的20 cm游动标尺,每2 cm增加1分,范围为0分~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②日本骨科协会腰椎JOA评分,包括主观症状(9分)、临床体征(6分)、日常活动(14分),满分29分,评分越低,表示病情越严重。改善率参照JOA评分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制度疗效标准》[9]判定。治愈:腰痛消失,腰部无活动受限,无压痛;显效:腰痛消失,腰部无活动受限,轻微压痛;有效:腰痛消失,腰部活动轻微受限,轻微压痛;无效:腰痛未消失。有效=治愈+显效+有效。两组治疗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满足正态分布(P=0.378、0.113、0.058、0.087,P>0.05),治疗前后组间JOA评分方差齐(P=0.848、0.383,P>0.05),治疗前后组内JOA评分方差齐(P=0.116、0.56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仅实验组治疗前VAS满足正态分布(P=0.059,P>0.05),其余均不满足(P=0.003、0.001、0.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及VAS评分均有改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及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

3.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1,P>0.05),两组患者改善率满足正态分布(P=0.223、P=0.836,P>0.05),两组患者方差齐(P=0.698,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改善情况比较 例

4 讨 论

20世纪下半叶,腰痛逐渐从西方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慢变成全球公共卫生系统面临的问题,其中慢性腰痛的患病率约为23 %,并且11 %~12 %的人因其致残[10~11]。慢性腰痛的病因复杂,机械因素导致的无菌慢性炎症一直被认为是导致慢性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荷兰的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中,久坐及剧烈活动都会使慢性腰痛的风险升高[12]。对于慢性腰痛的西医治疗,大多数指南建议健康宣教、物理疗法、非甾体抗炎药物、弱阿片类药物(短期使用)、运动疗法、脊柱操作等[13],治疗方法众多,各有特色,但是种种治疗方法的根本目的是消除腰部炎症因子及其代谢“废物”[14]。中医学认为,慢性腰痛发病主要有外感、内伤、跌扑闪挫等导致的腰部气血不运、气滞血瘀、肝肾失养[15],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其中外感主要有风寒湿三邪所致的经脉阻滞[16],内伤为复受劳累,因此改善腰部气血运行、畅通痹阻的经络、温补肝肾是中医治疗慢性腰痛的原则。基于此在宋代确立了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培元固肾的治疗法则[17]。

银质针由白银制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热能直接作用于痛点,并扩散至周围,加快局部血液微循环以及新陈代谢,达到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18]。通过对小鼠小腿三头肌的实验,随着针尖温度增高,肌肉细胞有明显的再生趋势,并且在42 ℃时不会对组织细胞造成伤害[19]。江亿平等[20]实验提示银质针对于肌紧张有明显、持续的松解作用,对无菌性炎症导致的肌紧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此外银质针也有改善局部微循环[21]、增加血流供应[22]等作用。研究提示,银质针可以降低股四头肌慢性损伤兔的白细胞介素-8及跟腱末端病大鼠的白细胞介素-6含量[23~24],同时银质针可以抑制神经元-慢性痛胶质细胞的应答,达到消除炎症因子及止痛的作用[25]。现代分子研究表明生姜由黄酮类化合物、姜辣素、生姜多糖、姜精油等活性成分组成,可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消散淤血等[26]。《中药学》[27]认为,生姜有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等基本属性。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临床用药原则,生姜作为温性药物有散寒、温经通络、温阳散结等作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寒性疼痛。生姜味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因此生姜可以用于风寒表证及气滞血瘀证。风邪为百邪之长,寒邪常常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寒邪收引凝滞伤阳气,致使“不通则痛,不荣则痛”[28]。根据生姜的归经及温性,可得知生姜能够温补肺脾胃,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良好的运化和肺的宣发肃降使五脏六腑得到水谷精微的滋养,让人体处于气血通畅的状态,同时肾与脾为先后天、互促互助的关系,对脾胃的温补也能使肾得到温补[28]。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姜能够从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痹阻的经络、温补肾元等方面治疗慢性腰痛。而且生姜取材简单,价格低廉,无明显药物毒性。

本项研究中,银质针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细胞再生、松解肌紧张、增加血流供应、消除炎症因子,生姜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消散瘀血。结果显示:银质针联合生姜及单独使用银质针都能治疗慢性腰痛,改善患者腰部的运动状态,但是银质针联合生姜症状改善率要优于单独使用银质针。此外联合生姜还可以通过生姜片的厚度来控制银质针的温度,达到既能增强疗效也能控制温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生姜可以改善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腰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银质腰痛无菌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次曲神湖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白发感悟
追溯系统在手术室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无菌管道施工要点
细银质针与普通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月亮里面的时间
无菌操作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对萼猕猴桃无菌离体再生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