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

2022-12-08杨钰茜李传昊张立志张天柱

中国牛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宣汉县养殖发展

杨钰茜,李传昊,张立志,张天柱

(1.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中农富通西部乡村振兴规划科学研究所,成都 610000)

蜀宣花牛是由宣汉县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所历经30余年培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本土品种,是建国以来我国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培育牛新品种,是我国畜牧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1-2]。党的十八大以来,宣汉县坚持“以开发促脱贫”的工作思路,2020年实现了全县211个贫困村,20.5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从“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到“全省减贫人口最多的县”的历史性转变,其中以蜀宣花牛为特色的牛产业是宣汉的支柱性产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的背景下,进一步壮大蜀宣花牛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宣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支撑,是助力四川省“10+3”农业产业体系中“川牛羊”产业振兴的重要保障。本研究运用SWOT工具,分析梳理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为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1 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1 自然条件适宜,种养条件优越

宣汉县气候、水文、土壤条件优越,适宜牲畜繁衍和牧草生长,地形地貌适宜养殖山地肉牛。宣汉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6.8 ℃,日照时间1 488 h,降水量1 230 mm,无霜期296 d,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森林覆盖率60.1%;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总体地貌特征;属嘉陵江水系,县内流域面积占宣汉县幅员的88%,水资源丰富;主要土壤类型为紫色土类和水稻土类,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无重金属超标、土质无污染。

1.2 品种优势突出,技术体系完善

在“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深刻背景下,我国自主培育的蜀宣花牛品种具有显著的优势。蜀宣花牛以宣汉黄牛为母本,引进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为父本,含西门塔尔牛血缘81.25%,荷斯坦牛血缘12.5%,宣汉黄牛血缘6.25%[3-4],血统来源清楚,遗传性能稳定,可期未来逐步实现种源自主可控。蜀宣花牛适应性强,对养殖条件要求不高,耐湿热气候,耐粗饲,可适应我国南方自然气候及农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蜀宣花牛乳肉生产性能优良,有利于充分挖掘乳肉兼用特点,丰富产品多样性。为将品种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宣汉县初步建立起了良种繁育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通过畜禽养殖档案化管理,强化各环节监督管理,连续10年以上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1.3 产业基础良好,初俱集群效应

宣汉县以农业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基本建成了以大成镇为核心的种养基地和以南坝镇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基地,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全县已建成适度规模养殖场25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场1个,省级标准化养牛示范场1个,至2020年底,全县蜀宣花牛存栏10.2万头,年出栏5.1万头;种植牧草(饲用玉米)667 hm2,其中集中连片牧草基地200 hm2,年产量6万t。全县已有肉牛加工企业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1条;冷藏保鲜冻库3个,年容量5 000 t;从切割、烘干、分拣到包装、冷藏设施设备配套基本齐全。2019年全县“蜀宣花牛+优质牧草”产值19 414万元,产业集群内部结构较为合理,链条逐渐完善,具有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1.4 循环模式绿色,废弃物处理高效

宣汉县坚持“以养定种、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农牧互动”[5-6]的种养循环发展路线,引进有机肥生产企业1家,有机肥运输企业5家,通过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在全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提升,基本形成了“饲料种植—肉牛养殖—沼气生产”种养一体化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目前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2 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1 能繁母牛流失,种源保护压力增大

稳定种源是蜀宣花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芯片”,目前种母牛流失严重,冻精生产不足,直接制约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壮大。母牛从配种到出栏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由于人工、饲料等费用逐年上涨,缺乏针对种母牛养殖的补贴政策,农户养殖母牛的比较效益变差。近年来,随着蜀宣花牛品牌影响力的逐步提高,种牛销售市场不断拓宽,农户更倾向于将母牛直接出售,导致母牛仔牛向黄河以北的牧区流失较严重,本土育种区种源短缺现象突出,种源保护压力增大。

2.2 技术支撑不足,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

宣汉县探索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融合广度、深度不足,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度不高,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宣汉县依托四川省畜科院川东分院,组建了蜀宣花牛创新创业专家工作站,主要在饲料配置、无牛角新品种选育、牛双胚胎共移植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目前,技术创新团队成员以省内专家为主,缺乏省级以上科研合作平台和长效合作机制,缺乏占领行业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技术。技术创新领域主要局限于蜀宣花牛的肉用价值开发,缺乏对相对经济收益更高的乳用产品的开发[7-8]和配套设施设备的研发,无法充分发挥良种优势,难以实现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升值。缺乏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技术推广体系,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专业性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涵盖面不够广,主要集中于畜禽粪便处理、疫病防治领域,不能满足产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需要,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2.3 养殖模式传统,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低

目前,小规模、低水平的传统养殖模式在宣汉县蜀宣花牛养殖中占比较大,加工环节缺乏规范化标准和产品分级机制,产业化水平较低。除了个别发展较早的养殖企业和合作社外,多数规模养殖场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农户散养模式仍然占较大比重,农民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尚未在全县形成标准化生产的产业发展格局。生产经营规模偏小造成了养殖基地生产供给能力不足,加工企业面临原材料供给保障水平偏低的问题,初加工生产线闲置期较长,食品加工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制约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和产业化发展。

2.4 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体系不健全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导致蜀宣花牛养殖户(基地)与加工企业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产品流通成本较高,流通体系有待完善。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现有省级合作社1家,县级家庭农场46个,但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联农带农作用发挥不充分;已有的加工企业在加工规模和品牌效益方面还不够强,产品加工体系发育不够完善,尚不具备拉动养殖环节快速发展的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与产业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基地和企业的产业关联较为脆弱,目前形成了蜀宣花牛交易渠道主要被牛经纪人垄断的局面,牛经纪人掌握牛源、牛价,并赚取大部分利润,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议价能力不足,产品流通成本高,养殖户难以分享品种、品牌优势带来的增值收益。

2.5 制约因素较多,牧草产业发展受阻

畜牧业总成本的变动趋势主要受饲料成本的影响[9]。宣汉县作为四川省农区养牛第一大县,饲草料需求巨大,但受到牧草产业基础、地形地势、技术支持等限制,牧草产业发展受阻,间接制约蜀宣花牛产业发展。宣汉县牧草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从事草产业的专合社和公司仅5家,青贮饲料年生产加工能力5万t,远不能满足蜀宣花牛产业发展需求。受到“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势限制和耕地红线的要求,土地流转不成片,优质牧草难以集中连片种植,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难以实现。目前,宣汉县种植的牧草品种较为单一,种植和贮藏技术不成熟,缺乏适宜的机械装备,牧草产业发展缺乏技术指导和支持。

3 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3.1 多重政策叠加,区域战略扶持

未来世界牛产业的核心竞争在牛源,作为中国南方第一个优质品种,蜀宣花牛产业受到中央和地方发展现代种业和畜牧业的政策支持。2020年,四川在“10+3”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川牛羊(畜禽饲草)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川字号特色畜牧产业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4月四川山地肉牛产业集群被纳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2021年宣汉县名列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四川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区域;宣汉县蜀宣花牛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四川三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各级政府各项支持政策的出台,为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推力和重大的发展机遇。

3.2 品种认可度高,市场潜力巨大

2020年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为6.8 kg,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8.6 kg)[10],未来继续增长的中国经济将为牛肉需求提供持久的驱动力,牛肉市场将不断扩大[11-12]。蜀宣花牛优异的品种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品牌优势,种源、产品、标准、技术等输出潜力巨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拉力。蜀宣花牛因其优良的经济性状、良好的适应性和抗病性,受到广大养殖场(户)的高度肯定,作为肉用、奶用或改良用种公牛,已推广应用到河北、山东、贵州、云南等12个省市,覆盖省内21个市(州)[13-14]。目前宣汉县能繁母牛存栏5.3万余头,全县每年对外提供蜀宣花牛2.5万头左右,不能满足各地对于蜀宣花牛种牛、冻精的引入需求。在对外输出种源的基础上,多地提出了针对蜀宣花牛品种的人工输精、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等方面的技术需求,标准与技术输出存在市场缺口。

3.3 文旅发展强劲,产业融合资源丰富

宣汉县文旅资源丰富,发展势头强劲,具备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带动蜀宣花牛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的潜力巨大。宣汉县围绕“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利用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巴山云顶旅游度假区、蓝莓谷、高峰岩、洋烈水乡、马渡关石林景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红军文化、秦巴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2019年1—10月,实现全县游客接待1 062.3万人次,同比增长21.4%,旅游综合收入75.74亿元,同比增长82.2%。

4 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4.1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行业竞争加剧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需求逐步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转变,国内外企业抓紧布局扩张,新一轮行业竞争加剧。一方面,受养殖规模、饲料成本、生产方式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优势明显,迅速抢占我国精分割冻肉市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避免低端同质化竞争,各省聚焦各自特色畜禽,集中资源,抓紧产业转型升级。截至到2021年6月,18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涉及到牛肉及牛肉制品的共22个;10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中,涉及到牛肉及牛肉制品的共12个,部分区域先发优势明显,迅速打造品牌,开拓中高端市场。尚未形成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的蜀宣花牛产业,若不能迎头赶上,将在未来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4.2 养殖制度约束较大,打击农户积极性

养殖蜀宣花牛在用地、环保方面政策约束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和养殖户的积极性。蜀宣花牛养殖用地审批难,审批手续复杂,养殖场申报难度较大[15],导致部分意愿投资无法及时落地,部分养殖场(户)无法就近扩大养殖规模。畜牧业环保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养殖场(户),缺少提升整治过渡支持政策和改进方案,2017年以来,育种区已关停蜀宣花牛规模养殖场20家。

5 推动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把握政策红利,加强规划引领,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

蜀宣花牛产业现处于国家各级政府紧抓良种种源和四川省重点打造山地肉牛产业集群的发展机遇时期,要把握政策机遇,抓住产业提档升级红利。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借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经验,构建“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出台持续性政策,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抓手,集中资金、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制管理方式,权责到人,落实规划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产业发展。

5.2 强化科技支撑,聚焦种源核心,提档升级配套性产业

优质种源是蜀宣花牛产业发展的根本,要强化科技支撑,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围绕种源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保种育种、扩繁溯源三大体系;在冻精生产、精饲料开发、奶用价值挖掘、牛舍设施设计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做好产业配套;建立县域大数据平台,推进数字化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监督管理。构建蜀宣花牛科技人才体系,引进和培养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的创新人才与团队;构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利用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等模式搭建起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加强新型农民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不定期的产业培训,提高养殖户创新创业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科技引领,促进蜀宣花牛产业转型升级,并逐步占领科技高地,实现蜀宣花牛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5.3 健全产业链条,坚持绿色发展,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建立全产业链产品创新孵化中心,通过实行牧草饲料化、乳肉优质化、废弃物资源化,补齐多样化产品的加工链条,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因地制宜转变发展思路实行牧草饲料化,掌握蜀宣花牛阶段养殖最佳饲料配方,打通从牧草种植到精饲料加工的产业链条,实现从单纯种植牧草降低养殖成本向对外出售精饲料的发展思路的转变;实行乳肉优质化,通过引进或培育精深加工企业或主体,通过标准化生产加工及创新产品孵化,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多样性;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进或培育有机肥加工、蚯蚓养殖企业,推动绿色循环养殖,探索牛皮、牛骨等加工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废弃物循环化、资源化利用。

5.4 完善利益链条,建立产销联盟,促进产业内生可持续发展

通过养殖组织化、服务专业化、合作联盟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蜀宣花牛产业内生可持续发展。实行养殖组织化,发展“农户+养殖小区+合作社+联合社”的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分阶段标准化养殖,降低技术门槛和投资成本;实行产业服务专业化,为农户提供专业的科技、金融、保险服务,降低养殖风险;实行主体合作联盟化,打通供应链,搭建产销对接平台[15],建立产销联盟,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不同企业相互协作、资源整合,提高产品市场优势和渠道稳定性,以全产业链模式参与市场竞争。

5.5 借力新业态,推进农文旅融合,打响南方第一牛品牌

以品牌为引领,充分利用宣汉县文旅资源,发挥“产业+”的延展性,通过与产业服务、旅游、文化、电商平台等方面联动互融[11],打响“蜀宣花牛”南方第一牛品牌。以“游巴山大峡谷,品蜀宣花牛肉”为宣传标语,将蜀宣花牛产品与宣汉县成熟文旅产品进行IP绑定;线下依托可追溯平台建立牛交易市场、牛博物馆,实现可参观、可学习、可体验、可交易,融合农耕文化,讲好蜀宣花牛故事;线上建立电商平台,利用直播、云寄养等新模式,全年不间断宣传和推广蜀宣花牛产品、品牌和文化。

猜你喜欢

宣汉县养殖发展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2020年宣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 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宣汉县宣汉脆李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四川省宣汉县招商引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