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肉牛改良的瓶颈及应对措施探讨

2022-12-08毛翔光赵开典赵家才朱新培

中国牛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黄牛母牛肉牛

毛翔光,赵开典,赵家才,朱新培

(1.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212;2.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昆明 650212;3.云南省畜牧总站,昆明 650024)

1 肉牛改良历史

云南省肉牛杂交改良工作于1976年正式启动,当时主要是在昭通、会泽、南涧、通海等6个县市进行,品种有海福特、西门塔尔、短角牛和摩拉水牛,后来又引入了辛地红、安格斯等。由于公牛数量有限,仅通过制作颗粒冻精、开膣器辅助子宫颈内输精。这项工作开始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牛群饲养和所有权调整、加上市场价格低、人工输精技术因素导致受胎率低、政府无后续投入等原因,大部分地方中断了工作。

90年代中期,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牛羊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牛肉与猪肉的价格比由80年代中期的2∶1变为3∶2;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发展草食家畜的投资力度。为推进云南省畜牧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改造落后的传统畜牧业[1]。199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以云政〔1995〕154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加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决定。通过引进国外良种来改良云南省黄牛,提高生产性能,扶持山区农民养牛致富。1996—1998年省政府花巨资从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引进了331头(其中西门塔尔肉用种牛113头,短角肉用种牛108头,安格斯肉用种牛10头,婆罗门种牛110头)肉用优良种牛[2-5];并从法国进口了两套细管冻精分装、喷墨打印一体机。1997年云南省畜牧局专门召开了全省的肉牛杂交改良工作会议,此后相继在各地州举办牛冷冻精液杂交改良培训,从而第二次在全省大规模地启动了肉牛杂交改良工作。

2 肉牛改良现状

“十二五”期间是云南省肉牛是良种应用推广方面发展较快的时期,一是加快了冻精改良步伐,全省16个地州(市)牛冻改站点数达到1 528个,覆盖乡镇983个,覆盖所辖乡镇的75.3%。牛的杂交改良数量从2010年的87.05万头增加到2014年的100.22万头,增15.13%。二是良种公牛本交数量有较大增长,2014年使用良种公牛数达1 347头。三是经农业部审定后,云岭牛的推广应用迅速扩大。

“十三五”以来,随着国家和省的“强农惠农”、“工业反哺农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肉牛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节粮型畜牧业”应该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优先发展的部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若干意见》(云发〔2004〕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08〕27号)、《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地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云发[2014]15号)等相关文件中对肉牛业的发展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突出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以肉牛、肉羊等草食畜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把云南建成中国常绿型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建设战略,“四轮驱动”发展战略中占第一位的农业产业化及国家东西部产业转移战略等都为云南省肉牛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的指导思想更是把肉牛业作为草食畜牧业的首要部分来加以促进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这些政策措施都为肉牛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逐步完善肉牛品种改良与技术推广体系。以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逐步改造、完善现有县、乡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的冻精运输和培训、推广设施和工作条件,增强服务推广能力。形成全省肉牛冻精改良站点1 528个,年牛冻精改良110万头。牛人工授精受胎率从现在70%提高到73%以上[6]。

全省牛存栏1 200万头,出栏肉牛500万头(省内自繁出栏400万头,境外输入育肥出栏部分100万头),省内自繁出栏率到36%,平均个体产肉量到136 kg,牛肉产量达到62万t;肉牛业产值178亿元,云南肉牛产业产值占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25%~4.91%,比全国3.41%的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7]。肉牛产业对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贡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肉牛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3 存在问题

3.1 云南散养比例大,规模化程度低

出栏1~9头散养户占98.61%,出栏10~49头养殖户占1.19%,出栏50头以上养殖户(场)占0.20%。

3.2 良种覆盖率低,牛肉产量少

云南肉牛存栏接近1 200万头,居全国第一。因胴体重仅为136 kg,比全国平均水平140.3 kg低4.3 kg,比世界平均水平215.5 kg低79.5 kg,致使牛肉产量,仅排全国第九位,牛肉产量65万t[8]。

3.3 良繁体系不健全,地州良繁差异较大

由于地理位置、人文习惯、饲草饲料资源等不同,致使各地州肉牛改良品种、改良程度等都有所差异。尤其是山区,饲养密度低,即使是异地输精,但路途遥远,改良成本较高,受胎率低,不易被养殖者接受。加之放养地区土杂公牛去势工作抓得不严,给良种改良工作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4 牛群结构不合理,改良技术路线有待提升

云南肉牛产业起步较晚,整个肉牛生产体系还不健全,广大农户还未完全脱离养牛为耕田的传统模式,适时出栏和科学淘汰的措施还未得到有效实施。全省存栏牛1 200万头,同期能繁母牛存栏仅350余万头,仅占35.2%,对能繁母牛养殖的扶持政策仍不到位,投入较少。亟待引进适宜的品种来提高杂交改良效果。受市场驱动的影响,云南省肉牛杂交改良普遍长期使用西门塔尔进行级进杂交,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级进4,5代或更高,趋近于纯种,杂交改良优势衰减;二是随着外血含量的增加,对饲养管理和营养水平要求提高,而云南省大部分农户饲养条件下满足不了这些要求;三是抗逆性降低,特别是对焦虫病的抵抗力降低,据笔者在一些地方的调研,这已对养牛农户造成了一些损失。

3.5 技术队伍参差不齐,地区间改配效率差距显著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省级和州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冻改技术人员培训,现在这些人员大都退休或转行,现在进行冻改工作的大部分未经过系统和正规的培训,输精技术和卫生控制亟待提高,具体表现就是受胎率和生殖道疾病发病率上的显著差异。据调查,有的地方受胎率在80%以上,母牛的繁殖寿命可达到10岁以上,而有的地方受胎率不到50%,而且母牛配上2,3胎以后就很难怀孕。

4 应对措施

4.1 认真执行省级有关部门制定的杂交改良技术路线和相关规划[9]

(1)滇东北片区(会泽、麒麟、宣威、师宗、昭阳、镇雄、鲁甸等县):本片区以会泽、昭阳为肉牛养殖核心区。该片区肉牛改良历史悠久(昭阳、镇雄、会泽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就一直坚持肉牛杂交改良),存栏数量多,个体生产水平较高,但总体上讲饲草资源相对不足。此区杂交改良程度较高,大面上适宜进行能繁母牛养殖、犊牛培育和肉牛集中育肥,在普遍使用西门塔尔杂交后,应有计划地引进安格斯或德国黄牛进行杂交,以便为中高档牛肉生产奠定基础。

(2)滇西北片区(南涧、巍山、华坪、香格里拉、兰坪、剑川、丽江等县):南涧、巍山是本片区的肉牛养殖核心区。本片区的饲草资源相对较好,但整个片区养殖规模小并且较分散,目前在南涧开始建设一家以肉牛屠宰加工和育肥牛饲料生产的龙头企业。在普遍使用西门塔尔杂交后,应有计划地引进安格斯或德国黄牛进行杂交,香格里拉及海拔3 000 m以上地区以牦牛和犏牛为主,在犏牛生产上逐步引入安格斯或短角牛作父本进行杂交改良,同时应加强中甸牦牛的保种和提纯复壮,此区应以能繁母牛养殖和育肥为主,进行中、高端牛肉生产。

(3)滇西南片区(腾冲、昌宁、隆阳、陇川、永德、耿马、云县、凤庆、景东、景谷、澜沧、墨江、勐海等县):本片区肉牛改良起步较晚,本地牛群基础较差,养牛业逐步从养耕牛向肉牛生产过渡,但进展较快,本区水热条件好,饲草资源较为丰富而有比较大的开发潜力;区位优势明显,肉牛业开发潜力大。品种使用上应有计划地引进婆罗门、西门塔尔或德国黄牛冻精加大杂交改良力度。主要以能繁母牛养殖架子牛集中适当育肥为重点。

(4)滇东南片区(弥勒、建水、泸西、红河、砚山、文山、广南、富宁、麻栗坡等县):肉牛养殖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还不高,但是这个区域有比较多的牛存栏且牛群基础较好(文山黄牛的主要分布区域)和丰富的饲料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养牛业逐步从养耕牛向肉牛生产过渡。此区是全省牛存栏数量最多的区域。应加强能繁母牛养殖和后备母牛培育和肉牛育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面向两广、争取港澳和东南亚市场。

(5)滇中片区(禄劝、寻甸、马龙、石林、新平、楚雄、禄丰、武定等县):本片区发展不太平衡,但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肉牛业的比重增长较快,并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目前饲养管理水平一般,但饲料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此片区临近滇中几个中心城市(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应加强杂交改良并以架子牛育肥为主,有计划地引入安格斯或德国黄牛血液,为中高档牛肉生产奠定基础。

4.2 建议引进德国黄牛和文山黄牛、滇中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培育肉牛新品系

德国黄牛体格大小与西门塔尔接近,全身被毛黄色,是欧洲牛品种中唯一具有一定抗蜱和耐焦虫病能力。对于云南广大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性状。近几年,德国黄牛在国内很多省份如河南、广东等已成为主推品种,改良效果良好,深受养殖户欢迎;在河南,通过将德国黄牛血液导入南阳牛培育出了南阳黄牛肉用新品系,这对文山黄牛及滇中黄牛更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两个品种毛色接近,生产方向相似。

4.3 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力度

一是加强肉牛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合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其杂交优势,使其利益达到最大化[10-11]。二是强化肉牛基础免疫,保证免疫质量,构建坚强的免疫保护屏障。提高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确保肉牛健康发展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4.4 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改良效率

相关部门需切实加强对肉牛改良技术队伍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理论知识更新,保障基础设施设备,增加改良人员相互交流,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意识,确保肉牛改良再上新台阶。

4.5 优化牛群结构,提高能繁母牛比例

发挥政策导向,扶持养殖户饲养母牛,稳住产业根基。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鼓励养殖户开展能繁母牛饲养繁育,遏制“杀青弑母”现象。

4.6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希望各级政府部门一如既往地重视、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对种牛和冻精引进、人员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此项工作能持续推进。

5 结束语

云南省大规模的肉牛杂交改良工作历时20多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和良好效益。但是,随着本项工作持续推进,一些新问题和新要求也不断涌现,导致肉牛改良的效率降低,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确保云南省高原特色肉牛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黄牛母牛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肉牛口炎咋防治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母牛产前和产后的护理要点
狐狸的礼物
制作泥巴黄牛
肉牛繁育改良技术要点
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