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12-08徐美芳张小玲李志明茹宝瑞
许 瑾,徐美芳,张小玲,李志明,茹宝瑞,刘 贤*
(1.河南省畜牧总站,郑州 450008;2.河南省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郑州 450046;3.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郑州 450000)
养牛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牛肉产品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养牛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脱贫的法宝[1]。河南地处中原农区,具备发展肉牛产业的品种与饲草饲料资源、区位和市场资源优势,肉牛产业基础良好[2]。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草食畜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河南肉牛生产稳中有进,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但肉牛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肉牛存栏量增速缓慢,用地和融资成本增加,成为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
1 河南肉牛产业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2020年河南省牛存栏391万头、出栏241万头,分别较2016年增长12.4%,4.4%,分别居全国第11位,第8位;牛肉产量36.7万t,较2016年增长5.3%,居全国第9位。全省41个肉牛基础母牛养殖大县,存栏基础母牛52万头,较2016年增长13.2%,产业基础稳固。
1.2 繁育体系建设
全省有郑州鼎元、洛阳洛瑞、许昌夏昌、南阳昌盛4家国家级种公牛站,年生产牛冻精900余万剂,约占全国1/3,居全国第1位,除满足省内生产需要外,还销售覆盖全国30个省份[3]。全省有河南省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平顶山羴牛畜禽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南阳黄牛良种繁育场、泌阳夏南牛科技有限公司4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基础母牛存栏1 117头,2020年供种376头,能够满足全省种牛更新需要[4]。
1.3 规模养殖情况
目前全省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 540个,规模比重达29.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全省基本形成了浅山丘陵区母牛繁育、平原农区规模肉牛育肥发展格局,构建了“户繁、企育、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主导模式。
1.4 屠宰加工能力
全省肉牛年屠宰能力达124万头,居全国前列。驻马店恒都公司、焦作伊赛公司年屠宰能力均达10万头以上,处于全国肉牛屠宰企业第一方阵[5]。驻马店恒都牛肉产品由2016年的160个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个,年深加工能力由1.2万t发展到10万t。郏县红牛高档雪花肉已经开发上市,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全省牛肉加工逐步由粗分割向精深加工转变,冷鲜肉、熟制品等中高端产品占比由2016年的15%提高到25%。
1.5 动物疫病防控
全省建立完善动物疫情一二三级和定点监测网点3 500多个、兽医实验室145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1 115个。动物疫病防护屏障有效构建,动物疫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持续推进,102家种畜禽场获得国家和省级“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创建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97个,日处理能力达到1 350 t[6]。
2 发展优势
2.1 秸秆资源优势
河南省年产可饲用秸秆6 500万t,约占全国1/10,分布广、品质优、成本低,是农区的“大草原”。目前饲料化利用率仅为22%,还有5 000多万t秸秆可作为粗饲料使用,能充分满足肉牛产业发展需要。
2.2 品种资源优势
河南有南阳牛、郏县红牛等地方品种资源,自主培育了我国第一个专门化肉牛品种夏南牛[7],自20世纪70~80年代就开始从国内外引进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肉牛品种,改良本地黄牛,形成了独特的肉牛群体资源。
2.3 地理位置优势
河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牛羊生长,广大农民素有养殖传统,产业基础良好,加之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产业要素流通快捷高效,也是全国重要的牛羊肉集散地,区位优势十分显著。
2.4 市场潜力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食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牛肉需求呈刚性增长。据调查,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牛肉45 kg左右,而我国年人均牛肉消费不足7 kg,消费潜力很大。河南省有1亿多人口,是全国最大的畜产品消费省份,周边2 h经济圈拥有6亿消费人群,距东南发达地区等消费市场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存在问题
3.1 秸秆收储体系不完善
秸秆收获加工机械数量少、效率低。目前全省秸草收获、打捆机械不足4 000台,收贮效率低,难以适应秸草短时、集中、大规模收贮的需要。秸秆离田成本高、加工储存能力不足。目前我省平均每吨秸秆离田成本约为200元,再加上秸秆收储季节性强、存放占用空间大,规模养殖场普遍反映储草棚建设、收储秸秆压力较大[8]。秸秆商品化发展相对滞后,全省规模以上专业秸草生产加工企业仅185家,年生产收储销售189万t,占比不足全省总利用量的15%。
3.2 制种供种水平有待提升
大型龙头种企数量少,缺乏政策资金的有力支持,普遍存在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健全等问题,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的种业企业较少,以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9]。育种技术水平不高,河南还没有建立国家级肉牛育种平台先进育种、检测设备配备不足,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现代科技支撑能力弱。
3.3 基础母牛和架子牛牛源不足
目前全省基础母牛存栏较少,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很多规模场育肥架子牛需要大量从省外调入。
3.4 屠宰企业产能闲置
肉牛产业屠宰环节效益偏低,普遍存在产能利用不足。河南省还未实行肉牛定点屠宰,小散屠宰场点、个体屠宰户生产成本低,产品价格低,“劣币驱逐良币”,对大型屠宰企业冲击较大。进口牛肉价格远低于国内市场价,据统计,2020年每1 kg进口牛肉31元,国内每1 kg牛肉84.1元。双重因素叠加,导致大型肉牛屠宰企业多靠深加工进口牛肉。
3.5 科技水平不高
生产水平不高,肉牛繁殖率、快速育肥等方面亟需科技攻关。河南省肉牛平均胴体重约为152 kg,低于山东、河北等省份,远低于美国的327 kg;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户)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养殖技术不高,制约了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等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10]。
3.6 用地难、融资难
河南省基本农田占比高达82.8%,新建项目养殖用地落实越来越难。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养殖退出村庄成必然趋势,寻找新的养殖用地成为难题。肉牛养殖投资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企业由于缺少抵质押物,融资困难,再加上“农长贷短”,大中型企业普遍缺少流动资金[11]。
4 对策建议
4.1 强化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要结合肉牛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标准的支持补贴政策,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12-13],以提高养殖户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稳定肉牛产业发展。设立动物育种专项,加强肉牛生物技术育种研究与应用类项目的投入[14-15],完善肉牛品种改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启动项目资金重点向肉牛产业倾斜。支持以肉牛为主导产业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培育壮大肉牛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以肉牛为主导产业的强镇,加快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4.2 扩大养殖规模
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实施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改造,加快形成区域规模优势[16]。积极使用本地黄牛品种,突出地方特色,建设本地牛肉品牌[17]。加大产业扶持政策力度和对适度规模肉牛养殖户的支持,积极研发推广肉牛养殖配套装备,以提高养殖户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养殖效益。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培育打造一批养殖标杆企业。
4.3 培育壮大饲料饲草基地
提高秸秆利用,优化饲草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发酵技术,提高糟渣类饲料的饲用品质,使用先进的青贮、微贮等技术,大幅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加快建设黄河滩区百万亩优质草业带。改良草场,多种类牧草分季节交替种植,并在牧草丰盛期,将供应过剩的牧草刈割后进行加工调制贮藏。推进种养结合,支持养殖场通过流转土地自种、订单生产等方式,建立优质饲草基地、配套粪污消纳用地[18],促进秸秆过腹转化增值,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4.4 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丰富肉牛品种是提高肉牛生产水平的基础,针对河南省肉牛品种改良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明确肉牛品改方向,扶持种牛场和种公牛站设施设备等基础条件建设,支持其从国外进口育种胚胎,扩大优质种畜数量,提升供种能力和质量。加强南阳牛、郏县红牛、夏南牛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支持建设肉牛种质基因库、保种场和保护区。加快培育皮南牛、德南牛等具有河南特色的肉牛品种。加强多品种肉牛的有序杂交利用,进一步加强肉牛良繁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冻精改良技术,加速肉牛品种改良步伐[19-20]。
4.5 强化科技支撑
创新现代育种理论与方法,攻克技术瓶颈,为强优势杂交组合、常规新品种和新种质创制提供技术平台和技术支撑。继续发挥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与农业产业链下游应用推广企业的结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为现代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充分发挥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职能,将繁殖、饲养管理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持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4.6 强化金融保险服务
建议在调控支持上,实行市场保护价政策、牛肉储备政策、牛肉稳定价格制度等;在风险支持上实行政策性保险制度和提供信贷支持等。扩大规模实施贷款贴息贴保计划,为各类经营主体,不论规模大小,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全过程的投融资服务。鼓励银行通过保险抵押开展肉牛贷款业务,对肉牛养殖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给予贴息。创新畜牧业动产、不动产融资,开展土地经营权和畜禽圈舍产权抵押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