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2-12-08王晓梅唐忠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思政

王晓梅,唐忠建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

在民族团结、国家繁盛的社会背景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也成为顺应教育主题的一种举措。而对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进行探索,是为了寻找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提升它们的融合度。以下将对二者融合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具体的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

1 在少数民族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

在少数民族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都以口头说教或者单一讲解教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淡薄,学生难以认同教师所传递的价值观[1]。而在思政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是教育改革的一种表现,它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教材的灌输式讲解,使得历史文化内容能够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而这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这就改变了单一地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使得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这样不仅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促进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结合[2]。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拥有多样文化的国家,而少数民族的学生自小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他们之间的文化水平、价值倾向及生活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多民族共同淘洗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它有一定的共通性,如果能将其充分地融入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能促使学生更加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也能促进他们对国家共同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而且,在传统文化的融入过程中,也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并逐渐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为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培养更多的人才[3]。

1.3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学生是我国学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栋梁,还是构建民族和谐稳定的重要人物,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而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融入教育过程中,能够使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够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努力靠拢,而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政治觉悟也会逐渐增强,所以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也会更加强烈[4]。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能够使我国朝着多民族繁荣发展的道路迈进。

1.4 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得学生能够自觉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这就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生是少数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往往具有创新思想理念,所以让他们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文化的繁荣进步提供更广阔的天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还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依靠主观意愿广泛地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2 在少数民族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2.1 对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思政教育的融合缺乏重视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教育明显没有将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教育结合在一起,所以也就说明二者的融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自然也就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5]。首先,在教材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思政教材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教师通常都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灌输式口头讲解,没有将其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2.2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人情绪和思维局限性较强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文化接受程度与他们自身的意愿具有很密切的联系,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且自愿接受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承,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但是在小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局限性和强烈的个人情绪,他们没有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完整的含义和作用,对于国家的时事政治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发展缺乏必要的关心,但对于本民族的事务和文化发展却有着较敏感的反应,如果学校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那么学生很可能就会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产生排斥情绪[6]。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受教育程度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就导致会产生一种民族思维局限性。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情绪及思维的局限性对中华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2.3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思政教育融合受到外界干扰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地理环境、受教育程度、 民族文化的特色及不同的文化接收倾向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受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这其中,外界的干扰成为影响少数民族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因素[7]。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开始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很难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自然也就无法完整地掌握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上的国内国际环境都对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也成了我国开展思政教育的一大挑战。

2.4 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现代社会环境的不适应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历史瑰宝,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对于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8]。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文化体系,所以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极强的坚守能力。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就呈现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的不适应性,生活在现代环境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自然就会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陌生感,所以学生在一时之间很难找到传统文化与自身发展的契合性,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致使其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形成了一定的障碍[9]。

2.5 少数民族地区复杂多变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隔阂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他们是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考验留存下来的民族,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这就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等都有所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人们生活区域的局限和民族宗教的影响,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不同的理解,而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这就对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产生阻碍。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地域差异,他们生活的区域相对偏远和封闭,自我价值理念较强;其次,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差异,使得他们形成一定的本位思维形式,这就对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和融入带来一定的挑战。

3 在少数民族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

3.1 从制度层面出发

3.1.1 完善少数民族思政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保障机制

为了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发展,首先要确保具有完善的领导保障机制,使地方政府起到领导带头作用,从而促使各项教育措施能够得到更加高效的执行。因此,地方政府和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制度保障,建立起文化融入机制,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渗透和发展,构建起全面的宣传机制,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宣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在内心形成初步的文化意识[10]。同时民族地区政府也应该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标准,并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确保传统文化的融入工作能够稳步推进,搭建起由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和思政教育机构组成的联合体,进一步完善领导保障机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1.2 营造少数民族思政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运行机制

环境是承载文化的载体,如果能够营造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逐渐养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维,那就会促进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发展。因此,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都应该致力于良好环境的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文化接受氛围[11]。而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校园环境,所以学校可以在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方面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并形成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意识,调动起自身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欲望,从而为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和融入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从课程活动出发

3.2.1 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少数民族思政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力度

思想政治课程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阵地,所以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融入力度,使得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自发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主人翁意识,以此达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具体而言,少数民族思政教师可以深入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探索出能够融合传统文化的方法,将其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使思政教学课堂出现更加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12]。

3.2.2 创建多样活动,拓展少数民族思政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途径

除教学课程以外,思政教育活动也是融入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拓展融入途径,学校和思政教师可以联合举办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动态性,从而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学校可以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为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展览馆、 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场所,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

3.2.3 引入信息技术,提升少数民族思政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效率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为了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中的传播和融合,也应该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使得它们能够成为有效的传播载体,从而提升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效率。因此,学校和教师可以将传统教育手段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得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能够实现多元化的融合,为学生带来多样化的体验,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

4 结语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建设民族地区未来的栋梁,他们承载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任务,也影响着我国的民族团结和整体发展。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思政教育,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也能够促进我国多民族团结进程的发展。所以,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该将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二者的契合度。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思政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