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打造创新创造“新引擎”
2022-12-07航空工业人力资源部
文/航空工业人力资源部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打造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建设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与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工业党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执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军工央企“第一棒”定位,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体系化统筹推进,构建实施、迭代升级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新时代航空工业干部工作、人才发展和薪酬激励三大体系,不断增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水平,着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统筹谋划推进握稳干部工作“指挥棒”
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的要求,航空工业在制度集成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系统推进新时代航空工业干部工作体系,作为航空工业干部工作的“导航仪”和“指挥棒”。
强化素质培养,着力育好干部。突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持续开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轮训,强化政治素质、提高治理能力。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常态化机制,深入实施“墩苗”计划,选派年轻干部到部装总装、生产管理、型号管理、设计研发等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一线和吃劲关键岗位墩苗壮骨。
坚持知事识人,着力考准干部。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加强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了解掌握干部全面情况和一贯表现。细化政治素质考察,把政治标准放在选人用人首位。突出精准科学的要求,一企一策设计考核方案,针对不同谈话对象设定不同谈话问题,注重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点任务中考察干部,对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决”。
规范选拔任用,着力用对干部。健全精准科学的选贤任能制度,把合适的优秀干部放到适合的重要岗位上,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落实选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二十字”标准应用到选人用人全过程。突出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的发挥,规范选用程序,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认真落实“凡提四必”审查核实机制,提高选用效能,强化风清气正的用人生态。
落实从严管理,着力管住干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广大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攻坚克难敢担当、清正廉洁知敬惧。强化作风和纪律监督,印发《领导人员正心明道四个注意》《领导人员修身正己八项纪律》,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突出干部担当作为考评,连续开展干部担当作为专项测评和分析研判,细化测评指标,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持续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加大正向激励,着力激发干部。把敢于担当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旗帜鲜明地支持担当者,及时提拔重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持续加强对干部的关心爱护,认真落实干部体检、慰问等政策。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加强信访举报综合分析研判,以组织为干部的担当促进干部为事业的担当。
通过整体推进干部工作五大体系,航空工业干部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干部队伍更加担当有为。
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更加鲜明,“二十字”标准已经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统一标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行动自觉。
干部队伍年龄梯次结构持续优化,近三年提拔的党组直管干部中,“70后”“80后”占80%,一批经过改革攻坚洗礼、科研生产重点任务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
干部敢担当善作为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保持定力、奋勇当先、实干担当,有力支撑了航空工业改革发展。
聚焦事业牵引 培育优秀人才“强磁场”
航空工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发展体系,加快建设航空工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整体谋划,体系推进人才工作。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成立航空工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常态化研究部署重点人才工作。航空工业各级组织建立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机制,党组织书记带头抓人才工作,保证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人才发展与事业发展相统一,面向全体员工、核心骨干、重点群体,构建上下联动的人才发展体系,科学制订航空工业“十四五”人才规划,为打造“善创新、有韧性、敢成长”的领军和骨干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源头发力,集聚优秀航空人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高校毕业生招聘管理,设立“航空工业奖学金”、实施“千名博士引进工程”“育鹰计划”等有效举措,对双一流大学优秀毕业生和航空工业急需紧缺专业毕业生,开辟薪酬“绿色通道”,拓宽干事创业舞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支持力度,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充足的工作生活待遇和科研项目保障,真心实意揽才、诚心诚意聚才。
聚焦主业,大胆选拔使用人才。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坚持强军保军首要政治任务,完善型号两总人员和技术带头人队伍管理,以国家重大项目为平台,把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重点型号项目上来。持续开展青年技术骨干和年轻型号总师选拔,大力使用年轻人才,选配了一批50岁以下型号总师、40岁以下副总师、35岁以下总师助理。
自主育才,系统培训培养人才。建立以院士、中华技能大奖、集团级专家为代表的技术技能人才梯队,航空工业直接掌握近4000余名优秀青年技术技能骨干,为型号队伍储备了充盈的人才“蓄水池”。把培训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完善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构建基于员工职业生涯全周期发展的纵向分层分阶段、横向分职能分专业的培训项目体系,邀请行业内外院士专家、军方客户等,从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维度进行“立体化”授课。
精准分类,科学考核评价人才。规范人才分类评价,针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区分不同的层次类别,开展精准评价。注重业绩成果导向,在首席技术专家评审中,重点评价技术人才在专业建设、技术攻关、团队建设、知识传承等方面的贡献,淡化奖项、职称等要素。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坚持评价结果与人才选拔相结合、与人才激励相结合、与人才使用相结合,促进各级专家能上能下、吐故纳新。
通过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发展体系的不断推进,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完善,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
人才结构显著优化,知识结构、年龄梯次结构更加合理,45岁以下集团级专家占比逐年提升,一大批优秀工程师脱颖而出。
职业生涯通道全面畅通,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事业发展为牵引的各类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实现了员工价值和企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战略人才力量持续壮大,近十年来,顾诵芬院士获最高科学技术奖,1名同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同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00余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获中华技能大奖,144人获全国技术能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5枚金牌,集团级专家超过2000人,全面支撑了航空工业航空武器装备的定型列装。
加强激励保障打造创新创造“新引擎”
航空工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分配总体原则和导向目标要求的讲话精神,持续完善具有航空工业特色、即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促进、重点突出的薪酬激励体系,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活力。
明确分配导向,完善总体分配机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明确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总体架构和基本规范,确立了“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岗变薪变、能增能减”的基本分配导向。
结合航空强国使命任务,匹配单位功能定位,对所属单位划分不同类别,完善工资总额实施办法,构建了与单位效益及重点任务紧密挂钩的差异化工资决定机制。
积极精准施策,大力鼓励科技创新。陆续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全体科研人员的专项奖励政策,包含预研项目立项奖励、预研项目验收奖励、获国家重大科技奖项的专项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如项目分红)等,基本涵盖科研项目从立项、预研、研制、转化的全流程,在航空工业树立起科技创新为先、尊重知识价值的导向,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勇于创新,促进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聚焦核心骨干,加大定向激励力度。聚焦核心骨干实施“正向激励”,精准构建提升骨干人才薪酬竞争力的重点激励机制,补齐按要素参与分配短板。实施针对军品核心骨干人员的特殊人才津贴,给予工资总额单列支持,实现薪酬资源从分配源头上向军品一线倾斜。对关键核心人才、市场稀缺人才等积极探索实施与市场接轨的差异化薪酬分配方式,着力提升核心骨干和高潜质人才薪酬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长效机制,充分运用激励工具。针对军品主业单位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型号研制以团队作业形式等特点,综合运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项目分红、员工持股等各类中长期激励工具,有序推进所属单位因企施策、分类实施、应施尽施。积极探索实施科研人员跟投、超额利润分享,构建骨干员工与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提升研发效率和效果。
健全市场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从“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持续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突出用工机制市场化,进一步提高用工效率”“突出薪酬分配差异化,进一步增强激励成效”三个方面推动航空工业系统提升三项制度改革效能,建立航空工业内部科学合理的改革评估机制,明确评估指标、计分方式、结果应用,以评估工作为契机,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进一步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取得新的成效。
通过持续完善具有航空工业特色的薪酬激励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干部职工改革攻坚、干事创业的活力。
薪酬资源向军品主业、核心骨干明显倾斜,树立了向价值创造者侧重的鲜明分配导向,保障了军品任务快速增长情况下的职工工资增长需求。
中长期激励在主业领域、重点单位全面覆盖,鼓励核心骨干从单位业绩发展中合理分享收益,各类人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
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热情高涨,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工业获得国家级奖项25项、省部级奖项688项,发明专利数量连续多年保持中央企业前列,带动了企业经营效益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展望未来,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航空工业的干部人才工作将持续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导,围绕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使命战略和目标任务,不断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建设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与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