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模式理论融入艺术设计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12-07◇赵悟
◇赵 悟
行为模式理论是1977年由Schank和Abelson提出来的,包括行为目的、行为方式的顺序以及行为过程中所用到的道具。现代社会提倡人性化设计理念,强调设计前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确立设计项目的使用理念,并对设计思维进行改进,使其功能与使用者的行为需求相契合,让使用者的需求可以被充分满足。世界知名设计师前田约翰说过,最成功的设计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与知识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设计。好的设计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给人以尊严。
一、艺术设计调查方法课程概述
目前广西民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已开设艺术设计调查方法课程,从2016年起,课程引进实际命题,对调查过程进行指导。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主,理论部分重点讲授艺术调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实践部分选好调查的命题,以“真题真做”展开有关课题调查方案的讨论、修改、预演和实践。课程前期以此方法为基础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因许多设计类专业学生认为设计调查与研究额外增加了自身学习负担,从而忽略或赞同取消设计调查这个环节,导致设计与生活脱节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让设计与课程教学回到真实的生活与社会环境中,在2019—2021年度的教学中,在之前实践的基础上,使行为模式理论介入课程,融入对人的行为模式的观察与跟踪内容,通过观察普通人群的生活方式,了解不同使用者对空间的需求,进行实践。实践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行为模式的分析,由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和评议,由使用者参与设计评判,纠正不正确或是偏离设计调查范畴的问题。目前学生已研究出了许多能为设计提供直接参照依据的调查报告。
二、课程理念
艺术设计调查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目前难以找到统一、固定的训练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引导的方式进行训练与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多角度讲授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从一般思维到设计思维的转变,然后再在其中穿插一些脱离生活的设计实践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正确的设计方向以及作为设计师所肩负的责任。另外,可让学生鉴赏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并解读成功作品背后所发生和经历的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行为与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开阔学生的眼界。最后,将实践步骤以及行为模式的实践过程融入设计调查。行为模式调查的推进将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发现目标
关于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比如,教师可提供某个真实的场地或者空间,让学生在这里进行一系列观察和探索。能探索的方向是多元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目标与主题,探讨人或者动物在场景或者空间中的各种行为活动与轨迹,或者对空间或场景本身进行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在无形中增加学生调研与创作的动力。
(二)观察与跟踪目标
选好目标之后就开始进入连续的观察与跟踪阶段,学生可观察平凡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场景,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学生需要关注和记录不同时间节点人的活动过程、出场时的行为方式顺序、对空间或者场所的使用过程等,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思考如何通过一定的设计给使用者提供更具灵活性和人性化的服务。
(三)采访与体验活动
学生可以依据前期选好的目标,对目标人群开展采访与问卷调查,了解不同人群的诉求,关注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一阶段重点考验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交流能力。只有真正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创造出更具人性化、灵活性、包容性的设计作品。
(四)设计策略与实践
学生通过观察、采访与体验,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面临的矛盾以及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空间设计策略,以使用者的视角理解他们的空间需求并做出适当的改进。该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提供构思方案,将认知感受转化为设计方案。
(五)设计反馈
采取两种方式获得设计作品的效果反馈。第一种是将设计方案带回现场,邀请当地居民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让学生陈述作品的设计计划和调研成果,让使用者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持续性的思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解决设计问题。第二种是让学生携带部分简易材料或者模型,对现场进行设计干预,并暗中观察与记录干预之后的场景所带来的改变,进行过干预、记录、调整之后,再反复进行调整、干预、记录,让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调整与观察,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最终形成调查成果并进行设计制作。
三、教学实践
案例:老城区微更新设计
课题:要求学生以南宁市永新城社区为调研场所,采取微更新模式展开调研,力求在不改变社区整体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社区使用主体的调查与研究,提升社区空间的利用率以及舒适度。根据人的行为模式,着眼于社区公共空间中的一些小空间或者是关键节点进行有效更新,在尽量降低影响的同时,确保社区公共空间的改变符合人们的需求和预期,使其功能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此作业的周期为四周,每周安排一次课程,每次四节课。教学上采取集体汇报与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三次评图,其中一次评图地点设立在项目现场,并让使用者参与其中。
实践:道路转角处的米酒铺
学生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关注到了一家特色商铺——米酒铺,广西米酒是广西颇具特色的美食之一,在永新城社区十分受人喜爱,来店铺购买米酒的客户络绎不绝。之所以会首先关注到米酒铺,是源于其醒目的位置与店铺特点。米酒铺位于永新城社区道路的转角处,与其他店铺不同,其门口以及室内都罗列着一坛坛米酒缸子。学生将任务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进行实地测量与周边环境勘测。寻找进行过微调后能大幅度提高店铺实用性以及空间品质的设计改造点。经测量,室内面积为24.8平方米,室外属于临时搭建的休憩棚,为32.2平方米。第二阶段开始进行阅读、走访与资料分析。确定好选址后,学生开始按时间节点进行观察、跟踪与采访,并了解到老板娘拥有家传手艺,热情好客,顾客群体主要为上下班路过的年轻人以及附近的老年人。年轻人路过时不用下车,吆喝一声即可拿到想要的米酒,老年人喜欢在店铺门口搭建的休憩棚休息与社交。通过这个阶段的调研以及体验,学生发现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五点:其一,店铺面貌较为老旧,滞后于现代社会的主流审美发展,导致其顾客群体基本为老客户,难以吸引新客户;其二,店内光线昏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的销售和顾客的空间体验感;其三,店铺的招牌被遮挡,十分不明显,虽地理位置优越却难以让人分辨出其是米酒铺;其四,室内储藏空间不足,商品摆放较为随意,人流量大时活动空间不足;其五,室外场地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自建公共区域不成体系,仅能供个别居民使用,无法满足多人使用需求。第三阶段在于提出改造策略,这方面将以社区居民的切实需要为主,力求为社区居民有效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米酒铺室内拥有两个功能空间,一个是贩卖区,另一个是店主的杂物堆放和简易厨房区。店铺空间呈半开放式,两面敞开。经过调研发现,贩卖区的酒坛随意摆放在地面,阻碍了空间中的交通流线,导致在人流量多时人们难以进行品酒和购买。杂物堆放区光线昏暗且积满了灰尘,通过与店主交谈得知她已经很久不使用这块区域了。学生在对米酒铺进行微更新设计时,将空间中的隔墙去掉,将功能区域大体划分为贩卖区和收银区,并对左边的贩卖区进行了30厘米的抬高,使其呈半弧状,目的是在入门区域用弧形抬高引导人们先进入右边的销售展示区。在店铺面向街道的立面门的左侧,在店主收银处的墙面上做了一个内凹的地方,其下方留出40厘米左右的高度当作座椅,人们可以坐在街边品尝米酒,欣赏美丽的街道景色。凹墙上还开有一个液压窗,店主可透过液压窗和客人交谈,并且这样可以延展店铺内的视野和光线。在门的右侧开有一个大玻璃窗以进行米酒的展示,大窗旁也有一个小液压窗,其是一个针对街道路人进行贩卖的外卖窗口。在调研期间,学生发现许多熟客都是路过时通过叫喊店主购买米酒的,因此考虑到大部分熟客的购买习惯,使用外卖窗口对其进行延续。米酒铺的外面有一片空地,空地上有一棵树,这块区域刚好可以作为居民的乘荫点。学生围绕着树木做了圆形的户外休息椅,休息椅由两个圆组成,最下面的大圆用混凝土制成,作为座椅的坐垫,并在坐垫上面铺设防腐防潮的木条,而上方的小圆则用木板围合而成,作为靠背,在椅子旁边摆放了三张小桌子,喝米酒的人或者社区居民都可以在此停驻休息,如图1所示。本次调研的课程既有系统性的控制,又给学生主动发掘研究对象的信息预留了空间,调研成果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图1 改造后的米酒铺
四、结语
随着当今经济的日益发展,设计实践行为也在不断被探索,传统的设计方式已经逐渐发生改变,将行为模式理论融入艺术设计调查方法课程,能够为人性化设计提供更多的支撑数据。通过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更加高效地解决设计问题,目前这种不同于以往的设计理念已被更多的设计者理解和认同,并融入实际的设计创作,为设计实践提供了参照依据。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进行调查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业务交流能力、协调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凭借个人感受或者根据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经验法则来进行推断从而做出设计决策的陈旧设计模式,要以人的需求为设计导向,探索新的艺术设计调查方法。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于项目设计不应该只是将眼光局限在设计者、甲方等范畴之内,而应进行全面的调研,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与项目相关的各方面重要信息,并理解设计不仅仅是强调空间与造型、美观与功能,更是对人及社会的行为和意识的组织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