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2022-12-0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区域

周 霞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园林园艺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区域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承载,映射出区域特有的文化体系和价值内涵,烙有时代精神的印记,是民众不能或缺的精神食粮。区域传统文化是时代浪潮中遗留下的珍贵宝藏,具有时代精神和人文价值。区域传统文化彰显出的独特的文化气质,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重要的文化抓手。区域传统文化的发展,为当地文化氛围的塑造提供了重要保障,夯实了文化基础。将区域特色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区域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区域传统文化的熏陶,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增添了趣味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开阔了大学生视野,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提升大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做了铺垫。挖掘区域传统特色文化,将其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繁荣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区域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共同快速发展。

1 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

区域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区域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深厚力量。”[1]区域传统文化对当地思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传统文化在增强育人功能、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加大宣传区域传统文化方面皆大有裨益。加强区域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区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价值。通过探索区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与发展,可以分析二者融合下的文化传扬、教育引导、实践践行等功能。本文基于挖掘两者在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阻碍,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促进两者契合提供创新融合思路。

1.1 文化传扬功能

区域传统文化有着较强的传承性和文化延展性,传统文化中孕育着多民族的风俗、信仰、习惯,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也是当地居民对文化成果的认同。区域传统文化在被民众创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民众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利用高校平台传扬区域传统文化,设置思政教育课程,将区域传统文化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可以凸显思政教育的“本土化”“人性化”,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起到宣扬区域传统文化功能与意义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除了教授理论课程,还将区域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知识的同时,对区域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系统化的了解。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区域传统文化的传扬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从而扩大了区域传统文化的知晓度,加快了传播速度,为文化传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教育引导功能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阐明要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将区域传统文化纳入思政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将区域传统文化这一柔性发展渗透到高校课程理论体系中,具有明显的育人意义。区域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区域文化具有的指向性和引导性,对自身精神文明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区域传统文化完全契合时代精神的发展,在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引导着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加强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和区域传统文化的培养,使二者同向发力、协同发展,能够激发大学生对区域文化知识的好奇心,争做区域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热情及宣传文化的使命感。

1.3 实践践行功能

我国大力推崇将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并组织社会实践,丰富校园生活,在注重理论的同时加大对区域传统文化的发展。兼顾两者发展,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区域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体会其内含的价值。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真正领悟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区域传统文化作为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重要节点,是综合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出发点,加之社会实践融合了当地特色文化,使得民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更具有文化归属感,极具共情力。社会实践区别于高校课程理论学习的最突出特点在于,社会实践利用社会优秀资源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环境,与社会大背景接轨,通过“学校—社会”双轨制并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想承受力,使学生在踏出校园之际更好地投入工作。区域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耦合,不仅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还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其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 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挖掘区域传统特色文化,发挥特色文化独有的育人、引导功能,能够激发高校学生主动传扬区域传统文化的热情,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但在二者融合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因素,例如,从事思政教育行业的人才队伍较为匮乏,区域传统文化传播力度不足,甚至传播趋于停滞;思政课程脱离区域传统文化、内容枯燥无趣,学生缺乏思政学习动力;思政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为主,没有文化的摄入和参与,造成区域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从而产生断层;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仅以课本为主要阵地,教学形式仍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要手段,缺乏社会实践,没有形成完善的教研基地,学生易与社会脱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区域传统特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对接,阻碍了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也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思政教育人才队伍缺乏,区域文化传播力不足

高校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且缺乏区域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理念,以致区域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毫无关联,从而形成资源严重浪费的尴尬局面。高校缺乏引进人才意识,以至于思政教育人才匮乏,未给区域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思政教育队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社会历练较少,对社会和区域传统文化认知浅显。

虽然区域传统文化自身存在一定优势,但是如果不把握时代发展的良好契机,区域传统文化传播速度将会减慢,造成传统文化被淹没在历史黄沙中,失去原有光彩。区域传统文化如果一味依靠传统媒体宣传,未利用互联网之便创建属于自己的独特品牌,将造成区域文化不被人熟知、传播力度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区域传统文化快速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我国目前互联网发展势头强劲,大部分区域传统文化未借助新媒体传播,导致区域传统文化的知名度不高,区域传统文化传播速度相对减慢,发挥不出其应有价值。

2.2 思政教育课程设置平淡乏味,文化趣味性缺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高校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层面的规范加以调整和干预,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将高校学生培养为社会需要和接纳的有用之才。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正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但是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往往枯燥乏味、毫无创新,课程形式仍以“满堂灌”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毫无生机与活力,致使高校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并未获取足够知识,既不利于精神世界的构建,也不利于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虽然区域传统文化保留着民众生活的精华部分且充满乐趣,但是高校课程设置中并未汲取区域传统文化的养分,文本内容以枯燥的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学生思政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区域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没有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责任感的培养也毫无帮助。

2.3 思政教育设置以理论为主,与区域文化连接不紧密

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仍以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方式,突破了区域传统文化的藩篱而自成体系。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衷度和重视程度要明显大于区域传统特色文化,然而,对于区域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所能带来的价值方面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2]。思政教育课程中更多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区域特色文化的结合,二者之间产生断层,呈相互独立的板块,严重浪费资源。区域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没有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区域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没有互相融合发展,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风尚的提高。

尽管区域传统文化拥有不容小觑的价值功能,对当地民众的精神世界也有较好的塑造和培养作用,但是思政教育课程设置以文本为主的教学体系依然存在,缺乏与区域文化的衔接。区域传统文化未能充分有效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得以推广,致使区域文化覆盖范围窄、受众群体少、传播力度不足。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以书本知识为主要讲授知识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区域文化不够了解,既不利于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不利于区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互惠互通。

2.4 实践活动毫无新意,教研基地不健全

实践活动是学生应该参与的第二课堂,对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都大有裨益。然而,有些高校实践活动往往不求新意,活动范围仅限校园内部或者小群体之间,学生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减少。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未将区域文化纳入,实践活动缺乏文化趣味性,造成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足够动力,进而导致高校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产生心理落差。如果高校学生实践活动不能融入区域传统文化,那么学生对于区域文化就无法产生共鸣,将会疲于参与各种高校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缺少教研基地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能依托社会资源,然而,社会资源进高校的种类较少、概率较小,往往造成高校与社会资源对接不及时的尴尬局面。此外,部分高校并未设置教研基地,难以满足高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需求;有的高校虽有教研基地,但其带有强烈的商业性,前来参与实践活动的组织或个人需要支付费用,盈利目的极为明显。这些都增加了高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难度。总之,高校教研基地大多没有完整的体系,缺乏完备的配套设施,难以形成完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产业链,无法有效发挥出高校教研基地的实际作用。

3 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高校思政教育和区域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且密不可分。将区域传统文化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也有利于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独有的教育体系和特色[3]。区域传统文化涵盖了风土人情、民俗信仰、道德意识观念等方面,是一个区域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民众了解当地生产生活方式最有力的手段。区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众的生活,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和亲缘性。将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能促进区域文化不断提升和发展,为区域文化发展注入大量新鲜血液。本文基于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期冀为区域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夯实基础,促进区域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增强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

3.1 加强思政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区域传统文化传播

加强思政人才队伍建设,要提高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大优惠政策支持,给予人才相应的资金扶持,完善各项治理体系,加快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队伍,打造一批优秀人才队伍,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传播区域传统文化贡献力量;除加大师资队伍力量外,还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能主动挑起传扬区域传统特色文化的重担。只有师生力量相结合,壮大人才队伍,才能为区域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灵魂和血液。

加快区域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挖掘文化本质内涵,为文化的传播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利用新思想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内核,搭着互联网的便车,打造区域传统文化的IP品牌,树立区域传统文化特色,依托自身优势,树立文化形象,赢得良好口碑。让区域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提升学生对区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之情,不仅能拉近学生与区域传统文化的距离,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也为高校学生与社会接轨做好铺垫。加快区域文化传播速度,不仅有利于区域文化被人所熟知,也有利于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3.2 加强思政课程文化趣味性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政课程不受高校学生欢迎的很大原因在于思政教育教学过于枯燥乏味,思政教育未能有效结合区域传统文化精髓。区域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珍宝,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同时又具有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特点。区域传统文化是高校发展思政教育的精神依托,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蕴含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弥补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我国区域文化各具代表性,加快区域文化传播、坚持发展区域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提升思政课程的文化趣味性。挖掘区域文化内涵,能够加强思政教育课程的文化可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校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修养。区域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种素材,充盈了高校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不再枯燥乏味。

3.3 区域文化贯穿课程设置过程,突出区域传统文化特色

区域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其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4]。区域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流,其涵盖的内容较为宽泛,有文化、科技、思想、民族精神、文学作品等,它是一个群体共同的记忆,是无数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珍贵性。同时,它还是区域群体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是孕育民众文化的摇篮,是区域群体集体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受地理环境、地质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形成了各具差异的地域文化特色。区域文化彰显着特定地域文化的独有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具有针对性和亲缘性。

区域文化贯穿思政教育课程设置过程,应突出强调区域传统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内在气质,大力传扬区域文化独具的特色之美。将区域传统文化列入思政教育课程中,便于高校学生深入、系统地了解区域传统文化的实质和内在价值,能进一步让高校学生产生共情力,为弘扬和传播区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3.4 开设多种实践活动,建立产学研基地

高校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社会环境是历练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且社会拥有着形式各异的文化资源,高校要依托社会平台,将社会资源合理有效、健康有序地引进高校学堂。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例如:让大学生积极争当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志愿者;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区域特色文化,走近特色文化加工厂基地。通过高校与社会协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道德情操,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处事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早日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良性对接做好充分准备,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安定做出努力和贡献。另一方面,要在校园里建设研学基地。通过校园研学基地,保证学生在上课之余就能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节约学生的时间,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加快建设校园研学基地,完善研学基地的设施设备,延长产业链,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了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锻炼其实践能力。通过研学基地,使学生感受区域文化的特别之处和魅力所在,加快宣传和传扬区域传统文化。

4 结语

区域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高校作为文化培养的重要阵地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6],因此,将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顺应了时代号召和要求,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区域传统文化是特定地域和时代的历史缩影,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学习区域传统文化,对了解所处区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具有极大的帮助。区域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不仅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也为传扬区域文化独有的魅力做好了保障,二者相互融合,能够促进区域整体环境快速、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区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