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022-12-07杜青佩
杜青佩
(青海民族大学 预科教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理念要求,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各类课程都可以发挥出应有的潜在育人功能。“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部分高校的必备通识课程,具有学分占比高、专业涉及范围广泛、授课学期延续性较长且师生交流时机较多等优势,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学科载体和前沿阵地。与此同时,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来说,推行课程思政也是其实现自身优化发展的重要助力和必然选择。
1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
高校积极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仅是对党和国家“三全育人”重要理念的响应,而且能够有效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让高校课程思政更好地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和全方位渗透[1];同时,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也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思政素养,使大学生成长为时代发展所需的高素养综合人才。
1.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在“三全育人”理念倡导下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程思政的积极拓展和尝试,对课程思政理论实践和创造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为其他学科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有效参考。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资源已成体系,集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为一体,这些也是非常重要和独具特色的思政载体[2]。让思政元素走进英语课程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而且对改革思政教育形式大有裨益,能更好地激发课程的隐性教育作用。同时,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课程也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这与思政教育的时代发展诉求相吻合,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较大帮助。
1.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满足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
一方面,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出本学科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促使“大学英语”课程进一步优化发展,全面实现知识讲授与价值传递的融合;另一方面,英语学科的意识形态凸显,学生在学习不同语言文化的同时会受到西方文化价值的冲击,加上当前国际环境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激烈,如果只考虑英语的工具性价值显然不能实现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那么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功能需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3]。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有较高的契合度,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协作日益加强,外语不仅是走出国门、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一种工具,更是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工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为我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既具有开阔视野又拥有较高英语水平和综合能力素养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时代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便捷,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思想意识层面的困扰,让正处于“三观”塑造时期的他们产生价值选择矛盾和出现理想信念危机,部分大学生出现功利性思想和利己主义思想[4]。“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践行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传递思政的声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合格接班人。
2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困境
“大学英语”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大学生开阔视野、接触不同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途径。语言是传递多元价值理念的载体,在学习和交流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因此,基于“三全育人”视域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困难重重。
2.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有待矫正
首先,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缺失。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的育人目标出现功利化倾向,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均侧重语言技能培育,在中西文化辩证教育方面的引导不足,特别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西方文化加入了很多情境铺垫,过分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语情况[5]。其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都采用独立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和思政教学没有建立应有的沟通协作渠道。思政教师和英语教师的日常交流较少,各自忙于完成专业范畴的教学目标,造成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不顺畅、衔接性较差,无法在这两方面形成教育合力。最后,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思政理念不坚定。网络环境下多元文化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冲击更加强烈,特别是英语教师接触西方文化和国际时政的时间较多,容易受西方价值理念误导,被其中所承载的思想意识所影响,导致思政意识淡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课程思政会影响英语教学的完整性,从而降低了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效率[6]。
2.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队伍的能力有待加强
首先,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不足。一直以来,思政育人任务都被认为应由思政教师承担,英语教师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学生英语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教授上。因此,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通常会出现部分教师无法把握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或者部分教师强行插入思政内容,把英语课上成了思政课。其次,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单一。部分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不高,习惯了自身熟悉的授课模式,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踏足新的领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创新问题缺乏应有的思考与探索,依然延续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行,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导致课程思政育人价值没能充分发挥。最后,教学团队的协作能力较差。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沟通协作,需要教学团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预期效果,然而当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缺乏既具备较高思政素养又具备英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加上思政教师和英语教师各自的教学工作压力,导致课程思政协作性较差[7]。
2.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有待加强
首先,英语教材内容结构失衡。从当前大学英语教材来看,在内容选择方面过分倾向于经典文学和西方文化,很少涉及我国传统文化或者外交文化等内容。教材内容选择的失衡不仅让师生忽视了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而且使得可供英语教师使用的现成课程思政资源匮乏,加大了英语教师对思政教育元素挖掘的难度。其次,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内容不足。高校校内英语教学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丰富,但是从整体来看实践活动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涉猎,对提升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实践能力、培育国家情怀和厚植文化自信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8]。最后,网络英语课程思政的资源质量不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网络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同步性存在问题,相关网络思政教学内容不足,即便有所涉及也常常会表现出质量参差不齐和“滥竽充数”的问题,不能提供有效的参考,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的开展带来思想认识上的困扰。
2.4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有待优化
首先,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顶层设计对大学生英语课程思政工作的有序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评价体系的构建,其在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长效性和实效性方面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但是,当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在顶层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不协调的问题,比如“三全育人”并没有真正落实,存在着评价对象不全面、评价过程不全面等问题。其次,评价模式没有发挥激励作用。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励评价对象实现自我转变,而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模式依然沿袭之前的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内容。例如,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政状况不够重视,学生的日常表现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从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和自我约束的信心,这与课程思政开展的目的相违背。最后,评价主体设置过于单一。评价主体的设置是否科学与评价结果是否客观息息相关,要想实现“三全育人”,必须重视评价主体。但是,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仍以院校领导评价为重,对学生的评价仍以教师评价为重,导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主体不论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不畅,就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具体推行中得到优化发展,让大学生在提升外语素养的同时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力量。
3.1 增强思政意识,明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首先,统一校内课程思政理念。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带头学习党和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并以“课程思政专题讨论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工作室”等形式定期组织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学习,在思想层面上排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在教学行动中给予他们参照,从而坚定他们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其次,完善课程思政支持措施。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进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教研活动等支撑体系建设,在顶层设计上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政策支撑、资金保障、学习培训等具体帮助,从而保障英语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中能够无后顾之忧,让“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9]。最后,营造风清气正的思政网络环境。高校要积极寻求与各级政府、网络媒体的合作,加强对网络教育的监管,将不良思想信息扼杀在源头上。同时高校可以组织大学英语教师参与各种层次的净化网络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参与让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从而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进程。
3.2 培育师资力量,保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长效性
首先,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大学英语教师要自觉学习党、国家以及高校的政策指导,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训,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培育思政视野,加强思辨能力,清楚地认识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从内心深处认可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顺利开展打好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其次,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对教材和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清楚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身心特征,将更多学生关注的思政话题与英语教学联系起来,引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特别要加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融合,让学生通过线上课前预习进行自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他们的英语水平与思政素养实现同步提升。最后,加强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建设。建立健全高校管理机制,形成大学英语联动体系,将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思政教师和思政素养较高的英语教师纳入思政课程共建团队中,同时在青年教师入职选聘方面设置相应门槛,在青年教师后备力量培训上下大功夫,当然也要将更多校外专业人才吸纳进来,通过建设高质量教师团队给“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10]。
3.3 精选思政内容,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科学性
首先,优化教材内容。教材内容要加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政方面的内容,改变过去英文教学纯西方化的局面,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高校师生在中西文化价值冲突中提升思辨能力。同时,内容的选择也要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诉求问题,全面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其成长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能传递中国声音的新时代人才。其次,完善课外实践内容。高校要明确“三全育人”目标,营造浓郁的校园课程思政环境,相关教学活动组织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大学生社团、学生基层党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去安排更多的实践活动,比如中西节日文化介绍、国际时政传递等类似的线上线下英语节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最后,增加网络教育内容。高校应建立校本“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网络教育资源库,将本校英语教师的成熟经验和成果输入资源库中,通过呈现经典案例为其他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1]。与此同时,要加强网络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平台的搭建,将更多经过专业教师审核的优质资源分类上传到平台上,以供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讨论,并帮助更多高校师生了解课程思政。
3.4 优化评价体系,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协同性
首先,优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校党委的作用,建立以高校党委为责任主体,以大学英语教师为主力、以思政教师为辅助、以其他校内教育工作者为帮扶的本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团队,通过专业化队伍来加强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制的科学性和认同度,从而更好地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保障课程思政质量。 其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12]。大学英语教师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常规考核中,使课程思政考核落地。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考核评价的灵活性,改变以往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模式,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表现纳入考核,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也使学生能够加强对自身的监管,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最后,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师的评价进行优化,建立包括教师、课程思政评价工作人员、学生在内的评价主体,以促进教师课程思政工作的不断优化升级。同时,对大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设计,将学生自评、专业教师评价、课程思政教师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中,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13]。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且大学英语课程在受众范围、受众时间延续性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加上其学科属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突出特征,成为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载体和路径。因此,近年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工作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此项工作中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全体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持续关注,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在广度和厚度层面的延伸更加宽泛,以全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