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2-12-0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音乐

马 凌

(江苏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1 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重视程度不足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着重强调的教育理念。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只停留在表层,无法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抑或教师虽然认识到思政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未能有效地将其融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而是以枯燥的理论论述形式教授学生,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能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有效价值。一方面,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不相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有所下降,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缺乏创新,未能与时俱进,因此提高学生道德情操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顺利实现。部分高校音乐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较弱,只注重音乐技能方面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内在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1.2 育人意识淡薄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自身思想修养不足、教育认知有所偏差,侧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轻视内在素养和品德的提升,影响了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教学任务的贯彻落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层次方面的需求日渐增加,艺术类学生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教师对音乐的理解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趋于功利化,培养学生不再是单纯地为了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而是更加重视学生在各个艺术赛事上的成绩,而学生也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逐渐忘记学习艺术的初心,对艺术学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被消磨殆尽。这种功利化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削弱了教师的审美能力, 知识与教学能力也有所下降,如果不能及时加强德育以纠正其思想,将难以对此后的音乐教学和学生培养产生良性影响。

1.3 思政元素缺乏

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对外界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价值选择,对自我水平和内心世界有一定的认知。但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的身边都充斥着各种诱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个别在校大学生缺乏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薄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同时,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未能认清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认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破坏了音乐课程的艺术美感。

2 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构建

2.1 高度重视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不是单纯的道德品质标准的制定和价值观念的树立,想要真正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营造和强化良好的道德氛围。学历与知识本身并不意味着道德品质的高低与价值观念的好坏,学科知识与其蕴含的精神价值不可分割,“立德”与“树人”两大教育目标必须紧密联系[1]。课程思政为任课教师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各专业课程都应发挥育人功能,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思想教育的落实。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教师进行音乐素养培养和音乐知识传授的同时,兼顾价值导向引领,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搭建一架沟通的桥梁[2]。

2.2 全面培育思政意识

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德育的核心阵地,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知识授课泾渭分明,前者抓思想,后者抓学科知识。多年的育人工作显示,这种思想品德与专业知识割裂的教育方式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课程思政建设倡导挖掘各学科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专业课程和学科的育人功能。同时,将专业课教师纳入思政育人队伍,成为高等院校育人实践的新生力量,弥补了高校德育的短板和不足。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学科知识教育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在各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加快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实现协同育人。

2.3 着力升华思政元素

音乐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使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大力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得到助推。音乐作为一门具有审美艺术的学科,在人类的精神建设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升道德境界等功能。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教”的传统,西周时期形成的“礼乐”传统,虽然主要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制定的体现等级性的制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儒学先圣孔子将“仁”与“礼”作为教育的核心,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著名观点,建立中国千年的“诗教”传统,并亲自选编三百多首能够体现当时各诸侯国不同阶层人民思想的民歌,修订《诗经》,并将其作为向弟子授课的书本。自古以来,中国的诗歌都是可以跟着曲调吟唱出来的,这种把音乐和民众的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思想沿用至今。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同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一样,对于人的品德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3]。

3 高校课程思政与音乐教育的融合路径

3.1 慎选音乐课程教材,融合课程思政体系

3.1.1慎选音乐课程教材 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关系密切,优质教材能融合音乐知识与思政教育。高校必须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谨慎选择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兼具的音乐教材。目前,专业院校自编的声乐教材尊重“结构不变、内容增删、提供指南、启发思考”的原则,增选红色歌曲、民族歌剧和时代新曲,兼具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红色歌曲的交响乐和合唱声部划分,在音乐课程教材中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极强,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曲目背景知识,体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歌剧可作为欣赏课进行教学安排,学生观赏经典唱段,体悟作品深厚的感情基调,课程作业可要求学生自选片段,以小组表演的形式呈现,进一步加强思想修养。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充分体会其中的情绪感染力和正能量思想,积极推动思政教育[4]。

3.1.2融合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体系是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的必由之路。课程思政体系依托音乐课程这一载体,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高质量地引导课程思政教学,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融合课程思政体系需要教师提升统筹整合的能力,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用恰当的教育手段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充分了解两者优势,把握融合尺度,实现专业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统一,避免生硬植入和僵化融合。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晓学习流程,把综合能力与素质教育作为音乐学习的关键目标。其次,教师应深入挖掘音乐教材,合理挑选有针对性的素材开展授课,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结构紧密结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思政教育有深刻理解。最后,教师应不断优化与完善音乐鉴赏环节,把思政元素全面贯穿于音乐实践教育中,重视音乐思想精神,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有价值的音乐作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音乐实践的个性需求。

3.2 注重音乐情境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环境

3.2.1注重音乐情境教学 环境对学习质量有较大影响,良好的环境能较好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丰富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习投入度,提升学习效果。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较单一,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不够灵活,重技能而轻人文,因此课堂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总存在较大偏差。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价值导向等思政元素融入音乐知识,从营造音乐氛围入手,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获得思政教育[5]。当然,教师也要结合思政教育主题,选择合适的音乐风格,促进思政教育的开展,使音乐课堂有温度、有思想,实现成才与成人的统一。此外,音乐学院可在重大节日,如建党周年、国庆、八一建军、新中国成立周年、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组织红色主题音乐汇演、合唱比赛、音乐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甚至可以采用红色纪念周等大型活动联排的形式,充分营造良好的校园思政学习环境,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价值观念的渗透,为音乐思政课程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音乐课程思政建设与培育环境相融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高校为促进学生接触社会生活,每年寒暑假都会由学院教师带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地的选择可以适当偏向遵义、井冈山、延安、瑞金等红色革命城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如,每年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高校可组织全校进行悼念活动。通过这些方式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环境,加强校园文化熏陶,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思想道德理论课程与音乐课程相融合,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2融合课程思政环境 教师在进行实际音乐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巧的运用,也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是情感的创造、表达与传递。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教师示范、播放名家演奏的视频或音频资料等,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曲目背景,在课后进行小组内技巧练习。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进行眼神与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挖掘作品蕴含的思政元素[6]。

音乐教育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求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结合,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一致。音乐教师要摒弃重视乐理知识与表达技巧而轻视情感教育教学的陈旧观念;要改变因担心破坏课程艺术性和艺术价值而害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心态;要抛弃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与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艺术的重要途径,在欣赏旋律和曲调时,要品味其思想美、情感美,以此来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

3.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融合课程思政元素

3.3.1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既要包括学生学习成长评价,也要包括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不仅要有总结性评价,也要注重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教学重点由专业课知识与技巧的传授转移到学生学科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高其职业素养。构建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要进行全方面科学性的考虑,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奖项留存到档案中,以便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第二,教师不可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还应该关注和分析其长期发展,注重学生素质和知识的共同发展。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他们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教育方式因人而异,对内向腼腆的学生应多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在高校音乐评价机制中,教师需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知识的进步。

3.3.2融合课程思政元素 面对音乐教育中课程思政元素的不足,教师急需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质量的音乐教师队伍,使学生既习得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道德品质。音乐教师在提高自身授课技能的同时,要将思政教育渗透音乐鉴赏课程,双管齐下获得理想的教育成果。

其一,高校要建设“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音乐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音乐课程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换,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音乐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思政素养。在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知识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才能在知识融合中得心应手。音乐教师要注重跨学科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参加教育研讨会,分享教育经验内容及方法,不断总结与反思音乐教育模式,探寻音乐课程教育融合思政的有效途径,共同提升思政水平。

其二,教师要深化新时代教学改革,探索音乐课程与思政的融合路径。高校要对音乐教师开展思政教育,让其了解时事政治和关注最新政治事件,让教师走在思政教育的最前端,形成科学的系统化思政教育体系。高校应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为艺术类师生开设思政教育讲座,多渠道开展思政教育,实现多样化思政教育方式。同时,学校应定期对音乐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制订考核标准,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定期考核。学院可在每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师进行自身思政素养的提升,使高校教师成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带头人和拥护者。

4 结语

音乐教师秉承课程思政理念,可以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系统习得音乐知识、提升音乐演奏技艺、增强音乐审美情感的场所。融合课程思政的音乐教育必将在引领学生接触和习得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音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圣诞音乐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