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探析
2022-12-07武小燕
武小燕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性气候带,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自然条件优越;与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河南、江西六省接壤,是长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区位优势明显;周边省份人口稠密,占全国人口的30%,市场广阔,发展设施种植对周边省份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的供应有着重要的辐射作用,也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设施种植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安徽省多措并举,加大力度支持和引导设施种植业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一是设施种植棚室不断升级。温棚类型由过去单一的塑料大棚、小拱棚发展到现在的塑料大(中)棚、小拱棚、普通日光温室、节能日光温室、四位一体温室和智能连栋温室等多种类型设施;二是设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围绕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的种植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调整,初步形成蔬菜为主,水果、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等多种作物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设施种植效益不断提升,设施种植已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设施蔬菜亩收益达到5000~10000元左右,远高于大田粮食生产效益。设施水果、中药材等收益更加可观,成为当地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截至2020年底,全省设施种植总面积共5.99×104hm2,其中日光温室6.9×103hm2,连栋大棚1.8×103hm2,塑料大棚5.12×104hm2,主要用于种植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农作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设施种植总面积80%以上。
二、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
全省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还处于起步阶段,2020年底达到2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最高达到66.45%,耕整地主要是小型拖拉机、微耕机、开沟机、打草机、起垄机、覆膜机等机具,机具种类较多,基本能满足设施内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的耕整地作业需求;设施种植机械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蔬菜精量播种、蔬菜(中药材、水果)育苗移栽装备日趋增多,但多数机具稳定性适应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机械化水平达到13.03%;设施作物的机械化采收是薄弱环节,蔬菜收获机具主要在块茎类和叶菜类蔬菜的收获,机具品种少,适应性有待提高,茄果类、瓜类、水果类、中药材等因其收获目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市场上仍然是“无机可用”的状态。植保环节主要以传统小型背负式喷雾器为主,此类植保机具人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农药利用率低,迫切需要进行高效、智能、精准植保机具更新换代;喷灌、微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装备、环境控制技术发展相对成熟,设施环境调控机械化面积8.7×103hm2公顷,机械化水平达到14.53%。
三、存在问题
(一)设施棚室标准化建设不足
全省设施种植主要以简易中低水平的塑料大、中、小棚为主,高科技含量的连栋温室比重小(日光温室和连栋大棚的比例仅占14.5%,塑料大、中、小棚占比85%)。大部分塑料拱棚建造简易、结构简单,材质简陋,保温性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无法发挥设施棚室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部分棚室群建造缺乏科学规范和标准化指导,田间布局不合理,棚间距小,棚室走向不规范,棚室宽度、长度、高度不一,影响了棚室的日照和通风。
(二)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低
设施种植业需要在棚室内进行农作物的生产作业,限制了农机装备的应用空间,影响了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全省设施种植业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蔬菜、水果、花卉及食用菌只是在耕整地环节和灌溉施肥环节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66.45%和44.58%,栽植、收获、环境调控等其他环节机械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特色农作物的栽植、采摘、疏花、疏果等环节,市场上还没有开发出适宜的机具。
(三)设施生产管理技术不规范
设施生产管理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设施蔬菜、瓜果、食用菌及花卉等设施特色作物种植技术规范和标准,难以进行技术推广和规范化生产指导。大部分设施生产管理人员均是当地农民,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设施种植管理技术掌握不够,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概念和技术内容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且大部分设施经营管理者不重视设施装备的管理与维护,导致基础设施装备陈旧、损坏、磨损严重。
四、制约原因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设施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标准、高要求的农业产业,一次性投入大,特别是温室大棚前期建设不仅有建造成本,还有水、电、路及农业机具等配套设备的成本投入,启动资金大,后期维护成本高。同时由于政府的扶持力度小,缺乏财政扶持项目,一般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户无法承担如此大数额的资金投入,导致设施棚室规模小、设施装备简单、设施建造不规范及后期管理维护跟不上。
(二)设施经营分散、规模小
设施经营主体多以种植户为主,技术程度低,缺乏组织、生产、管理及销售经验,承受市场波动及自然灾害等风险能力弱;规模种植的连片基地少,配套的保鲜、冷链仓储和初深加工设备基础薄弱;经营主体独立性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带动,难以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效应。截至目前,设施农业规模效益整体尚不显著,群体示范效应辐射力度尚不够大,影响了农户对设施种植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适用机械少
适合设施棚室内作业的机具少、机型小、可靠性差,很多环节“无机可用”是导致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低的直接因素。现有应用在设施种植中的机具主要有耕整地机械、植保机械、灌溉及卷帘设备等,且耕整地和植保机具多数为小型机具设备,耕整地通常使用的是微耕机以及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植保机具多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作业效率低、作业质量差、劳动强度大。部分蔬菜播种、移栽、收获等设备,国内产品少,性能不稳定。国外机具较为成熟稳定,但价格高、使用维修成本也高。
(四)人才缺乏
设施种植是一项现代化农业种植模式,需要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现代农民。但现有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户,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生产技能不能满足现代化设施生产需求;同时由于政府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懂设施农业生产栽培技术和设施装备操作与维护的人员不多;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慢,对设施新技术及新装备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难以给设施种植户深入的技术指导和生产培训,影响了设施种植业新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应用,制约了设施农业发展。
五、建议
(一)优化设施种植业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抓好产业规划布局,根据各地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和特色农业产业,科学制定适宜当地的设施种植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统一规划,按照光照、水源、地形特点科学建造设施棚室,依托当地农业生产布局,针对特色优势农产品,建设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适度推进土地流转,规范设施用地的审批程序,推动设施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扶持打造设施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带头作用。
(二)加大设施种植业扶持力度
加大对设施种植业的扶持力度,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设施农业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规范使用设施农业建设用地,优化设施农业申办手续;二是完善金融扶持政策,通过项目整合、优化资源等方式对发展设施种植业给予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撬动力度,吸引更多资金和企业投向设施农业,以充分调动发展设施种植业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对设施种植业的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额度,积极探索成套设备补贴路径,将适宜当地的新型、先进、实用的设施装备及机具纳入补贴范围,提高设施生产管理人员购买和使用先进农机装备的积极性;四是加大设施种植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设施种植成套装备及生产机具的研发,支持设施种植业关键技术课题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设施种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三)加大设施种植业示范指导
一是发挥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给予合作社、大户及相关企业等技术支持与培训指导,提高他们从事设施种植的生产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带动设施种植产业的发展;二是做好设施种植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媒体宣传报道等方式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设施种植水平;三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能力,围绕设施种植开展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及推广,营造共同推动设施种植业发展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