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机培训 助力乡村振兴
2022-12-07张铁刚
张铁刚
农机技术主要指的是与农业机械设备相关的操作规程,包括农机驾驶技术、维修技术、养护保养技术、基本作业技术等。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大多作物种植均已经实现机械化操作,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改变了以往繁重劳作的模式。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同时,还应做好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引导农民正确驾驶农机,科学使用农业技术,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当前农机培训工作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技术宣传效果不佳、培训渠道较窄等。应制定解决方案,采取必要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一、农机技术培训的特点
首先是长期性。农机化事业将伴随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农机技术培训的任重道远。其次是专业性,农机设备具备多种类型,涉及较多专业,汇集了多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对此,在开设农机培训课程时,不但应注重理论教学,还应强调实践操作。比如大型联合收割机技术含量较高,应制定内容专业的培训方案,确保农民熟练操作。最后是综合性,农机技术培训并非简单的操作技术,还包括设备检修、维护等方面。农民通过农机培训课程,不但能熟练掌握农机设备的操作方法,还能做好维护工作,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尤其可以紧急维修设备故障,确保农机设备功能的正常发挥。培训机构应针对上述特点设置课程内容,结合当地农机的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农机设备操作、安全要点以及维修维护等知识,并在实践中连贯要点,促使农民有序掌握。
二、存在问题
(一)农机培训宣传力度较差。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机保有量显著增加,大多数农民都会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机设备,由于宣传不到位,一些农机使用人员认为自己驾驶了多年农机,熟悉设备操作方法,无需进行专业培训,且使用期间也没有严格根据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为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
(二)培训内容单一落后。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农机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但农机培训工作却没有跟上发展步伐,传统的农机操作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甚至与时代出现脱钩现象。同时,农机培训内容一般仅针对拖拉机驾驶员与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开展,而新型农机设备技术培训严重滞后。
(三)资金保障不足。财政扶持不力,农机推广机构难以引进先进电教设备与实物教具,甚至需要租借教室开展教学,影响了预期的培训效果。
(四)师资力量薄弱。农机技术培训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许多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到乡村工作,更不愿意从事技术培训工作,导致基层农机培训师资力量匮乏。同时,农机技术培训人员大多为兼职,只掌握了基本技术,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无法及时更新教授内容,培训效果欠佳。
三、建议与对策
(一)做好宣传带动工作。当前基层农机人员并未认识到农机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存在不理解、不支持的现象,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对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跟进做好农机培训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民了解农机培训益处,改变错误认知。为了保证宣传的针对性,应从不同渠道、不同方面开展农机培训的宣传工作。比如农民对电视广播的信任度较高,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强化农机技术的培训力度。或者在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指派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技术指导,真正解决农民使用农机设备存在的问题。宣传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始终秉持积极、耐心服务的态度,确保每位农民可以感受到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视与关怀,拉近两者距离,使农民更易接受农机培训。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了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财政部门应在农机技术培训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培训,掌握先进的操作技术,改变城乡农业发展不均衡问题。同时,政府还应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宏观调控促进农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扶助贫困农户,发放农机设备购置津贴,提高农民购买农机设备的积极性。必要时应引进农机网络设备,使更多农民接触网络,保证培训的精准度。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给予市场引导,支持土地流转、农业适度规模化的发展,优先给予农村贫困户土地经营权,使其拥有更多精力与财力参与培训工作,实现精准脱贫。
(三)创建专业的培训团队。在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培训效果。对此,相关部门应不断优化培训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保证培训教学质量。首先,应不断开拓培训地点,引入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引导农民在培训基地或田间地头进行劳务,有针对性提出农民存在的问题,提高培训效果。其次,应积极引进培养骨干教师,以老带新,以骨干带普通,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再次是争取国家编制,提高薪资待遇,引进更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培训工作。同时要联系相关生产厂家,邀请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获取最新的操作知识与技能。
(四)优化技术培训内容。为了激发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应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引入先进的培训理念,延伸拓展课程内容,确保农民可以学习更多专业的农机技术知识与方法。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比如针对新购拖拉机的农民设置驾驶内容;针对插秧机手设置插秧机使用内容;针对农机维修人员设置维修内容;针对联合收割机人员设置玉米与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内容等。培训期间应综合理论讲解、专题培训与讨论座谈等模式,真正使农民感受到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培训课程,获得预期的培训效果。除此之外,还应针对社会发展需求,在对拖拉机驾驶员开展驾驶内容培训工作的同时,增加电气焊、农机维修等实用性技能内容,使其获得专业的资格证书。
(五)创新培训方法。首先应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农民文化水平与知识各不相同,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通过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培训期间尽量注重农民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际动手环节,提高农民的动手能力。培训期间可以采用现场培训模式,将课堂搬到农机事故现场、维修现场以及作业现场,农机监理与教师共同设计农机事故问题,并带领农民进入事故现场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意见,在实践中掌握更多操作、维修技能。必要时还应开展公益性农机培训课程,专家学者深入农村讲解常见的设备操作要点,传达最新农机技术。其次,培训工作应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为了改变农民被动受训的现状,使其感受到培训的便利性,培训期间应纳入农时因素,多在春耕与秋收时期进行培训工作,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纠正错误的操作与保养行为。再次是科学设计培训方式。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设定培训时长与内容,引导农民选择性地参与培训过程。尤其应短时精炼讲解关键问题与专门领域知识,提高农机培训质量。
(六)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为了高效落实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还应强化监管力度,制定完善的农机培训监督管理流程,细化培训管理责任,制定符合实际农业情况的培训安全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及时检测农民对农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及时沟通培训期间遇到的问题,反馈至培训教师,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培训方案,提高教学水平。还可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农业与网络信息的全面融合,在计算机中录入农机监管记录,综合分析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过信息系统反馈至工作人员,真正实现农机技术培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