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视剧地域文化视觉形态研究
2022-12-07冯秀彬
冯秀彬
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山东电视剧的发展可谓是大放异彩,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经久不衰,打响精品“鲁剧”,对山东电视剧不能仅仅停留在“鲁剧”品牌层面,陷入“山影出品,必属精品”狭隘的孤芳自赏式的喃喃自语中,这样研究的结果就会过度向品牌营销上倾斜,而忽略了电视剧本身的地域文化形态探究,而这也正是山东电视剧的“精髓”所在。
一、山东电视剧的发展概况
1978年《人民的委托》拉开了“鲁剧”的序幕,其后山东电视剧进入高产阶段,达到年均上百集的规模,在保证数量的同时精品迭出,题材既有人物传记、农村现实,又有开创内地先河的武侠剧,大部分的电视剧来自于文学名著改编,带有比较浓厚的精英文化思想,比如《孔子》《李清照》《军嫂》《孔繁森》《白眉大侠》《甘十九妹》等,鲁剧形成了主题严肃的正剧类型,开始了市场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考量,在创作上以正剧为主,其他类型多样化发展;在制作上更加细致入微,叙事内容上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实际,人物创造不再是扁平化的刻画,而是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21世纪伊始,山东电视剧开启了主旋律的创作模式,出现了《大法官》《闯关东》《大染坊》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2012年,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成立,“山东影视剧开启了从‘制作’到‘出品’的嬗变,由单一的影视创作进行了影视产业化升级[1]。”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于2011年成立,依托于山影强大的资源,从制作团队开启了出品、制作、发行等工作,成为一家影视产业公司。其后,正午阳光渐渐脱离对山影的依赖,开始以开放的姿态拥抱资本市场,这一支以侯鸿亮、孔笙为首的山东创作团队依然带有浓厚的山东传统价值观,敏锐地捕捉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2019年的《都挺好》,就是一场传统价值观的和解与回归,在艺术表达上带有浓厚的鲁剧特色,以正剧为体,写实主义的表达方式,风格厚重大气。
二、山东电视剧地域文化的特色表现
地域文化是在具体的空间里,那些承载着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生产与实践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无论时间流逝还是群体更迭,只要地域空间还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就能唤起往昔的记忆,“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2],而地域流派电视剧不仅具有“景观”的独特性,还具有“人”和“历史”的独特性。高鑫认为,地域性是“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形态;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构成和行为风范”[3],对于山东电视剧来说,依托于齐鲁文化下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既有海纳百川的厚重大气,又有特征鲜明的文化类型集群,这些文化子集共同形成了山东电视剧地域文化视觉形态。
(一)土地
电视剧对于“土地”的描写最能够呈现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陕西的黄土高原,东北的黑土地,重庆的山城文化等。山东电视剧对于“土地”的描写集中在三个方面:地域风貌、农村改革和农民形象。
首先是地域风貌。《老农民》选取了朱家峪风景区的古村落,展现了黄河、麦子、房屋建筑以及北方平原的全景画面;《马向阳下乡记》则是呈现了巍峨壮观的齐长城以及农村蔬菜大棚;《石榴花开》《石榴红了》两部电视剧拍摄于山东济宁的微山湖;《绿水青山带笑颜》聚焦了山东淄博博山区上坊村;《遍地书香》讲述了山东临沂市蒙阴县椿树沟村的乡村建设。山东电视剧中,影像叙事空间几乎横亘了山东特色地域全貌。
其次是农村改革。土地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地方,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它是历史、经历、事件、语言、思维等框架性的综合体,山东电视剧所谱写的是这篇土地的变革史。代表作品有《老农民》《好爹好娘》《鲁氏兄弟》《喜耕田的故事》《乡里乡亲》等。主要描写山东农村的改革与变迁,展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两大主题。
最后是农民形象。《老农民》讲述了宏大历史背景下中国当代农民的命运走向,塑造了老一代农民牛占山、牛忠贵等人的乡土坚守,牛大胆和马仁礼等人的土地改革,新一代农民狗儿等人运用新的科学知识发展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马向阳下乡记》历时两年的前期调研,组织剧本。上映之后,这部剧真实地展示了农村形象,摆脱了人们对农村愚昧落后的刻板印象,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在现实变革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二)商人和移民
山东电视剧鲁商塑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仁义当先,还具有强烈的侠客风范和民族气节,齐鲁文化的浸染形成了特色的鲁商文化,最具典型的是《大染坊》,当小六子还为生存讨饭的时候,身上就凝聚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被周家老板收留后,开启了自我成长之路,在他的身上有着儒家的“孝悌”,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当抗战爆发后毅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合作,舍身取义,彰显民族气节。
《闯关东》则是以历史山东人的一次大规模迁徙为创作背景,呈现了山东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在人物塑造方面,朱开山带有典型山东人的性格,既有山东底层人民的“侠义”,又有儒家风采的做事风格,国难当头,心怀民族大义,这种移民文化被自觉无意识地带到了东北,内化在人身上的侠义气息并没有因为陌生的异地而消逝。相反,齐鲁文化的兼容并包与异域文化交融碰撞,从叙事的角度看,每一次事件后都是对人物塑造的升华,“淘金”显示了朱开山的“侠”,“务农”显示了山东人的厚重与朴实,“开饭馆”是鲁商的仁义与诚信,“开煤矿”则上升到了国家民族气节。
(三)志怪传说与侠义传奇
山东电视剧过于追求主旋律和现实主义创作,在这方面表现的很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比如《聊斋志异》就被改编过许多版本,较出名的有福建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聊斋》,徐克导演的电影《倩女幽魂》,各有侧重,有对封建科举的讽刺,有对鬼神的描写,有对爱情的张扬,有对惩恶扬善的诉说。《八仙过海》则是山东与香港地区的合拍剧,以神话故事为背景,里面充满了济世救民、惩恶扬善的救世精神,剧中的多处场景都能感受到山东的地域特色景观,比如蓬莱、泰山、趵突泉、大明湖等。
山东电视剧中的“侠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游侠”,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江湖道义;另一种是正统文化下“匡扶正义”“治国平天下”的忠君爱国。其中《水浒传》是山东电视剧里最大的IP,改编的电视剧有《武松》《鲁智深》《宋江》《晁盖》等水浒系列剧,《水浒传》故事不仅在山东,对全国观众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电视剧不仅歌颂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还呈现了男性阳刚气质的山东大汉形象,赋予了山东人民“豪爽”“义气”的精神内涵,《白眉大侠》改编自单田芳同名小说,武林的争斗与维护庙堂的安定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儒家文化对正统意识的维护。对于“游侠”来说,《甘十九妹》淡化了正统意识,以门派之争,为父报仇的“复仇型”来体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燕子李三》取材于李三的民间传说,李三有着复杂的个人性格,既伸张正义,又作奸犯科,电视剧也尊重了民间传说事实,并没有将“李三”生硬拔高,而是将门派的恩怨与抗战的背景相结合,最后“李三”从人人敬仰的大侠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四)历史正剧与红色经典
历史正剧最典型的是1990年播出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孔子》,这是目前对于孔子形像认可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电视剧,以最大化的历史事实呈现孔子人物形象,并未夹杂戏说的成分,是一部相当严格的正剧。《孔子》淡化了战争场面,甚至弱化了孔子在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更多地是生活化场景的呈现,以重“周礼”的孔子形象贯串整个故事。
山东电视剧的红色经典有《地道英雄》《铁道游击队》《小小飞虎队》以及《沂蒙》等,这些电视剧重新对抗战革命历史进行回顾,在表现手法上也脱离了僵化的人物性格,由个人英雄转换为群体的平民英雄。例如《铁道游击队》以鲁南地区的鲁南军区铁道大队为原型进行创作,在人物塑造中刘洪不再是电影中“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在不断的成长历练中去完成抗战的使命。同样,《沂蒙》也是以山东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去审视战争,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去捕捉沂蒙山区的真实环境,其时间跨度从抗战一直到新世纪,以平民视角全景观地呈现了在历史的变迁中沂蒙精神始终内化在普通人心中。
三、山东电视剧地域文化特色的成因
(一)地理文化
山东地貌多样,在文化的繁衍中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齐鲁文化作为主干,下有四大地域分支,分别是泰山、运河、沂蒙、胶济,虽然各地域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但都是齐鲁文化的子集。泰山文化无疑是古代文明的聚集地,这里不仅拥有庙堂文化、圣贤礼仪,更是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化身;运河文化,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运河区域的社会风俗是嗜酒和尚武,好汉辈出、民风彪悍,成为运河流域独特的民风文化,这里诞生了梁山好汉的传奇故事;沂蒙文化则是红色革命的代表,抗战时期这里是根据地,这片区域逐渐形成了沂蒙精神,在这里有“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英勇顽强、牺牲奉献。胶济文化既有济南、淄博的商业文化,还有沿海商业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是鲁商的气节。
(二)山东文学和山东制作团队的影响
很多山东电视剧源于改编的文学作品,同时山东电视剧的编剧和制作团队也以山东人居多,就文学来说,山东可谓历史源远流长,文学成果丰富厚重,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建安风骨到唐宋文明,从明清小说到现代文学,山东文学都占据重要位置,而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山东电视剧更是数不胜数,这也是“精品鲁剧”的重要原因。同时鲁剧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创作者,有滕敬德、王俊洲、张新建、赵冬苓、孔笙、侯鸿亮等,这些创作者将山东的地域文化也延伸到了鲁剧的创作中,这些创作者和创作团队大都生在山东,长在山东,“故土”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叙事空间,“叙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4]”一方面,山东的地域文化培养了受众市场;另一方面,可以把空间中的“记忆”保存下来,以抗拒遗忘并赋予存在意义。
(三)山东方言和民俗的影响
山东方言可分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方言是影视剧中最能直接体现地域特色的视听效果,很多地方的影视剧方言已经成为了特色,不得不说山东电视剧中对于方言的运用并不多,多是以普通话说出地方性的特色词汇,当然,纯方言也是一把双刃剑,生硬模仿,只会造成口音一片混乱的怪象。一些山东的民俗文化为山东电视剧增添了很多地域特色,如山东的吕剧、梆子、剪纸、秧歌等,这些民俗文化对于电视剧中的地域特色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改制之后的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创作速度开始加快,山东电视剧的传播方式也开始由传统媒介转向手机、视频网站等新媒体交互传播,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扩大山东电视剧的品牌影响,网络平台成为山东多元化影像书写新载体。自2014年,鲁剧开启了霸屏模式,以《父母爱情》《战长沙》《北平无战事》《马向阳下乡记》《老农民》五部精品大戏横扫荧屏,包揽了多个卫视收视率第一名。《父母爱情》在央视一套首播后,各大卫视纷纷重播该剧,五年的时间,豆瓣评分达到了9.3分,成为近十年评分最高的电视剧,该剧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喜欢,而且在国外也颇受欢迎。山东电视剧在挖掘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挣脱“地域性”的视野,以热点式的题材进行创作,尤其是正午阳光这一批鲁剧新锐力量开启了电视剧市场化创作,《琅琊榜》《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等一些网剧和热门网络小说的改编,越发脱离了山东电视剧的地域特色,变成了“精品制作,流量为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山东电视剧如何以政策为主体开启多元化的影视产业发展规划,能否找到本土与市场的平衡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