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迁中的海南女性形象
——以海南本土电影中的女性代表为例

2022-12-07

文化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黎族阿婆海南

周 燕 陈 英

一、研究背景

作为文学、社会学、妇女学、性别学等探讨和研究的主题,女性形象一直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某种程度上,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传统观念和社会心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使得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女性解放程度加深,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随处可见中国女性的身影。许多优秀的女性在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女士、“病毒克星”陈薇院士、舌战四方的外交部司长华春莹女士以及航天女神火箭总设计师容易女士。

在女性解放思潮的作用下,海南女性争取自我解放的觉醒意识逐渐由沉睡走向苏醒、由沉默走向斗争,她们为女性发声、为女性拥有话语权而奋斗。“男性群体在展开社会性生存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各种活动对‘弱势’的女性群体进行打压,造成影视文学中女性‘在场的缺席’现象”[1]。为了打破被主导和被打压的命运,海南女性开始以主人翁的身份生活和工作。海南自贸港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海南人民的努力和奉献,其中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海南女性更是建设的重要力量。海南女性积极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既能有效提高海南妇女地位,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的发展,也能极大提升海南自贸港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对此,本文将以海南本土电影中的海南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典型形象及其话语,以便梳理海南女性觉醒的历程,推动男女平等运动,解放女性生产力,促进海南自贸港建设。

二、样本和方法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女性的角色形象,不断赋予女性形象以新的内涵,同时,女性角色形象也在不断地体现和反映我国社会各个时期的风貌。”[2]不同时期电影宣传的海南女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中妇女的真实写照。电影中的海南女性形象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主流文化价值和女性审美,也映射出时代发展中海南妇女的变迁。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海南本土电影中的22位海南女性为研究对象,对海南女性进行详细地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探究海南本土电影中呈现的海南女性形象以及她们折射出的社会普遍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等。

三、影片中海南女性形象定量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革命者形象是海南女性形象的最佳代表,在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高达10人次,占比45.46%。这一结果与海南红色历史相吻合。多数电影以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比如家喻户晓的《红色娘子军》。之后人们一直把“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亲切地称为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精神是中国最著名的女性革命精神,为妇女解放运动之旗帜,海南人民之光荣。红色娘子军不仅是海南的著名名片,而且是全国闻名的女性文化品牌。说起海南女性就不得不提传统质朴和吃苦耐劳的黎族阿妹。影片《阿婆的槟榔》《侬婆》中的阿婆、麦婆和阿兰占比13.63%,她们是传统黎族女性的化身,在海南时代变迁的浪潮中坚守过去。运动员形象占比9.09%。海南另一张女性文化品牌就是琼中女足精神。“这群在大山中成长的黎族女孩儿,正在用足球改写着琼中、海南乃至中国的体育历程她们也用坚毅、执着和汗水,改变着自己的命运”[3]。由此可知,影片把她们当作宣传海南讲好海南故事的女性形象焦点。“到了新千年,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有着国外经验的跨国公司和大集团的总裁、董事、经理等职位的女性比较受到社会的关注”[4]。影片《圆梦》《渔家哩哩美》中女青年创业者、《幸福的滋味》中的扶贫干部以及《侬婆》中的商人小叶正是这类女性代表,她们是人们口中的女强人,是电影中海南女性的第二大群体,共同占比27.27%。女商人小叶的身份还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她的人生经历是海南人“下南洋”的历史延续。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经济是影片《圆梦》《渔家哩哩美》的主旋律,也是海南省引导扶持青年返乡创业,贡献青春力量建设自贸港的扶贫现实。村妇女主任张淑英和扶贫干部赵琳正是海南女性干部群体的代言人。海南本土电影中的22位海南女性代表亲历着新中国的发展史,也经历着海南的时代变迁。她们是海南女性的典型,串起了一部海南女性反抗压迫、摆脱束缚、成长成才的奋斗史。

四、影片中海南女性形象定性分析

(一)传统黎族女性形象及其缺席话语分析

传统黎族女性形象多出现在描述海南时代变迁的影片中,代表人物是《阿婆的槟榔》中的阿婆和阿兰。阿婆和阿兰都是传统的黎族女性,她们身上有着黎族女性的共性,吃苦耐劳、勤快能干、隐忍善良但不善言辞。由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她们的性格展现出时代的烙印。她们都坚守黎族传统,认为黎族女人的本分就是长大嫁人随阿婆到城里卖槟榔。但阿婆的坚守是谨守本分的墨守成规,她坚持儿子必须娶同是黎族的阿兰,认为“大陆姑娘是水上的萍叶,说跑就跑了”;阿婆的墨守成规还表现在当女儿发高烧时遵循习俗请道公道婆做法事,求神拜佛,结果耽误了女儿的病情,致使女儿烧坏大脑成为傻子,从此以后阿婆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阿兰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腾飞的时期,但她坚守父母口头约定的婚约,默认是阿婆的儿媳妇,无怨无悔地帮阿婆干活。阿兰受过教育,明事理懂变通,被阿福拒绝后她接受了阿智的求婚,获得了幸福。阿婆和阿兰分别代表传统愚昧的黎族旧女性和懂得变通的黎族新女性。她们对命运的纠结、无奈和抗争折射出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习俗和现代文明、岛内文化和岛外文化的碰撞及融合。

女性话语往往被男性话语所覆盖、抑制甚至摒弃,使得女性成为一种“在场的缺席”。影片中出现大量的女性沉默的缺席话语。阿婆建议丈夫找阿兰父亲喝酒多走动,丈夫却说男人的事女人少管,她只是笑笑,端起酒瓶给丈夫倒酒:“来来来,慢点”。她的隐忍讨好正是当时大多数黎族中年女性的生活写照。尽管女人赚钱养家,但没有家庭话事权,她们存在的价值就是传宗接代。因此可以说,她们这代的海南女性受到男性的压迫更重,她们不仅被要求在家带娃做家务做好女主内的身份,还被迫承担赚钱养家的重担,开始女主外的新身份。阿婆的第二次沉默的缺席,发生在她告诉女儿女人的本分就是生儿育女赚钱养家,说完却默默地流泪时。因为她清楚女儿的未来会像她一样,会是妻子、母亲但不会是自己。因为她反对儿子的婚事,丈夫和儿子趁她外出卖槟榔时与女方家长提亲领结婚证,完全不顾她的反对。于是在儿子的婚宴上她一口干完杯中酒躲到槟榔树下无声流泪。这是她的第三次缺席话语。

(二) 革命者形象及其抗争话语分析

作为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精神的重要组成,以及海南永不褪色的“红色名片”,女革命者成为海南电影中革命战争的主体。佩戴上“女子军”臂章的琼崖女战士,在军旗前庄严宣誓:“为人民,为革命,我坚决服从命令,并随时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幕既是真实的历史,也是电影中描绘的现实。电影《红色娘子军》开头吴琼花正在逃跑,不幸被恶霸南霸天的打手抓住后,琼花毫不屈服地叫到:“跑!看不住就跑!”可见她的性格刚烈,不惧危险。当问到为什么要参加娘子军时,琼花拉开衣扣,露出血迹斑斑的鞭痕,“造反!报仇!杀那些个当官的、吃人的大肚子!扒他们的狗皮!”当红莲问她“是不是男人都比女人强啊?”“那怎么能这么说呢”她答道。此时,琼花打破了女不如男的思维惯性,意味着女性意识的觉醒。琼花思想觉悟的提高体现在她逐渐强烈的入党意愿。当红莲说要为劳苦大众拼命,琼花表明自己一定改正错误,不单独行动,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由当兵为了报仇到参军为劳苦大众拼命,琼花的思想升华了,不再拘泥于私人恩怨,她已经成长为一名真正为人民、为革命的合格的红军战士。革命者形象同时“表征了女性对传统性别伦理超越的可能,这种超越使影片创作者不再拘泥于性别命题,而更注重在女性形象中注入的社会实感体验。”[5]

(三)运动员形象及其奋斗话语分析

琼中女足是海南另一张家喻户晓的女性文化名片。琼中女足的成功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电影《旋风女队》既是对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献礼,又是在重现琼中女足的真实故事中,歌颂每个平凡海南人为故乡发展做出的贡献。这部影片让全国人民知道,遥远的海南岛上偏远的琼中山区有一群黎族阿妹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心怀足球梦,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拼搏,最终把足球踢出大山,踢出国门,踢向世界。吴小丽和百竹是琼中女足在电影中的隐喻,更是建设海南经济特区的千万海南女性的象征。影片中的代表百竹放学后既要喂猪关鸡、还要给阿婆做饭,只能夜深人静时偷偷训练。当裁判员问有没有事的时候,百竹看着受伤流血的右小腿,坚定地说道:“没事!”一瘸一拐继续比赛。之后更是头顶足球撞向球门,在头破血流中虚弱地说道:“老师,我进球了。”最终靠着这球赢得比赛。实际的琼中女足也是凭着这股“不怕苦、不惜力、善拼抢、打胜仗”的拼搏精神,逐渐成为中国足坛乃至世界女足赛场的一支劲旅!琼中女足通过拼搏进取的精神改变了生于山,长于山,嫁于山而成为家庭主妇的命运。她们紧跟海南改革发展的步伐,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承担社会职责,实现从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多元发展。

(四)女强人形象及其才能话语分析

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没有事业,如果说有,家庭就是女性的事业 ,而妻子、女儿、 母亲就是女性角色的全部内涵。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她们把极大的劳动热情投入生产建设中,谱写了许许多多女强人的事迹赞歌,女性的事业被她们不断实践着、创造着、发展着。受西方女性思潮的影响,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先进的女性抓住时代变革带来的机遇,在商界和政界深耕细作,成绩斐然。《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职场女性更高知,领导力更强,中层女领导占比提升。“我国女性的角色形象也逐渐从生产劳动型向个人成就型、全面发展型转化”[6]。《圆梦》聚焦当下年轻人的创业热点,表现90后大学生的集体性就业焦虑和压力。片中的鹃子和符燕是新时代海南女性的代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她们,毕业后用热血青春报答乡恩,用奋斗人生回馈社会,带领家乡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美好新农村。《渔家哩哩美》述说着一个平凡渔家妇女方萍传承当地特色渔家文化“哩哩美”的追梦故事。期间,她遭受了很多困难,“最关键的困难是群众不理解”。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对不了解“哩哩美”的村民一家一户地进行沟通。“我们用哩哩美的歌声祝福他们出海平安,抓鱼满仓而回。”朴实的愿望却表达了方萍将渔家哩哩美文化发扬光大的决心和用心。她的故事展现现代海南农村女性追求艺术、追逐梦想的先进性和开放性。《幸福的滋味》的赵琳充分利用同学资源,在短短的时间内促成扶贫项目“幸福咖啡农庄”。她在农庄挂牌仪式上的讲话:“各位乡亲们……幸福咖啡农庄挂牌成立。”《幸福的滋味》充分展现了一个经验丰富、雷厉风行的实干扶贫干部形象。《侬婆》中的小叶一身社会精英的打扮,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她循着父辈的足迹下南洋,凭借着拼劲、韧劲和狠劲使得她的咖啡生意遍布整个东南亚。女强人最常说的话是“妈,侬可能今年不回去了”。

五、结语

研究表明,影片中的海南女性形象充分展现了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女性生活。时势造英雄,时代的变迁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在变革中一部分女性觉醒过来,抓住机会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命运、社会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广大的后继者披荆斩棘,留下可学习、模仿、复制的成功范本。她们是讲好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故事的实践者;还有一小部分女性坚守过去,保持传统,保护历史。研究结果还表明,时代造就了女性角色形象,她们是漫长历史过程的一种客观反映,是海南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到自贸港建设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与传统观念、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虽然,影视作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这结果仍然可以刻画出海南女性角色形象及其变化的基本轮廓。同时,本文对于分析和认识海南社会的巨大变迁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黎族阿婆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给阿婆一个暖冬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小镇阿婆茶
阿婆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