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疫环境下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自信

2022-12-07

文化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西医中医药肺炎

马 敏

从公元200年开始,就有文献记载中医用于预防、治疗疾病,促进健康。《黄帝内经》和《农本草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早的两部中医书籍,这两部书籍描述了中药配方的药理功效,记载了365种药物。在19世纪西药传入中国之前,中医药一直是中国社会各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中医药历史悠久,药性一般比较温和,被认为是预防或治疗慢性疾病的安全疗法。

2020年1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首次推荐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并在《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纳入了4种综合征和相应的配方。随后在试行第四、五版中,逐步研制出化湿败毒方,并在试行第六、七版中成熟。基于大量临床治疗证据,国家卫健委在试行第七版中发表了清肺排毒汤的成分,用于治疗从轻度到危重期的新冠肺炎患者[1]。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表示,新冠病毒或许永远不会消失,全世界要做好与之共存的思想准备。使用中医药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引用的中国古代实践记录了预防效果[2]。因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要做好抗疫持久战的准备,保持中医药本色,提升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让其在救治病患、促进身体康复等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医药文化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策略方针

由于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因此在中医药理论中,该疾病可以被称为“瘟疫”。1月份是武汉一年中最冷的月份,2020年1月,武汉同期降水量明显偏多。低热、干咳、乏力、全身酸痛、恶心、腹泻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见症状,与中医药理论中的“寒湿”症状相似。因此,在中医药理论中,新冠属于“湿冷”瘟疫。历史上,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人民一直在用中医药抗击疫情。现存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著是吴友兴于1642年所著的《瘟疫论》。古人利用中医药诊疗理论,治愈并防止了天花、疟疾、麻风病等多种致命传染病的传播。早在宋代我国就通过天花结痂的方式发明了天花疫苗。中医药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不同于以微生物学为导向的疾病病因学或新药物作用机制的认识,强调缓解症状,以治疗感染患者和控制流行病的传播。新冠病毒属于中医“瘟疫”类别,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且病灶位于肺部,与脾脏、胃、心脏有关。中医根据疾病传播规律将疾病分为四个阶段:早期、晚期、危重期和恢复期。新冠肺炎早期常见证候为湿气抑肺证或风热攻肺证,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外透邪,通肺降逆,治太阳经寒气。中晚期多见证候为湿阻肺胃证或邪热积肺证,主要治疗方法为益清气、降逆气。危重期常见证候为流行病毒闭肺证,或内阻外脱。治疗应该让阳气恢复,并打开孔口以诱导复苏。恢复期常见证候为肺脾气虚证候,后期要注意气阴。与非典时期一样,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一)中成药治疗

中医药的药物因其方便和口感好而被广泛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各个阶段。目前,新冠肺炎诊断和治疗计划(试验第七版)包括中医药疗法。在医学观察期间,如遇胃肠道不适,临床表现为疲劳,建议将藿香正气(胶囊、丸剂、水或口服液)作为最有效的中成药。在疲劳伴发热的情况下,推荐金花清安粒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剂)和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剂)的组合作为最有效的中成药。在临床治疗期间,清风排毒汤剂用于治疗轻度、常规、重度患者。此外,对于轻度、常规、重度和危重症患者的不同综合征,建议使用相应的处方:对于重症和危重患者,推荐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针剂和醒脑静注射液[3]。中医注射广泛用于治疗新冠肺炎,但使用中医注射剂仍应注意其安全性,特别是标准化、组合、不良反应和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个概念于四百年前中医接触西医后产生,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宗派”。历史经验表明,中医药和西医的合作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比单独使用更有效。在新中国成立后开设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班,并利用大众媒体在全国传播。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医院开始陆续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部门。此外,宪法中也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西医的平等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合法确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西医平等”成为卫生政策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通过教育、培训、研究、学术活动和出版教科书而成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

与以证据为基础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药是一种经验性医学,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临床观察结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处理致病因素,根除致病微生物,而且支持身体的免疫功能,以帮助对抗疾病和改善其后果。在古代面临传染病时,无法确定特定的病原体,医生可以观察病人的体征和症状,评估病情,为不同阶段的疾病制定策略和配方。

目前,抗病毒药物、人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是我国治疗新冠肺炎的主要西医药物[4]。中医相对于西医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病原学方面,疫情初期现代医学还不能确定是哪种病毒引起的,从中医角度看,病因明确,但致病程度不同。因此,可以采用原有的辨证论治系统进行治疗,不需要新的理论。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主要是寻找直接的抗病毒药物来杀死和抑制病毒。这个想法要求我们找到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特定药物,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中医将患者和病毒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根据病情的发展和症状来区分早期、中期、重症和恢复期。在药物治疗方面,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寻找特异性抗病毒药物需要很长时间,需要体外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确认。没有临床试验证实,仅靠体外实验结果无法证明其最终疗效。因此,在国家版诊断和治疗方案中关于抗病毒药物的部分,明确规定了“试验”一词,相比之下,在中医发展史上,中医曾多次与流行病作斗争和竞争。例如,在非典期间,西医并没有针对非典病毒的特种药,而中医在预防、治疗、预后方面都有相应的有效方剂。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产生了许多书籍和处方,且所有的中药都是有效的,并不是试验药物。

从方法论上讲,中医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系统理论,这也是中医药和西医的区别。自中医药诞生以来,它从“气、血、阴阳、内脏(脏腑)、经络和通道”的关键概念中获取了整个人体,而不是单个细胞或特定器官的系统理论,中医药的核心包括整体观和辩证观。西医是从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演变而来的,只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西医的发展是基于人体结构或解剖学,因此,西医的研究也是基于将整个人体分解成几个独立部分的思维方式之上,这是推动西医发展的动力。新冠肺炎疫情的整个过程中,由于没有特效药,推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案[5]。近期有研究报道首例新冠肺炎家庭病例使用西药结合双黄连口服液后快速康复,无明显不良反应。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

根据武汉市中医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在于缩短康复周期,降低轻、重症转移率。临床试验(第一批涉及中药治疗的临床资料)52例确诊病例,其中34例采用中药结合化学疗法治疗。有报道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时间为5.15天,比化学药物治疗短2天,中医综合疗法也可提高30%左右的临床治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轻症患者转诊重症患者的比例比单纯化学药物治疗组低29%。有报告显示,1261例新冠肺炎患者中,清肺排毒方总有效率达97.78%,且无转诊重症、危重症病例。对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医综合治疗可缩短病毒核酸检测由阳性到阴性的时间,可提前2天出院。从技术上讲,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患者的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淋巴细胞百分率、乳酸脱氢酶等临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此外,复方还可缓解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和肝脏相关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中医治疗的早期、全方位干预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医药文化在预防新冠肺炎中的有效应用

(一)使用“五运六气”预测法预防

五行六气学说属于中国古代的术数体系,用天干地支来推测气候、物候和它们对生命活动的一系列影响。它预测疾病和灾难,并提供预防措施。这一学说的知识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天文历法、医学以及术数。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胚胎期、确立期、民间期、正式期等多个阶段。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6]。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根据“3年流行形成”理论,提出如果气候迁移和运行异常,大约3年就会发生一次流行。2020年的春节是受到过度金运,少阴的司天在泉的君火,以及主气和客气的影响,肺部(五个元素是金)和肝脏(五个元素是木)很容易失去平衡。换句话说,中医可以在疾病爆发前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让医院制订应急计划。

(二)使用中药汤剂预防

对于在社区居家隔离的人,可以使用中药汤剂进行预防。该配方的组成主要是芳香的,用于避免污浊和提高自身免疫力。以“自然因子”理论为基础的新冠肺炎预防方剂用于正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祛表湿、抑制病毒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就开展了中医药抗流感病毒的研究。中药有两种抗病毒作用:第一种是直接抑制病毒,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忍冬、大青叶和黄芩均有抑制作用;第二种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或抑制病毒介导的炎症反应,黄芪、鼠尾草、刺五加和龙胆均可作为抗病毒药物,并可诱导干扰素和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中医注重身体的整体调节,因此,中医可以在调节人体系统中发挥多靶点的作用。

三、保持中医药本色,提升文化自信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一门传承了数千年的医学科学。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医药。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医的治疗结合了和谐、个性、简单、防病的整体观点,这是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国务院近日发布了一份新的指导意见,实施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重点的“健康中国2030”计划。中医药作为提高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传承和创新中医药的法律和政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也凸显了中医药对其研究的贡献,并将青蒿素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给世界的礼物”提升到一个新的地位。“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医药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中医药领域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3项;4种中药已获准在美国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多项中成药已被录入欧美药典。毫无疑问,中央政府和监管部门正在努力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以现代化、规范化、信息化为目标,提供更广范围的精准治疗。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也受到了全球关注。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全球范围内没有特定的药物来治疗新冠病毒,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开发针对该病毒的疫苗。中国控制此次疫情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医药的临床反应和优越性。从古代中医药中得出的大量处方和特色疗法为我们提供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宝贵参考意见。其中,中医药的潜在机制主要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抗非典、抗炎、免疫调节和器官保护作用,这已被临床实践、基础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所证实。我们希望通过中医药的贡献,有效控制和治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

猜你喜欢

西医中医药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两手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