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诗词大众化”现象的探析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2022-12-07田云刚

文化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会古诗词

李 聪 田云刚

以央视为主流媒体精心打造的《中国诗词大会》紧跟政策指引,以中国经典的古诗词为基本内容,成为文化类节目的典范之一。六季以来持续引发观众们的热捧,掀起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浪,更是将“诗词大众化”现象一度推向高潮。每次开播都会在各大报刊及网络媒体上引发文化界、教育界以及普遍大众们的热烈讨论;不仅如此,各大学校在落地活动中也使得古诗词诵读成为常态。但是这种简单探讨、模仿和追捧是否真的意味着当下社会开始关注“古诗词”了?这种表象是否真的意味着我国国民开始逐步学习并领悟中国诗词文化的深刻含义与意蕴呢[1]?“诗词大众化”现象真的表征着人民大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被唤醒了吗?恐怕这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一、“诗词大众化”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积淀

1.忠实观众的不懈坚守

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老牌综艺6年来“青山不改,诗心依旧”,吸引了无数热爱诗词的“铁粉”。尽管这些铁粉们年龄跨度大、职业多样化,但都因为有一颗热爱诗词之心体现着“人生自有诗意”的意境。一档好节目的高收视率和高话题度都紧紧依靠着人民大众。因此,这足以证明这个节目引起万众瞩目并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原因在于忠实观众以及吸引观众的关注。正是他们的不懈坚守,才能赢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收视率和话题度的双丰收。

2.主持人的专业操守

纵观六季,著名主持人董卿连续主持四季,赢得了无数口碑。第五季和第六季由央视年轻主持人龙洋接替董卿担任主持人,让人耳目一新。在节目中,她们用温婉的气质、敏锐的触角、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较好的亲和力与评委、与选手、与观众的交流都收放自如。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栏目的招牌和品牌,有专业操守的主持人才能更好地以节目为载体,构建主持人的文化形象,承担起文化传播和传承文化的责任。《中国诗词大会》正是抓住这个要点打造了节目的名人效应和品牌效应。

3.节目内容的稳中求变

有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六季以来,节目一直在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从第六季节目赛制来说,节目中的百人团成员在继续沿用上一季的“五团”方式(分别是少年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与预备团)的基础上对预备团进行了删减,并通过运用“5G”的创新技术增强了视觉的冲击,首次组建了来自五湖四海、从事各行各业、堪称本次最大亮点之一的“云中”千人团,既作为节目的特别邀请观众也作为大众评委,以遍布穹顶的形式和集体朗诵的开场方式与观众们见面。开场的集体朗诵犹如“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场面震撼人心[2]。在题目设计上,首次引入了开放式命题,如首期节目中的“煎堆”与“年味美食”相结合给予了诗词更多彩的展现形式。最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舞台设计,融合了数十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以中国人都喜爱的数字“6”为基础,运用百合六瓣元素呈现出“六合六顺”的美好寓意和“天地六合”的文化主题。这样新颖的形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在迎合了观众们的喜好的同时传递了清新隽永的审美视觉。

二、“诗词大众化”产生的积极效能与发展困境

(一)“诗词大众化”的积极效能

1.满足受众精神需求,激发参与互动热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作为一档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灵魂毫无疑问是文化[3]。节目给予自身定位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赏”通过诗词的诵读实现,“寻”通过重温诗词本身意境实现,“品”则通过现场评委老师将诗词原本意境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从参与情况来看,从少年团、青年团到百行团、家庭团再到“云中”千人团,从演播现场到荧屏前再到微博、微信,从稚龄的中学生到大学生再到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即使不能亲临现场,也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参与答题[3]。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参与的全民性”,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无愧“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称号。

2.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唤醒传统文化记忆

现阶段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于形成民族身份,连接民族成员、民族经历以及共同记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和载体,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中国诗词大会》以电视传播的传统媒介为主与新型网络新媒体和现代科学技术充分融合,彰显国家的科技创新,展现了中国力量,使得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时俱进且更易于让观众们所接受。节目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中华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用不同的比赛形式将其展现在观众眼前,观众们跟随节目的比赛节奏进行诵读和思考,营造了学习诗词文化的氛围。以这种简单、直接的传播信息方式实现教育大众的功能,通过一起回顾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逐步唤醒大众心底的传统文化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情感共鸣,进一步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5]。

3.塑造文化品牌效应,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节目的高收视率、高参与率和高反映率充分表明《中国诗词大会》已成为人民大众认可的文化品牌。这样一个优秀文化品牌的建构离不开中华民族本身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底蕴,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我们有充分的自信将中国古诗词打造成中国文化的品牌,使得诗词品牌效应惠及全国各地,有助于将优秀的诗词蕴含的巨大精神激励与社会价值在当今社会中激发出来,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不竭精神源流[6],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诗词大众化”的发展困境

1.获取经济效益巨大与社会效益甚微产生冲突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7]。”由资本控制的市场化产生了“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使得媒介属性携带了商业化的基因,进而带来了“消费性文化”,为资本家的运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同时削弱了电视媒体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中国诗词大会》由于其本质还是以电视节目为主,看似近距离地跨越了传统的面对面的场型文化交流形式,将常人束之高阁的古典诗词通过比赛的方式释放其内在价值与精神倡导,让更多观众了解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但毕竟作为“消费性文化”,其性质决定了它难以真正承担起传承文化的使命[8]。观众们对于大众传媒的认知程度和认知速度都要高于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知速度,所以他们更多的关注点就容易偏向于此节目形式是不是让人感觉新颖,参赛的选手有多强的记忆力,亦或是自己喜欢的选手能不能答出题目。虽然尽可能围绕着节目的播出宗旨生产节目内容,但还是避免不了与观众们的关注点产生差异,而关注点产生偏移则会忽视节目本身所承载的沉甸甸的优秀文化。在换汤不换药的前提下是无法耳濡目染观众的。这就导致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极度不平衡。

2.传播途径单一与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产生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多样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冲击着人们的文化心理。目前,跨国际的文化传播在中国虏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流行着一些“哈韩一族”,他们热衷于日韩文化或者欧美文化。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电视节目都是模仿国外的,认为中国制作不出来好的节目,甚至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嗤之以鼻,表现出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甚至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蓄意抹黑中国的悠久文化和历史史实。在文化需求多样性和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仅仅通过以电视节目为主力的单一的传播途径就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的需要,就想提升观众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不仅不能满足,而且会越来越拉大途径单一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差距。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微博、抖音、微信以及哔哩哔哩等平台活跃度低下,并且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播方式。零散的片段导致无法吸引更多的需要塑造文化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的关注,也就无法把节目宗旨和节目文化内涵传递开来,更不可能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3.推广模式短期有限与持续长久的影响力产生冲突

众所周知,《中国诗词大会》一季十期,前五季都是日播形式,十几天就可以播完一期。第六期改变以往策略,变成基本上周播的节奏,但通过收视率可以看出从播出以来基本呈现的还是下降的趋势。不管是日播还是周播的形式都是有限的节目期数。这意味着有限期数和有限时间的限制让诗歌文化很难在群众中形成长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受到节目影响而自发形成的一些群众活动热潮由于受到节目播出时间的局限,普遍缺乏长久有效的推广机制,从而也会削弱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一旦节目播出结束,“诗词大众化”的现象也会随之远去。

三、“诗词大众化”的有效应对策略

(一)回归本土、注重核心内容品质

文化类节目的核心必然是内容。好的节目一定附带着最核心、最本质、最典型的内容。《中国诗词大会》以比赛的形式宣传中国诗词文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传播了一定的诗词文化,但是这远远不够。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背诵诗句,也不能肤浅地认为对于诗词我们只限于一种背诵的程度。诗词大会的现场装饰越来越华丽,但其中的文化意蕴却愈来愈淡漠。节目不能无底线地消费国人心底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将中国诗词文化安置在媚俗的角落,而应该抓住中国诗词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主旨为主线,着重将节目内容与观众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时俱进地表现出来,只有尽力表现出来,才能让更多的国人知道我们的古诗词文化,进而逐渐达到熟知、感悟的程度,最后落到实处。

(二)坚持多措并举,健全机制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内容上要立足根基,在传播形式上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如今,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与其突出的个性化、多样的表达方式、及时的信息发布、强互动等特点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文化节目的宣传推广中不仅要利用主流媒体,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传播。当然,行政推动也不可或缺。在诗词文化建设中,要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形式化、功利化、政绩化和忽冷忽热化。对待“诗词大众化”的现象,我们应该更加理性,不能一股热地盲目追求,不能简单地认为将诗词写满墙、贴满墙、画满墙就认为迎合了“诗词热”,成功打造了“诗词之乡”,人们对于诗词的认可度和熟知度就提升了。这样“拍脑门”的热潮一旦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检验便会迅速被推到“冷”的境地,甚至到最后无人问津。只有经过“常温培育”的诗词文化才能获得持续性发展。所以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应该联合各方,形成系统机制,重视以各地区文化发展实际为基点,迎合大众的文化诉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文化实施政策,逐步健全制度化、体系化的宣传和培养体系。

(三)情绪调动、增强国人文化自觉

《中国诗词大会》应抓住古诗词背后的心绪和情感。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书写与传承。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也是一种交流、抒发情感的方式,在如今看来更是增强国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养料”。诗词是千百年前诗人将自己的思绪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埋藏在了方块字下,如今读起来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共鸣之感。因为思绪是人人都有的,是可以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中国诗词大会”的核心材料——诗词,恰好是能够被剖析出人性的文本[9]。节目应独辟蹊径、立足中国文化特色,无论从内容选择还是现场设计都要做到以诗词为核心和灵魂,将诗词的解读与音乐、旋律、情景、现实结合起来,让观众能够在诗词解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让观众在身临其境和耳濡目染之下不由地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会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WAIC与WIC大会简介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图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