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医学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与实践
2022-12-07苏清芳
苏清芳 武 闯
厦门医学院教务处,福建厦门 361023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高校提出了三大任务:一是学校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三是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三大任务的落脚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高校切实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在课堂教学[2],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生命线”。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并修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与“学”的对接,推动“教学相长”尤为重要,且不可或缺,课堂教学评价应运而生,以育人目标为导向的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评价[3],是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4]。为提升课堂教学评价效果,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国内外各高校做了大量有效尝试,但课堂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反哺率仍亟待提升[5]。为此,厦门医学院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要求,立足存在的问题,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改革、探索并实践了“三联动”精准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1 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一般都建有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运行时间有长有短,运行效果褒贬不一,暴露出的缺点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指标模糊,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反应问题;评价办法简单、针对性不足;评价主体单一、结果趋于片面;评价数据处理草率,只是简单计算,未进行验证;评价结果未充分利用,反馈不及时,教学反哺不足等[6-7]。这些都使评价结果不够客观、中肯,背离了评价初衷,引起了各利益方的不满,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2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要求
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是根本前提,学生全面发展是本质诉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必然路径,这些都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1 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要求:全人参与与全面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标准道出了教书育人4 个导向[8]:思想育人——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补足学生灵魂之钙、思想之钙;道德育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有高尚道德情操引领;知识育人——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要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谐育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有爱人之心,心怀理想,和谐共进。为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知识传授情况,又要评价课堂教学生态,更要评价师德师风情况。首先,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因为这可以启发教师职业自觉,推动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其次,还应将“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作为以学生为对象评价教师的标准,这既是课堂育人的根本诉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之意[3]。此外,横看成岭侧成峰,领导、督导、同行、教师、学生等不同评价主体因出发点、关注点不同,对课堂这一客体的意见建议都不尽相同,全面收集各类群体的评价就必不可少。全人评价方能从不同角度描绘出教学全貌,全面评价才可既重视师生素养又兼顾知识授受,促进全人参与与全面评价的联动,解决了存在事实和发现问题之间的矛盾。
2.2 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要求
关注学习体验与开展过程性考评,破除“五唯”,旨在破除“唯”的绝对性和极端性,体现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就是要破除唯分数的评价痼疾。唯分数把学业成绩等同于教学质量,把学生发展简化成一个个数字,把学生素养培养束之高阁,背离了课堂教学的育人本质,遮蔽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为此,课堂要回归其“不仅是知识习得场所,更是素养养成重要阵地”的本质属性,一要舍弃分数的“唯一”性,融入以素养为核心的全面评价指标,同时丰富评价形式,开展全过程评价,摒弃“一评定终身”。二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分数又恰能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继承分数评价合理成分,避免陷入反智主义泥潭[3]。三要弱化分数评价的使用范围,凸显教学的育人本质,从教学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结果等各方面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关注学习体验与过程性考评的联动,塑造了学生知识获得与素养养成结合的有机评价。
2.3 提升教学质量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要求:过程反馈与结果充分有效利用
学生、教师、管理者是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三大利益主体。学生主要是反馈听课情况,提升学习效果,参考评价选择后续课程;教师主要是要获取各方对课程及自己教学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教学;管理者主要是综合各方评价,了解教学基本情况,推动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并调整完善课程设置[5]。因此,及时、持续反馈的教学评价就尤为重要。阶段性收集督导、领导、同行、学生对于课堂的评价,深入挖掘并科学分析评价数据,反馈到教师后续的教学和评价考核中,即“过程反馈与结果利用”的联动,是提升课程教学评价有效性、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评价三大利益主体积极性、改进完善评价体系的重要手段。
3 “三联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精准构建
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解决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痛点、堵点,我们着力推进“全”评价主体与“优”评价标准,“智”评价平台与“遍”评价过程,“复”评价结果和“溯”评价运用,探索并实践了“三联动”式的精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9-10]。
3.1 评价主体与评价指标:“联动”全人参与与全面评价
健全评价主体,实现全人参与。除了面向学生开展全过程课堂教学评价,同时引入督导、同行、领导评价,并根据重要性和贡献率赋予不同权重[11]。督导和同行的评价,拓展课堂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是学生评教的检验和补充,并在评价结果有争议时,参与第三方评议,保证评价权威性[12]。领导评价则从教学管理角度对课堂教学提出针对性建议,同时下沉一线发现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设置一定比例的教师自评,有利于教师自我认识和反思提高;将适时引入毕业生评价,进一步了解实际效用。
优化评价指标,实现全面评价。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课堂教学评价涉及的教师、学生、课程三维向度展开设计,从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行为(仪容教态、教学准备、教学组织、课堂纪律、教学方法、课件板书、多媒体应用、语音语调、节奏把握等)、教学理念(前沿性、高阶性、创新性),学生的学习体验(启发互动、课堂氛围、挑战度)、目标达成(全面发展、学习反馈、帮扶困难学生学习),课程的内容、目标、设计、活动、材料、测试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并设置主观评价[13-17]。在指标内容上,不同评价主体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以评价主体的口吻来表述评价指标,如学生评价指标中,从学生视角出发,就重视度、明晰度、互动度、帮助度、满意度展开评价;表述清晰明确,简洁明了,量化指标权重,提高评价可操作性。同时,不同课程类型设置不同评价指标,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分别设置指标,提高评价的针对性。此外,在共同的评价指标基础上,各院系、各课程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根据自己的要求设置个性化指标[18-20]。
3.2 评价平台与评价过程:“联动”学习体验与过程性考评
完善评价平台,实现针对性评价。开发智慧评价系统,确保“评得易”:根据学校实际,开发适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的评价系统,同时,针对学生操作习惯设置手机端,操作方便快捷。开展针对性评价,确保“评得对”:针对专业课程,尤其是医学专业课程模块化强的特点,将评教关联教学进度表,以针对分阶段授课的教师进行评价;对于同一节课的主讲教师和带教教师,分别评教。利用大数据手段,确保“评得全”: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规模化、高效能和准确性的特点,全方位收集反映课堂教学的数据,实时跟进课堂教学、各类评价的实施情况,为其他课堂评价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操作平台。
优化评价办法,关注学习体验。课堂是一个过程性存在,相应地,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在过程中进行[21-22]。不少学校只设置了期末评价,并以这次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因评价次数和时间限制,学生不能及时、充分反应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加之不少学校设置只有参与期末评教才能查看成绩,导致不少学生为评价而评价,这不仅造成了评价结果不客观,也无法及时了解并改进教学实际。为避免以上问题,我们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在保留期末评教基础上,平均每个月增加一次学生课堂教学评价;领导、督导、同行评价贯穿整个学期,以“自主选择+统筹安排”的形式扩大评价覆盖面;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实时开放给教师,并按既定权重计入总评,在学期末以教学质量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每位教师和教学单位。而学习体验是指学生经过课堂这一教育情境留下的体验[21],是课堂最为重要的结果,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聚焦这一根本属性。除了在指标中充分融入学习体验多元评价指标,我们还通过过程性评价结果的运用推动教师及时响应学生关切,推动整个课堂学习体验螺旋式上升。
3.3 评价结果与评价运用:“联动”过程反馈与结果利用
马尔凯塞一再强调:评价不只是收集数据,教育者必须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研究并使用它们,从而改善教育活动。只有将课堂教学评价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推动教学和评价体系改进,真正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评价闭环,才能使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发挥效能,促进教学质量提升[5]。
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于不认真评教的学生,比如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由于其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评教结果作无效数据,不计入。同时,根据数据分析原理,“掐头去尾”前后5%的数据,保证数据有效性。
其次对数据深入挖掘。从评价结果中厘出与教学效果相关的内容。比如,通过对学生出勤、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采集,追踪学生学习情况,从而为学生明确问题所在;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数据,为学生提供相应学习指导;通过分析教师教学材料、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评价反馈等相关数据,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方案,从而实现数据驱动教学实践[12,23-25]。
再次推进数据结果应用。针对不同个体,及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反馈意见,以便师生具体落实。再回溯到教学过程中,确保反馈意见真正得以落实,并根据师生意见不断健全评价体系[5]。同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考核评优等相挂钩,形成齐抓共管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将课堂教学评价与师资培养培训相结合,评价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在培养培训中得以提高,及时发现总结的优良做法加以推广利用,助力全体教师成长。
4 “三联动”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自精准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以来,师生反响强烈,每次参评率都达到90%以上,因为意见及时被反馈,师生的主观评价也更为具体详实。教师们潜心做好课堂教学,教学水平也不断提升,在国家、省市教学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这些都从实证角度证明了“三联动”精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卓有成效,已进入良性循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得以丰富和完善。
通过“三联动”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思考,为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方向。
4.1 优化评价管理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中心”出发,行动上号召全员参与,组织上协同各部门合作管理,提供从评价设计、实施、反馈到改进的一体化服务,施行“评价-反馈-整改-回头看-改进”的闭环管理。
4.2 坚持产出导向
不仅要做好全方位评价数据收集工作,更要做好评价数据的挖掘利用。开展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在关注“绝对值”的同时也关注“相对值”,将数据与教师考核评价、培养培训相结合,推动教师成长,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学习体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4.3 建设质量文化
引导师生形成教学质量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建设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这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精神内核,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追求。将思想、制度、行为、物态等不同层次的质量文化统一起来,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5 小结
“三联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既对标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又有效解决了以往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此外,该体系在个性化、专业化、高效化建设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