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衔接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2-12-07熊凤水朱梦梦
熊凤水,朱梦梦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1]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只有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中的第一批,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已经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产业扶贫的巨大支持,产业扶贫功不可没。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略落下帷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建设目标的首位目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对产业扶贫的深化和巩固。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基石,对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机制的研究是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关键举措,二者的有效衔接是实现贫困地区向乡村振兴转化的现实性问题。
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数量较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实践困境及深化路径。1.产业扶贫模式。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各个贫困地区因地制宜,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扶贫模式。修兴高总结产业扶贫模式将其分为基层组织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三种类型,并且得出结论:基层组织能力禀赋,地区资源禀赋,行业属性,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2]。2.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及深化路径。我国产业扶贫仍然面临基础设施与配套滞后、产业扶贫的经营方式不到位、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产业精准扶贫区域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困境,胡伟斌认为深化产业扶贫重点是要构建起适合贫困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结构,提高要素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率,以及提高产业发展贫困户参与程度[3]。
(二)关于产业振兴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产业振兴研究主要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讨产业振兴实现路径。1.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刘海洋认为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路径。一方面,加强农业产业内部的生产融合,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另一方面,强化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4]。2.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产业振兴相辅相成。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的振兴巩固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5]。中国的乡村一直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似乎与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存在矛盾,但是温铁军等认为我们不能靠消灭“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只能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的办法引导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6]。3.优化产业经济结构。林毅夫等人认为,遵循比较优势按照禀赋结构选择产业结构,资本积累最多、要素禀赋提升最大、技术运用提升最迅速[7]。如果不了解农村产业现状,不解决小农户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却以行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将带来诸多社会经济矛盾[8]。因此,实现产业振兴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林结合、多功能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9]。
(三)关于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的研究
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点和难点,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侧重于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的衔接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点。1.产业结构衔接。何龙斌建议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转向融合,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以农业为核心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10]。2.产业发展带动主体衔接。传统的小农经营主体缺乏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意识和能力已经无法适应产业振兴经营主体的需要,因此刘明月、汪三贵建议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能力,完善带动机制,在带动主体上做好衔接,开展规范提升行动,增加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11]。3.产业政策衔接。张永丽建议产业政策衔接应继续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强化政策支持,促进资本、劳动力、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城乡之间要素流动通道,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12]。陈明星建议着力推动产业政策从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换,着力优化农村营商环境[13]。
总的来看,现有文献中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数量丰富,数据充足,研究范围广。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学界研究的重点在于产业扶贫上,相对来说,关于产业振兴的研究数量较少,研究范围也不及产业扶贫研究范围宽,产业振兴与产业扶贫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个阶段的割裂状态。实际上,充分认识到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的逻辑关系至关重要,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存在耦合和交叉。因此,本文首先理清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联系与区别,其次在此基础上探究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衔接的困境,再次,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衔接路径。
二、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逻辑关系
理清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的逻辑关系,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进行有机衔接的基础。
(一)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联系
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分别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要作战方式在本质上存在协同一致性,“对于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是近期目标与发展基础,产业兴旺是远期图景与发展期望,二者的目标导向是一致的。”[14]产业扶贫是产业兴旺的时序前提和空间基础,产业兴旺为产业扶贫提供长效内生动力[15]。
1.产业扶贫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产业扶贫在农村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期间在政策支持下农村贫困地区遴选农村特色扶贫产业,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措施帮助农村扶贫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初步具有产业化规模化效应。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各类公共服务有效跟进。其次,农村的产业扶贫为产业振兴培育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大幅增加,仅农业经营单位就增长了417.4%[16]。再次,扶贫产业的发展使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精准扶贫过程中不仅是对贫困人口收入的改善,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人口在参与扶贫产业经营过程中逐渐增强自信和发展自身技能,扶贫产业的发展激发了贫困人群的自信心,自力更生的信念扎根于贫困户思想中。
2.产业振兴是产业扶贫的优化和升级
首先,产业振兴能有效巩固脱贫质量和成效,使脱贫人口迈向小康。产业扶贫告一段落,但是农村发展却是一个长久的主题。脱贫攻坚结束,农村贫困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转变,农村隐性贫困人口,特殊贫困人群,相对贫困人群等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产业振兴面临着新的贫困格局,产业振兴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已经脱贫人口重新返贫。其次,产业振兴推动扶贫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延长产业链使产业功能拓展,产业附加值增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振兴的目的是使扶贫产业做大做强,让扶贫产业可以辐射更多农村地区,带动整个农村地区产业整体升级。
(二)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区别
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政策背景来看,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是在两个不同的政策背景下提出的战略,产业扶贫提出的背景是2016年中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4335万贫困人口,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对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从而使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户摆脱贫困。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是中国已经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农村特色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
第二,从战略目标来看,产业扶贫是为了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提出的战略,在2020年实现贫困县和贫困户全面脱贫的目标。产业振兴是在承接产业扶贫的基础上为了推进农村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整个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提出的分阶段实施的长期性战略。具体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到2020年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年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从实施对象来看,产业扶贫的实施对象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具有特定的目标人群,产业发展的结果也具有特惠性。而产业振兴的实施对象是整个农村地区,以整个乡村整体为实施对象,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乡村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实施对象有重合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第四,从战略重点来看,产业扶贫是在精准识别农村贫困人口的基础之上实施精准帮扶,侧重于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帮扶农村贫困地区脱贫。产业振兴侧重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使产业发展的成果具有普惠性,实现整个乡村地区全面振兴。
三、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困境
产业扶贫为乡村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使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部分扶贫产业仍然存在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益贫性不足,产业发展人才缺失,扶贫产业难以平衡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的问题,扶贫产业问题的存在使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导致衔接困境。
(一)部分扶贫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
在脱贫攻坚的任务约束下,贫困地区政府更倾于选择短平快的产业扶贫项目,而对相关的市场评估、产业遴选、合理布局、差异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则难以顾及。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多集中在种养殖业,菌菇,茶叶等产业,这些产业出产快,有些作物是一季两收,甚至像菌菇这种作物可以一季收好几次,短时间内就可以看见扶贫产业产量的增长,农户收入提高。但是长期来看扶贫产业同质化将会导致市场饱和,扶贫产业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户收入降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损伤贫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脱贫致富的信心。从长远来看扶贫产业同质化现象的存在对产业振兴是很大的障碍,短平快的扶贫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很难实现扶贫产业向产业振兴的转化,将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在一些贫困地区的特色扶贫产业并不能起到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有些贫困地区甚至同时出现多个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混乱,多个主导产业布局分散没有能够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效益。
(二)部分扶贫产业益贫性不足
调查中发现部分扶贫产业益贫性不足,扶贫产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精英捕获”现象存在。“精英捕获”最早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指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本应惠及大众的资源被政治或经济上有权力的集团或强势群体中的少数人所霸占”[17]。由于产业扶贫是一种输血式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政府下放扶贫资金给当地的企业,有的地方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初始想法是让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但贫困户自身缺乏劳动力和资金,依旧很难参与企业的实际产业扶贫项目,最终扶贫资金“变相”给了企业[18]。在贫困地区有的贫困户通过贷款或者政府扶贫资金等方式入股当地的扶贫产业,但是实际并没有参与到产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此贫困户自身的发展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种扶贫产业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很难扎根于贫困地区,产业带动能力弱。农业产业扶贫,最重要的是“适应性”,也就是说,产业要在这个地方活下来,不是适应这里的水土就行,还要适应这里的“乡土”[19]。因此只有当贫困户真正参与到扶贫产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产业和贫困户的融合,贫困户才能稳定脱贫;产业也只有适应贫困地区的乡土性,成功带动贫困户,才能发展壮大。
(三)产业振兴人才缺失
人是实现产业振兴的核心要素,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产业振兴将成“天方夜谭”。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与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导致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也体现在质量上,转移的结果是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呈现老龄化,教育水平低等特点[20]。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在第一阶段扶贫产业的扶植主要是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带动,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到扶贫产业的经营,但是这些劳动力由于自身条件的匮乏并不能成为扶贫产业经营中的优秀人才。实现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需要一批有先进经营理念、有营销手段、有生产技术的青年劳动力。然而现有的扶贫产业农民参与主体呈现出老龄化特征,缺少劳动力,并且农村地区呈现“空心化”特征。
(四)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的不平衡
脱贫攻坚过程中扶贫产业的发展兼顾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的双重压力,脱贫攻坚战对脱贫时间和脱贫效果要求迫切,因此扶贫产业的发展多为政府推动。这种依赖政府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一旦政府力量撤离,产业将面临困境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部分贫困地区政府为了缓解业绩压力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那些快速出成效的产业,通常很难顾及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优化这些要素,导致产业同质化。产业同质化忽视了产业扶贫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很容易形成市场饱和、产品滞销的风险,这种经营风险往往转嫁给承受力差的小农户。脱贫攻坚战已经结束,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以市场为主导。产业兴旺必须解决市场问题,创造有效供给,不考虑市场问题将会大大降低产业发展效率,甚至加深丰收不增收的矛盾[21]。政府要加以引导,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路径
产业扶贫是产业振兴的基础,产业振兴是对扶贫产业的深化和巩固。正确认识和做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衔接工作是目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应该紧抓扶贫产业遗留下来的问题,合理选择产业,优化产业规划,避免产业同质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益贫性”;积极构建乡村人才体系,为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提供智力支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以市场为主导,加强政府引导。
(一)合理选择产业,做好产业规划
首先,在产业选择方面,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避免替代性强的产业,切忌选择短平快的产业项目。各地政府应实地调研,深入考察乡村资源禀赋引导企业以市场为主导遴选产业项目,不仅需要考虑农户增收还要考虑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进度各不相同,有些地区已经形成现代化农业,但是也还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差的农村地区,地区间的异质性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特征事实,因此在现有的法律政策内应鼓励政府和微观主体开展“地方探索”[22]。其次,在产业规划方面,产业发展应该横向拓宽、纵向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现有扶贫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扶贫产业呈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特征。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是以建设农业农村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目标,为此在横向上应该拓宽扶贫产业链,贫困地区需要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实现产业与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相结合,利用新技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在纵向上需要向下延伸产业链,扶贫产业不仅需要在加工环节提升质量,还应将产业链向下延伸,实现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市场风险。
(二)完善联结机制,明确带动主体
首先,要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所谓利益联结机制,指的是在产业化扶贫的推进过程中,参与产业化运作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所形成的各种利益关系[23]。根据调查,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主体成为扶贫企业是为了获得国家扶贫资金,如何使经营主体将市场逻辑和扶贫责任进行平衡,使农户参与到产业经营过程中,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可以通过经营主体与农户订立契约,政府机构建立监管机构对经营主体进行监管约束。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带动贫困户的经营主体进行奖励和表彰。其次,要明确产业振兴的推动主体。脱贫攻坚战取得巨大胜利得力于众多脱贫工作主体的积极推动,扶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贫困地区干部的努力,产业振兴应该在继承产业扶贫良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但是,目前部分贫困地区干部对乡村振兴认识深度不足,在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的思路上、推动主体上存在断层现象。因此做好产业发展带动主体衔接不仅需要经营主体还需要明确推动主体,权责清晰才能提高产业振兴成效。
(三)培育乡村人才,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体系
“事业的发展在于人才创造,社会的进步在于人才的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需要人才的创新发展。”[24]乡村人才是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的突破口,乡村人才的培育为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只有认识到构建乡村人才体系在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有机衔接中的极端重要性,才能满足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的智力需求。
首先,要积极完善乡村人才帮扶体系。乡村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是一个阶段性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乡村年轻人才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和成长阅历不能够全面掌握乡村的情况,容易对乡村工作丧失信心。这个时候就需要乡村里资历老,阅历深的老干部帮助年轻人才建立解决困难的信心,引导年轻人找到工作思路和方法。除了具有工作经验的老干部还有一群新乡贤,在乡村人才体系构建中应该充分发掘新乡贤的建设性作用。新乡贤是地方事务的积极参与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地方文化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在地方发展中不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还能汇聚四方资源帮助乡村年轻人才的成长。其次,要全面拓宽乡村人才发展渠道。构建乡村人才体系,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是关键。乡村人才流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因此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必须拓宽懂管理,有技术专业人才成长渠道,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平台。一方面要对乡村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鼓励,通过在工作中实施具体的激励措施培养乡村人才的发展意识。另一方面乡村人才培育应该建立公平的晋升机制,通过让优秀乡村人才实现职位的晋升,待遇的提高可以有效鞭策其他人才的成长,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四)产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首先,要坚持市场在产业发展过程起主导作用。产业扶贫阶段体现的是党政领导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农村特色产业在政府的扶植下发育起来,但是依赖政府发展的产业在产业升级中面临众多困境。因此在后扶贫时代产业发展应该以市场为主导,让市场真正参与到产业的生产经营,激发市场活力。一方面,在产业类型选择上政府不应该过多干预,应约束政府的亲和性选项。另一方面,在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上应该根据市场规则实现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合理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其次,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引导作用。政府不是市场的参与者,而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是市场监管主体,承担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责任。同时产业发展离不开电力,人力,交通运输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发展支持,为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除此以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扶贫资金运用的监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