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主流电影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

2022-12-07蔡珍椽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思政

蔡珍椽

(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072)

近年来,中国主流电影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诸如《红海行动》《我和我的家乡》《长津湖》等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电影佳作,充分彰显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成为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渠道。主流电影通过集政治性、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精神风貌乃至行为习惯,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流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和文化自觉。基于主流电影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本文试图探讨主流电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具备吸引力和亲和力,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发挥实效性。

一、主流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形式,具有时空艺术性、叙事深刻性和影响持久性等审美特征,除此之外,主流电影还兼具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的双重职能。电影综合运用声音、色彩、画面和蒙太奇剪辑等表现手段,从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到引发共鸣,调动个体在观影动态全过程中进行思考,从而对观众形成教育目的。主流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教育对象的重合性

我国主流电影一度曾是思想宣传、单一刻板的代名词,受众对象范围相对有限,而当下主流电影将僵化的创作原则打破,以类型多元的电影创作,关照到老、中、青、幼全年龄层的观众。在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更注重情感层面的传播,同时在演员选择、视觉效果等方面迎合当下主流审美,从而吸引更多年轻群体主动走进影院,自觉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1](P159)现实中人们层次性的差异对主流电影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相比于主流电影对象的广泛性,高校思政教育对象相对集中,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指导下,要增强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政教育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新时代主流电影以其创新的艺术表现传达了更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真正全面地成为青年人的精神食粮,助力大学生“拔节孕穗”。

(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主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传播方式和有效的宣传工具,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价值观念弘扬和开展人文关怀的重要“武器”。主流电影中天然带有主流价值和教化受众的目的,宣传意识形态和教育观众是主流电影的直接目标和初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以立德树人为高校立身之本,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校重要目标,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堂等来达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借助各种传播途径来宣传党和国家思想及主流价值。可见,主流电影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宣传主流思想,教化和引导教育对象。

(三)教育内容的互通性

主流电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互通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关注上。其一,回顾重要历史时刻和历史事件。主流电影《建党伟业》《1912》《长津湖》等在尊重历史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段,通过史诗性、细节化的叙事和人物呈现,传播正确的历史认知,建构起社会认同的集体记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深刻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价值,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二,关注当代现实和人民生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出,文艺作品应该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抽象原则出发;应该具体地描写各种社会关系,揭示它们的秘密和真实,而不是导致“对现实的歪曲和脱离现实的毫无疑义的抽象”。《我不是药神》关注的是“买药难”“救命药贵”的现实问题,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人性温暖的一面;《少年的你》以残酷戏剧性的故事表现了校园欺凌的触目惊心;《千顷澄碧的时代》则是以河南兰考脱贫实践为原型,深刻折射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4]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电影作品只有深入人们的生活,关注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大事小事,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才能创造出经久不衰的文艺精品,满足人们的文艺审美需求,传播深厚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直接理论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关注“现实的人”深化到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现状,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在现实的基础上坚持主旋律,有效答疑解惑,才能培养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主流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主流电影既是承载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和美育渗透等独特育人功能。

(一)主流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功能

价值引领功能是新时代主流电影最基本的功能,传递社会正能量,输出主流价值观。价值引领是对社会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并有目的、有针对地影响和塑造受众价值观念的过程。主流电影的价值引领功能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历史教育等,以电影观众为传播对象,以主流电影赏析为主要形式,促进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优质的主流电影是综合政治、音乐、绘画、雕塑、哲学等领域的综合艺术,并直接作用于人们视听,通过故事的创造或还原,反映和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将抽象的德育和美育信息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情绪体验,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思考自己的人生,从而提升个体的思想境界,并进一步促使人们思想和行动发生变化。

主流电影以艺术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发挥电影榜样示范功能,促使大学生自觉养成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秀道德品质。综合而言,主流电影的价值引领作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并具有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

(二)主流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5]。由此可见,青年一代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优秀的文化中获得正能量。新时代主流电影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通过电影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习俗,还更多地体现在发扬和表现中国精神谱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精神的力量,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整体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表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6]。中国精神谱系在新时代主流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比如充分表现抗美援朝精神的《长津湖》,以诗意般电影语言表达脱贫攻坚精神的《十八洞村》,表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抗疫精神的《中国医生》和《最美逆行》等。

主流电影所表现出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和强国之魂,文化传承是主流电影需要承担的,也是青年一代要深入体悟的。伴随中国发展的中国电影史起起伏伏,中国主流电影是索引和检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河床,也是展望与预言未来中国社会走向的生动教材。因此,主流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广大学生在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切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在其中汲取力量,继续奋力前行。

(三)主流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渗透功能

主流电影的美育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目的相符,观看主流电影实践活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成以美育人的效果。中国电影的美育功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为界。蔡元培指出,在未来,美育将取代宗教,而美育之所以能代替宗教的最重要一点就是美育具有普及性[7]。电影美育影响力之广离不开中国电影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是学者麦库姆斯提出的一个理论,即“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8]简单来说是通过特定的电影营销方式来打造出特定的营销档期,形成网络、直播及各类社交媒体一体化的电影全周期宣传,以预告片、彩蛋、路演以及广告宣传等形式,推动了主流电影提高知名度、扩展影响力。正因为其碎片化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与社交,更易吸引大众的关注,电影已经在不经意间成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首选。此外,人们在黑暗的影院空间或一定的封闭空间内容易建立起个体与银幕间的情感互通,在观看电影时心理不易设防,因而主流电影的价值引导和育人功能更易被接受。主流电影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其故事性、观赏性与娱乐性,传播上的全方位性、包容性和高效性更易得到大众的接受和认可。可以说,主流电影作为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可以被视为现阶段下中国美育的明灯和情感教育的催化剂。

以美育人的本质是通过培养协调和谐的情感,感受真、辨别善、鉴赏美进而塑造人格、锤炼品质,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协调发展。主流电影的美育教育优势在于其润物无声,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如:电影《长津湖》还原了七十多年前抗美援朝时期的多场激烈战役,战士们以冻土豆充饥、以冰雪当饮、以冰雪为席,正面硬抗美军强军,即使被冻成冰雕,也不忘将钢枪的方向对准敌人的方向。史诗般的波澜壮阔和沉雄悲壮令人们泪流满面、震撼不已,一部主流电影更似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课,凸显出主流电影的育人价值。

三、主流电影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主流电影承载着党和国家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创新的重要一环。要想充分释放主流电影的时代价值,有效发挥主流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应不断丰富实现路径。学校、学生以及电影创作者三者间相互促进、有机互动,合力实现融合升级。

(一)学校层面:完善电影融入机制,组建高水平教师团队

主流电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被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的一种新形式,要注重完善电影融入机制,各部门协同合作确保主流电影融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落小落细落实,保障“主流电影+思政”顺利开展。另外,主流电影具有体验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能够更有效地达到育人目的,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内容庞杂等问题,想要充分发挥主流电影的育人功能,这要求老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课程内容对电影进行筛选组合,而伴随高校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深入,组建和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成为课程思政的关键。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核心,以明确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为主题,充分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所有教师和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基于高校管理层面的保障和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的“大思政”格局下,发挥文艺精品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主流电影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主流电影与高校思政教育间双向促进,主流电影凭借形象生动的声画结合,激发课堂活力,促进育人效果深入,高校思政课程对主流电影的筛选和选择,也会反向助推主流电影创作趋于严谨和规范,二者间形成良性循环。组建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更有利于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发挥主流电影的教育价值,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0],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主流电影是促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入的新媒介和新渠道,高校建立完善主流电影引入筛选机制,将主流电影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在高水平高素质思政教学团队支持下实现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全覆盖,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二)学生层面:树立主流价值,全面提升辨别能力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因此主流电影探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道路时,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学生群体提出要求,即自觉树立个人主流价值,在泛娱乐的环境下培养辨别能力,抵制不良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多样化社会思潮逐渐形成新的变种,出现新面向,呈现新特征,解构主流价值,冲击理性精神,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网络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自媒体等的快速发展,存在逐渐偏离“理性”的现象出现。学生群体因为年龄尚浅,阅历较少,对于网络上的各种思潮缺少辨别力,很容易陷进兼具迷惑性与危险性的泛娱乐泥潭中。泛娱乐背景下,娱乐价值被抬举到最高价值,娱乐话语成为叙事模版,娱乐景观随处落座层叠,部分电影变成披着“主流价值”的外壳,实则是低俗且不合理的故事设置。在此环境下,除了高校和社会两层把关下,学生群体也要通过学习理论知识、阅读相关书籍以及观看老师所提供的片单,逐渐寻找建立个人正确价值观的方式,寻找身边模范,不断缩小与模范之间的距离,加强与老师间的沟通,以便让老师能够及时发现价值偏颇问题并进行调整。

面对泛娱乐主义思潮,在主流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抵制泛娱乐主义话语渗透,强化主流价值引领力,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坚持先进文化导向,规范娱乐文化市场。学生群体要自觉提升认知评判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理性鉴别内涵低级趣味的电影产品,形成文化生产者、高校教师和学生三者间的良性联动,实现思政教育的高度有效性,真正做到在认识层面和行为层面,培养学生理解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三)文艺工作者层面: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文艺精品

主流电影想要更好地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就需要保证其自身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创造出有力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品,以高质量文艺作品引起人民思想共鸣。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1];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2],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价值核心指明方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创作核心。首先,文化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表现人民群众生活状态,以能够反映现实、观照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和回答现实课题的文艺作品回馈广大人民群众。其次,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承担起创造文艺精品的时代责任,发挥中国文联等部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和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和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再次,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创作责任,突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并加快国内国外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针对主流电影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文艺工作者可以尝试深入高校,了解学生诉求,抓住学生群体痛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反思和辩证审视,掌握核心问题,推动电影创作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加契合,形成高校与高校之间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主流电影实现育人成效覆盖面,将高校思政教育功效发挥到极致。

四、结语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但是长期以来形式和内容的单一导致思政教育功能实效性不强,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专属使命。当下,亟须打破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间“两张皮”的不平衡现状。新时代主流电影作为拓展创新思政教育的新方式,促使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间的交融互通,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基于二者间在教育对象、目标和内容一致性的基础上,发挥主流电影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以及美育渗透的独特功能。这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注重提升主流电影质量,建立健全学校各部门统筹管理机制,增强学生体悟和辨别能力,使主流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作用得以彰显,更好地释放主流电影引导和激励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承担新使命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