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探析
2022-12-07刘旭冉
刘旭冉,孙 超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80多年前,为了探索开辟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书写了史无前例、震惊中外的伟大奇迹。越激流、跨雪山、过草地,在艰苦卓绝的苦难历程中,长征精神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时至今日,长征精神仍然具有其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作为青年一代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高校要深刻把握长征精神的育人价值,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长征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亲身参与者、忠实践行者,为培育时代新人汇聚磅礴精神力量。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解读
长征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爱国主义情怀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2]。在二万五千里的行军和无数次殊死作战中,红军将士忍受了极度的劳累、冻馁,穿越了最为险峻的峰峦沟壑和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很多战士在途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摧毁红军将士坚不可摧的顽强斗志。一路走来,正是凭借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雄心壮志、“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的坚定信念以及坚如磐石的爱国主义情怀,无数革命先烈过关斩将、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党和人民献上了一片赤子之心,才得以创造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
(二)救国救民、不畏险阻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为掩护主力军顺利渡过湘江,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数倍于我军的敌人,义无反顾地率领全师与敌人浴血奋战,不幸腹部中弹受伤。然而,被俘后的陈树湘宁死不屈,丝毫不给敌人留下任何利用自己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扯断裸露的肠子而壮烈牺牲[3],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誓言。正是因为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有着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为心中的革命信仰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和无私奉献精神,才使得他们在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之时毫不畏惧,凭借以死求生的革命信念和顽强意志,以气吞山河、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一路浴血杀敌、所向披靡。
(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科学实践品格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方针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党和红军在长征初期就节节败退、危在旦夕,损失极其惨重,一系列的残酷事实说明要想成功完成历史使命必须实现自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认识中国,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4](P339)遵义会议之前,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分支,中国共产党所有重大决策都需要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作出。遵义会议的召开,拯救了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是党和红军第一次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伟大尝试。从那以后,党和红军善于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新策略、新思路、新方法,为革命事业科学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途中,面对物资紧缺、战斗频繁的艰苦境地,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取得长征的长足胜利,靠的是顾大局、促团结的崇高觉悟,是讲规矩、守纪律的优良作风。一方面,红军将士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的理念,自觉接受上级组织安排,很多革命先辈不惜牺牲自身利益,与敌军苦战周旋,只为配合主力红军实现战略转移,保留革命火种[5]。另一方面,红军能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处逢生、攻坚克难与广大红军严守纪律的品质密不可分。长征时期我们党极其注重纪律建设,始终把严守政治纪律、群众纪律、军队纪律摆在军队各方面工作的首要位置[6]。党和红军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普通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才得以扩大红军队伍,为长征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五)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过硬作风
党和红军能够攻克无数千难万险,以气壮山河之势夺得长征的胜利,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分不开的。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始终坚持将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问题上,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7],赢得了当地人民的高度称赞和深切爱戴。同时,艰苦奋斗精神也是红军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法宝。长征途中行军的物资极度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红军将士一路征战、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甚至靠树皮、草根充饥。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党和红军团结人民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必然结果,是军民一心、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
二、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8]长征精神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无私奉献精神、锤炼实事求是品格、培育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发扬艰苦奋斗作风。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8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完成开创新局的伟大长征,靠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9]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甚至缺失的情况,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深刻理解,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理想虚无缥缈、又大又空,对“四个自信”学习不透、认识不深[10]。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凝聚报国之志、激发奋进之力,引导大学生把人生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激励大学生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繁荣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无私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奉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取向,长征史正是党和红军震古烁今、感天动地的光荣奉献史。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惜舍生取义,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赤诚之心和一腔热血,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国家、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才得以换来如今的太平盛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11]新时代同样需要弘扬奉献精神,尤其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需要每个人立足岗位贡献力量。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大学生以革命先辈为标杆,积极服务社会发展,为社会贡献力量,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国家兴衰,匹夫有责”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发扬光大,做到觉悟高、识大体、顾大局,勇于投身新时代,担负新使命,奉献新作为,展现新时代大学生高尚的精神风貌与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三)有利于大学生锤炼实事求是品格
长征途中,面对极其严峻的形势,党和红军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时本国国情以及革命形势发展状况,做出了果断英明战略决策,最终实现长征中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12]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氛围浮躁等因素导致当代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逐名利,做事情浮于表面、追求形式主义,倾向于“走过场”“打酱油”。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一些大学生好高骛远,缺乏脚踏实地的态度与求真务实的精神,总幻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弘扬长征精神,从中提炼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引导大学生解决问题时尊重客观规律,摒弃弄虚作假、浮而不实的风气,放弃不切实际的目标与幻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为梦想不懈奋斗,争做时代新人。
(四)有利于大学生培育集体主义观念
长征途中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与各路红军注重团结协作、严格遵守纪律是分不开的。长征期间,党和红军自觉服从纪律、听从指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体现了坚定的纪律意识、协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近年来,对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虽然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部分大学生纪律意识薄弱、团队精神缺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缺乏责任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忽视了集体对于自身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新时期,从长征精神中汲取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认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做事从集体出发的意识,正确处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逐步培育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做到有组织、守纪律、有热情、懂团结,打造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素质、发展个性、团结友爱的氛围。
(五)有利于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作风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00后”踏入了大学的校门,日益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这些“00后”成长于国富民强的和平年代,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备受精心的呵护与优待,这使得部分大学生自理能力与应对问题的能力比较弱,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选择抱怨与退缩,缺乏艰苦奋斗精神[13]。甚至一提到艰苦奋斗作风,很多大学生就会想到节衣缩食、勤俭节约,想到战争年代的穷苦日子。实际上,在当今时代,艰苦奋斗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节制,而是提倡要保持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乐观态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4](P162)因此,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尤为迫切,用长征中积极乐观、不怕吃苦的精神滋养当代大学生,教育他们即使如今物质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但“守着‘厚家底’,甘过‘苦日子’”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不能沾,要始终坚定传承艰苦奋斗的初心本色和优良作风。
三、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在充分把握长征精神的内涵意蕴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加强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挥红色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引领作用。
(一)在思政课堂中要讲好长征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5]要发挥长征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长征文化嵌入到思政课教学中,让长征精神如同“盐”溶解于各种食物中一样,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模式主要是单向度的灌输式教育,教育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高涨[16],这一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因此,未来高校要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上下功夫。
第一,要从课堂发力,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枯燥且教学模式单一,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进而出现老师“满堂灌”而学生无动于衷的现象。因此,要结合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搜集整理大学生感兴趣的并且与思政课教学关联密切的长征事件、长征人物、长征精神等一手资料进行深度研究,制作不同主题的课件和教案,建成长征文化教学案例库,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长征文化为切入点的特色教学模式。例如,遵义师范学院在“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增加“红军长征在遵义”“抗战中的遵义”等富有红色气息的地方史教学内容,通过思政课打造“长征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兴趣。除此之外,该学校还开设“长征文化与长征精神专题”公选课堂,课程以讲座的形式,重点围绕长征重大战役、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展开讲述,成为全校学生的通识必修课[17],教育效果显著,值得其他高校学习效仿。除此之外,要注重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借助各种音像资料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18],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以思政课带动红色文化的传播,着力实现思政课堂和红色文化双重育人目标。
第二,重视和加强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着力打造立场坚定、经验丰富、理念创新的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政治素养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思政课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老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9]一方面,要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长征文化等为主题,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鼓励教师之间就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进行深度的探讨和交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实现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注重创新教育理念,加强自我学习,以长征精神为精神指引,用长征精神武装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日常教学中,用优秀高超的业务水平、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推动长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走深走实,助力大学生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找准人生坐标,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目标。
(二)在校园文化中要体现长征精神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贯穿于课堂之中,也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传承红色文化要依托于校园文化。要不断开发和利用好学校的条件,如学校的宣传栏、校园网站以及各种文艺活动等,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中融入长征文化。将长征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加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进而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美丽的文化校园。
第一,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20](P376)应本着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宗旨,举办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专题研讨会等各种党团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立起来”“活起来”“亮起来”。如遵义师范学院推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遵义会议放光辉》,用音乐、舞蹈等多样化艺术形式,向观众生动再现长征时期重大事件的情景[21];南昌师范学院通过推出“红色走读”活动,鼓励大学生变成创作主角,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故事创演的形式讲述百年大党奋斗故事,激发校园文化新活力[22]。
第二,重视隐性教育,将长征精神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以校园文化践初心为主题,在校园宣传栏、教学楼、学生公寓等校园醒目处通过精选的长征诗词、长征主题装饰画、长征故事介绍等元素进行装饰,开辟长征文化专栏,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感悟长征精神。让长征文化在校园中可见、可感、可学,使学生感受长征文化的魅力,接受长征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让长征精神教育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部分高校在校园内放置红军雕塑,有助于大学生追忆革命先烈光辉历程,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长征精神[21],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学习。
第三,建设红色文化校园网站,搭建长征精神在线学习平台。作为日益普及的新兴技术,网络与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平台,发挥网络传播优势,着力打造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网上展馆,以具备视听读感等多种信息接收模式的技术设备来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增强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时效性,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功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8],让质量高、感染力强的红色文化成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动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创新内容载体的新方式。
(三)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要践行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作为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贵在受教于心、化之于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最终还是要用校外社会实践来深化,有了理论知识的铺垫以后,需要知行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新时代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将弘扬长征精神深入人心、落实落地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长征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保证长征精神“入心入行”,避免一味地“纸上谈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品味长征精神、感悟长征精神。
第一,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寻访红色基地。积极搭建长征文化教育实践平台,安排大学生参观长征革命遗址遗迹、历史纪念场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3],引导大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情景化的现实体验中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砥砺坚强的精神意志,培植深厚的家国情怀,充分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同时,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要嵌入社区调查,对红色文化景点及周边地区发展进行考察,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红色景点开发的现状及问题深度探究。如河北地质大学曾组织学生调研部分红色教育基地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优劣势,考察红色教育基地未来发展方向,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广策略[24]。这项活动既能让大学生切身实地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史,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值得其他高校推广。
第二,构造情境式、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在重温历史中领会长征精神。组织诸如“重走长征路”“重吃忆苦饭”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情景再现、现场宣讲等方式,还原真实的长征体验,让学生亲身体会革命先辈的坚忍以及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能够忆苦思甜,养成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实践中重温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长征精神的实质内涵,在过程中受到精神上的鼓舞,得到行动上的指导,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新时代践行和传承长征精神。
第三,号召大学生投身基层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长征精神。充分利用寒暑假、周末以及各种节假日,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基层、走进群众,敢于投身于基层接受锻炼,开展理论宣讲、红色文艺汇演等宣传活动以及乡村支教、敬老院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其形成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远大抱负,在基层实践中服务群众、学习历史、经受历练、锻炼党性,在社会服务中坚定理想信念、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践行无私奉献精神,使其深刻感悟到理想信念的旗帜不能倒,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能丢,在新长征路上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四、结语
伟大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鲜活力量。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这一伟大精神财富中汲取精神养分、提炼时代内涵,找准思政育人、精神育人的靶向,将长征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