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理论探析
2022-12-07彭美琳
彭美琳
一、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是一种提倡人类解放,注重自由、本质及主张人本主义的理论,伴随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形成,受到启发的马尔库塞推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尔库塞肯定了《手稿》的存在价值,认为“《手稿》中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缘由及其含义做出了探讨,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探讨何为科学社会主义。”[1]此处所讲的全新方向,是指关于人的理论,是人道主义。马克思的理论不仅描述了异化劳动而且描述了人的异化状态以及人性的扭曲。马尔库塞基于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结合异化社会的特点,将存在其中的人视为是“单向度的人”。向度在界定方向或维度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单向度的人是不再具有否定性,且丧失了批判性的人。他将这两项能力定义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且具有双向度特性。然而伴随着工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劳动异化普遍化,越来越多的人因此成了单向度人,人的本性也因此而变得日渐扭曲。不同于马克思,面对劳动异化成因,马尔库塞认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关联有限,他认为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是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中,资本主义成为了各个对立面的控制者,伴随着资本的控制,面对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人们逐渐依附于现实,丧失了反抗能力。从该层面而言,马尔库塞是参考马克思的理论,针对异化社会及异化个体进行分析,对其理论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除了基于马克思的理论以外,马尔库塞适当吸取了弗洛伊德的观点,这一点能够通过《爱欲和文明》得到参考。《爱欲与文明》是其思想发展中的代表性作品。书中他参考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观点,并以人的无意识领域作为切入点,总结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技术的发展、人的异化,使人的爱欲受到抑制,是异化的社会。处于研究阶段的马尔库塞突破性地将劳动异化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融为一体,从分析个体行为及意识逐渐向着无意识领域进行拓展。在他看来,人从出生伊始就有爱欲,但在科技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人的天性无法被释放甚至备受压抑,而解放异化劳动的本质便是让人们释放自身的爱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逐渐成为新的统治工具,迫使人们成为各种物质的追求者亦或是“被奴役者”。个体的反抗意识和否定能力逐渐丧失。弗洛伊德曾通过分析个人及属系的发生层次为突破口,围绕压抑性心理机制进行深层次分析,他也将爱欲解释为人类的本质,而这一本质的最终目标是无止境的快乐及个人欲望的满足,人受快乐原则支配做出种种无意识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表现。弗洛依德认为文明的持续发展并不会让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快乐,甚至会导致更多痛苦产生。弗洛伊德基于性本能和死本能将其视为以攻击为主要表现的个体行为,但无论是这两种冲动中的哪一种,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都会被抑制或受到约束,这种约束或限制会给人带来压抑的情绪,从这一点看文明社会甚至不如野蛮时代。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也是被压抑的文明。马尔库塞认为,伴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生命本能所存在的实践意义被弱化,人无法提出对事物批判或否定的意义,逐渐成为只能接受现实的单向度人。他认为这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创伤,只有更新文明才能抚平创伤。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尔库塞的影响
自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被更多关注之后,很多学派都受此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影响时间周期最长的是形成于1923年,由霍克海默创办的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最活跃的时间段为20世纪50年代左右,他们的研究是围绕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等展开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是以否定或批判当时的社会现状为主要目的,以消灭社会异化为终极目标,从而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在法兰克福学派创建初期,马尔库塞作为领军人物之一,他同样也是支持社会批判理论的,在20世纪初,欧洲由于部分国家发起武装起义之后并未成功而导致欧洲的工人运动逐渐走向低潮,这和马克思最初的预言完全不符,无产阶级并未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赢得胜利,虽然俄国的革命取得成功,但工人运动也并没有就此走向胜利,而是逐渐没落,工人运动的失败使人们反思并逐渐积累经验,再次寻找理论的突破。此时,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表达了个人对于工人运动无法在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见解,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作出重新的理解,后人将其称之为新的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特征是以人为中心,而异化理论是重要观点,强调个体意识去改变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法兰克福学派便是在该主义的影响下成立的。该学派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并基于各个层面分析并批判主张资本主义的社会。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革新,是对现实生活中失去实践力量的社会生活的批判。从这个意义说,法兰克福学派是对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的遮蔽的去除。在马尔库塞、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法兰克福学派蓬勃发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领域中,其影响力长久不衰。与此同时,马尔库塞基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从否定和批判视角出发,促进了社会批判理论形成。其中,《单向度的人》就是他的代表作。
二、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内容
(一)单向度的成因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率先提出“单向度”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单向度是指个体面对客观事实丧失批判和否定能力,是仅仅具有肯定性思想的人,其否定和批判意识也受到现实的压抑。受物质的奴役,人们成为接受现实的肯定性的人,社会中的思想也逐渐被统一,最终演变成单向度社会。存在于该社会中的人无法作出否定的决定。单向度的人无法脱离现有的生活,更不能改变当下的状况。马尔库塞表示导致该现象发生的核心原因是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使得技术成为控制人们的主导力量,虽然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但对现实世界的物质满足使得人们才成为肯定性力量,而不再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性力量。在现代化工业社会中,人逐渐成为失去否定性和批判性的人。
(二)单向度的表现
第一,是政治方面的单向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达的工业社会似乎已意识到为何共产主义社会主张人类的解放与自由。虽然在工业社会,工人阶级于社会中的地位及其生活水平有所改善,看似过上幸福生活,然而这并非真正意义的解放或自由,科技的发展和革新使经济蓬勃发展,虽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人也逐渐成为技术理性制造下的“物质”奴隶。诚如马尔库塞所言:“各类制度存在的本质导致人们无法基于个人意愿选择心仪的生活方法,人们只能以此选择各种不同的操控和控制技术。”[2]工人阶级在社会中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但工人阶级的力量却日渐减弱,失去了对资本的控制,逐步沦为机械的奴隶。在工业时代到来以后,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科技,令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模式发生了改变。虽然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但工人阶级依然有很大概率会失业,更无法打破目前的政治分歧。“以科技为核心的社会,导致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越来越弱,他们无力和既定社会产生冲突或矛盾。”纵观整个工业社会不难看出,在资本主义和工人阶级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从中能够影射出生产资料私有化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工人生产的产品,其最终所有权却归资本家所有。但在单向度社会,各种阶级矛盾就会被日渐缓和。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工人阶级无法感受到资产阶级的隐性压迫,只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努力,这种看似合理的情况,其本质却极不合理,工人只满足了资产阶级所创造的虚假需求,其实际需求并未被满足。而从本质上讲,工人仍是被资本社会所剥削的,资产阶级以虚假需求隐藏了对工人阶级的种种剥削。从而缓解了阶级矛盾,使得这个单向度社会看似稳定地发展。
第二,是文化方面的单向度。
马尔库塞认为,通过分析高层文化统一性,能够得知文化单向度特点,此处所讲的高层文化其实质就是最初的资本主义文化(即封建文化),因为高层次文化所阐述的是理想世界中的文化,是批判现实且高于现实的文化,但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后,高层文化与现实融为一体。合理性技术的存在让商品发展成文化载体,传统的文化成果转变为文化商品,文化形成的过程则逐渐演变成文化生产。在大众文化生产过程中,雇主拥有了驱使艺术家的权利,创造艺术也变成了生产消费的过程。文化工业让艺术价值越来越低,甚至低于交换价值。起初,文化的真谛是源自日常生活经验和维护日常生活秩序之间的裂隙,但如今文化已经不具备超越性。正如马尔库塞所言,在文化工业之后,人们逐渐成为文化机械生产中用于改变个人观念的齿轮。在经济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不再树立理想追求,行为被资本主义所创造的虚假需求所统一。那些丧失否定意识和批判能力的个体,又会在技术合理性的影响下,拥有更多肯定性思维,与此同时,理性所具有的否定、批判和价值判断,逐渐被技术理性所取代。而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中立及客观,中立以毫无人性情感的倾向为目标,只想要获得最终与实际目标相契合的结果,不注重是否有价值。在技术理性的影响下,任何事物事件都能被计算、测量甚至可以被控制,即便是人的思想也是如此,最终人们会逐渐失去价值理性,走向理性异化。
第三,是思维方面的单向度。
相较于武力,借助技术控制人的发展,魅惑性更大,马尔库塞表示看似合理的工业化发展,其实是在持续侵略自然让人拥有越来越大活动范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由于日渐发达的科技而越来越渴望控制并征服世界,这一切都和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幸福有极大差别。但我们可以承认的是在工业社会中,个体的物质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但其精神却贫瘠不堪,人也成为只具有单向度思维的人,单向度思维首先表现在革命性的丧失,资本借助科技研发出来的多元化商品,使人们沉浸在商品所提供的虚假满足里,充沛的物质“现实”,使人们失去自由。“如果工人与其雇主能够看相同的电视,前往同一个地方游玩;公司的普通职员与其雇主的女儿在衣着打扮方面极为相似;黑人与白人乘坐的交通工具一样、阅读的刊物相同,但这些相似并不意味着二者间已经没有阶级差别,而是表明在当下的制度当中,大多数人都能于一定程度上享用着维持该制度的满足及需求。”而原本的阶级差异却因此而被隐藏,机械化大生产的现实,导致人对追求向往自由的想法受到抑制;丧失批判性思维,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异化,越来越多的人将豪宅、轿车及各种贵重产品视为人生的重要价值,加上资本家大肆宣传符号文化,使很多百姓深陷消费主义而无法自拔,看似洒脱的生活背后却被各种提前消费模式透支,很多无产阶级在未来的几年或数十年劳动力被透支,他们只能以盲目的态度对待当下的生活,甚至无法自行决定个人的喜爱与厌恶,只能一味地遵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支持、归顺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因为目前所拥有的好与坏都不受个体的评判而被影响,只有肯定并维持当前状况,才能维持自己的“奴隶”地位,享受看似自由的生活,这一切使工人们逐步成为指挥机械化运动的工具,为整个被技术商品生产的社会奉献自己的自由和灵魂。无产阶级过去被资源分配而被压制,现在受机械分工限制,成为了机械的“工具”、技术的载体。卢梭曾经说过,人是向往自由的,但穷尽一生都被困在枷锁当中,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枷锁掩盖了仍在激化的阶级矛盾,马尔库塞认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属于是典型的单向度社会。
三、超越“单向度”的出路及启示意义
对于单向度社会的出路,马尔库塞提出通过革命及非革命两种方式脱离这个病态社会,前者是基于美国当时的学生运动所提出的,并且认为只有在社会中的底层流浪者及局外人,种族当中受剥削迫害的群体及失业的人才会选择反抗。在他看来,无论是哪个阶段的社会历史,以上几类人群皆处于主体地位。“所谓其历史主体,就是那些参与革命,对不自由的统治进行抵制防御甚至是反抗对立的那些人们,而他们就是历史的主体,革命的力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历史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历史主体应该是革命的参与者或不认可非自由统治的个体,他们是革命的力量。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反抗单向度社会,摆脱当前的生活模式,但革命最终并没有成功。这也是马尔库塞后面提出乌托邦思想的重要原因,他把美学及艺术作为出路,解释为剥离现实且不会被现实社会所影响的,而乌托邦本身就属于否定性思维,能够打破当前单向度的思维模式。但他的这一思想只是设想,并未制定详细路径,实现概率渺茫。
马尔库塞认为发达的工业社会之所以会变成单向度社会,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异化,单向度的社会并不是暴力的执行,而是反抗性思想的消失,人失去了否定性思维,把社会建设成只有肯定性思维的单向度社会。人无法意识到这是一个物质过于富裕的异化社会,意识到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中人性无法得到释放。而如今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存在着许多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所以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经营及生产模式仍在某个范围内产生作用,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异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对技术发展保持主动性,成为技术产品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并注重人文关怀,重视人及人自身的生存情况与发展,让人们在不断提高物质水平的同时丰富精神世界,如此方可保留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