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韩非子道德观

2022-12-07郑国志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臣子道德观韩非子

郑国志

韩非子作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先秦的最后一位大思想家,其学说为秦始皇采用,对统一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中,韩非子的学说虽然不被主流思想认可,但在很多领域中有着诸多的阐述。许多人在标榜仁义道德的同时,为取得最后的成功,也在参考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内涵一直都有阐发,历朝历代研究著作层出不穷,现今韩非子的思想依然有其生命力。韩非子思想有刻薄寡恩、刑罚赏德、赏罚极端的一面。仁人志士对其道德观基本持批判态度,认为是一种卑劣的流氓政治哲学,或者是一种暴力哲学,更有认为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根本不在道德的范畴之内。但道德是一定人群相互约定俗成、相互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韩非子的政治学说有其相应的道德观,而且特征鲜明、个性突出、结构明确。韩非子的道德观对当下亦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不同的人群结构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韩非子的道德观不是一种众生平等的全民道德观,是一种分层次、分等级、分阶层的阶级性的道德观,政治性是韩非子道德观的主要阐述标准。“韩非主张法治,严明赏罚。但同样强调君臣、上下、妻妾、嫡庶之别,一切自有严格界限,各自都应安于本分,格守己位[1]。”《韩非子》全书有着韩非子本人特有的、认定的道德标准。韩非子是推崇道德的,只是其认为的道德标准与众不同,要求别人奉行的道德标准、道德形式、评价标准和实践方式与众不同。韩非子处于七国纷争、战乱不止、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时代,也是一个在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封建社会在战乱中全面确立,封建等级制度应运而生。韩非子身为韩国公子,终其一生,其思想主线均是为王霸统治服务的,这是应当时的社会背景而生的。韩非子立足统治阶级的立场,推行其道德思想,力求贯彻其道德观。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确立君主专制,实行王霸制度,其相信历史是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的,但在历史发展中,不同的人属于不同的层级,在不同的层级上,相应等级的人应该履行相应的道德。韩非子的思想阶级性很浓,其道德观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道德观,其道德观的本质是一种按照阶级性划分的政治道德观,这是韩非子道德观的个性所在。按照韩非子对不同人群的分类,韩非子的道德观可分为君主道德观、臣子道德观、民众道德观。不同阶层的人奉行不同的道德观,这是韩非子道德观的核心所在。

一、君主道德观

韩非子认为不同等级的人需要遵守不同的道德。君主的道德行为标准应该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为维护自己的权威,为推行国家的法制,为实现君主专制,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可以牺牲任何人的利益。“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韩非以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法的具体内容是罚和赏:罚是指人如果做了危害社稷的事就会受到严惩;赏是指人们只要为社稷出力就能得到相应的利益回报[2]。”一个有作为的君主的为君之道,是要全面运用法、术、势等各种统治手段,实现最终的统治目的。韩非子非常推崇这种政治道德,认为“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3]76。”韩非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判定事物是非对错的法度纲纪。英明的君主懂得这一运行规律,按照规律推断事物的由来。君主需要研究和掌握法度纲纪解决各种问题。君主应该把自己抬高到至高无上的高度,保持冷静,做出正确判断,适时推行自己的主张意愿,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所以只有做到了“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3]76。”君主的第一步才是成功的。在虚静无为、不为人先、不事必躬亲的同时,发挥臣下的能力谋略,赏罚得当,实现政令畅通、君令必行。君主应该做到“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3]77。”君主必须重视国家法度,赏罚不以关系远近和自己的好恶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依照法度和事实来办,这样才能发挥人才优势,治理好国家。“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可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3]79。”君主需要辨明忠奸贤愚,选拔有才能的人,惩罚做坏事的人。国家治理需要君主把握和明辨法理的度量,按照纲纪、法度来选拔衡量人才的好坏。君主需要奖罚得当,重视奖罚的实际意义,清楚明白奖罚的内容以及受奖赏之人的功劳是否适当。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需要依靠“刑”和“德”,韩非子明确指出“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3]81。”君主需要依靠杀戮、刑法统治天下,使天下人畏惧君主的权威而服从。君主的道德给予是赏赐服从命令的人,奖赏为自己统治服务的人。君主一定要遵守三条道德,只有做到了这三条,才能“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3]113。”君主三条必须遵守的第一条是在大臣议论别人隐私、国家隐情和君主错误的时候,君主必须藏在心里,不要泄露给亲近的人,以免出错。第二条是君主要有权威,在喜欢一个人或者憎恨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当所有人形成一致意见的时候才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第三条是君主必须亲自治理国家,不能让大臣越权管理政务。君主不能完全相信别人,完全相信别人就会被别人控制,但只要任用了大臣,就要给予一定的信任。“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3]114。”英明的君主要控制别人,而不被别人控制,这是君主的信和智所在。在韩非子的君主道德的阐述中是没有人情的,只有权势、权谋。君主为了统治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不信任任何亲人,所有的赏罚,都只为最后统治权威的达成。这是极端的绝情绝义,有着浓烈强盗逻辑。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战争是解决统一的唯一方式,这种强盗逻辑对于极端化目标的推行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在短期内以战争手段达成统治目的。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仅仅观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光以权势、权谋、权术为所有手段达成目标的,均是不道德,均是不被认可,均是不可行的。韩非子推行的君主道德观也是如此,以其道德观映照尧舜禹、映照商汤、映照文王,这些先贤,其道德观的优劣一目了然。韩非子的君主道德观对于本性是“恶”的内定意味很浓。以致于对实施者有了极其恶劣、毫无人情的指向,这在中国的思想史上起了一个极坏的引领和指向。对于研究韩非子思想来说,这是必须要注意和摒弃的。

二、臣子道德观

君主的意志是臣子的一切,臣子必须实现君主的所有意志,这是法家思想的出发点之一。君主道德的直接承担者、实施者是臣子。韩非子明确界定了臣子应该奉行的道德观。《韩非子》在开篇的《初见秦》一篇中,明确表明臣子的道德首要是“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3]67。”人臣不知道乱说是没有智慧,而知道不说,就是不忠;不忠就应该处死,对君主说的话不正确,也应该处死。在韩非子看来,臣子的道德就是应该运用所有能够运用的一切手段对国家和君主尽忠负责。臣子对君主要尽忠尽心,要无条件执行君主命令,以国家和君主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臣子要把所有心思、智谋、才能奉献给君主,把君主的意志彻底贯彻下去。并且“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3]79。”臣子作为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没有二心,在这个前提下,臣子之节操做到了,其政治道德自然没有是是非非。而臣子“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离俗隐居,而以非上,臣不谓义[3]79。”臣子对君主要一心一意,不能背离法度,违逆君主的意志强行劝谏,不然就是不忠诚。臣子对于手下的人行些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这个臣子也是不仁义的。臣子不为君主出力,逃避隐居,诽谤君主,是没有道义的。臣子必须做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毋或作恶,从王之路[3]80。”臣子只有摆明自己的位置,不作恶,不行凶,不干坏事,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只有奉功守法、一心一意地对待君主,没有私心,不谋求私利,这样的臣子才是尽职尽责的臣子。有八种奸邪的手段,臣子是万万不能采用的。韩非子做了仔细地阐述,既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和四方。臣子有这八种奸邪手段,是君主的大忌,这样的臣子绝不可使用,臣子也绝不能有这样的想法。而且人臣要“夫有术者之为人臣也,得效度数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奸臣,以尊主安国者也[3]105。”韩非子认为要做一个称职的人臣,要做一个治国有方的臣子,对上要能够明白君主的法度,对下能够解除奸臣,这样才是为臣之道,才是对君主的尊崇,国家才能安宁。韩非子的臣子道德观完全是一种单向的道德观,臣子为君主而生,为君主而死,一切的所有、一切的所为,只为君主所需,没有好恶、没有是非。对于臣子来说,活着、做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君主的目的。这其实是一种极其极端的道德观。如果说,君主的意志是正确的,为国家社稷谋幸福,是必须贯彻实施的,臣子应该去最有力、最坚决地贯彻实施。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君主意志与臣子意志的衔接不是那么简单,可能涉及复杂的环境和多种参与的因素,臣子的贯彻方式和贯彻决心也不一样。韩非子的道德观纯粹只为君主,这种极端是极其可怕的。从古代君主和臣子的关系看,绝大多数是双向的,没有单纯的只有君主意志。唐太宗明确地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传统道德看来,君主“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唐太宗认为“凡厥庶寮,咸使辑睦,君臣之际,期于无隐,永言前失,特宜敦励。……务从笃实,各存周厚。遵道而行,率履不越。斯则上下交泰,品物咸亨,惠政所加,达于四表。”君主必须以恭让之德定位于上下,才能让臣子明确美德,才能亲和所有的人。君臣之间应该做到敦厚,互相勉励,臣子对于君主的错误应该做到毫无隐瞒,尽可能使君主不犯错误。臣子要遵守臣子的道德、臣子的规则、臣子的礼制,尤其是臣子的职能,做到君主与臣子上下交泰,这样才能让君主的惠政,推行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整体体现。加以韩非子的臣子道德观的对比,可以看到韩非子道德观的单向性、极端性。在相对远期的《尚书》中的尧和相对近期的唐太宗的见解,韩非子的局限性可见一斑。这样的臣子道德观在先秦为战争服务的前提下,还有一定的可行之处。但在后期的封建王朝的应用中,是极少的。

三、民众道德观

韩非子的民众道德思想也是独树一帜,其民众的道德观对于儒家、道家等其他流派的道德观有吸收、扬弃、创新和批判。“法家学派之重法治而轻德治,其本意并非要废弃伦理道德规范。实际上,他们所强调的法治所维护的恰恰就是以忠孝、仁义为核心道德原则的社会秩序。他们所反对的只是儒家那种以单一且在他们看来是空谈的德化来治理国家的思想。”韩非子对民众道德观的界定是非常清楚的,其结合儒家和道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各个方面作了阐发。韩非子在《解老》《忠孝》等篇目中细致地阐述了其民众道德观。品德高尚的人的精神是内在的,德行是自然的、无为的天性,是发自内心的行为表现。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是仁、义、礼、智、信、忠、孝俱全的人。首先认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3]122。”仁,是发自内心的爱别人,希望别人幸福,不希望别人遭到灾祸,以帮助他人为乐,不要求回报。这种境界是人心仁爱的最高境界,以他人之福为福,以他人之悲为悲,以他人之乐为乐,给予了也不求回报,这才是真正的仁。而“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3]122。”义,是指如何处理周围人们的关系,包括上下级,亲属朋友,要恰当地予以处理,各种关系处理适当,贫贱高贵、贤良不肖、君臣父子、亲属内外都一样。而“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3]123。”礼,是用外在的行动来表示内在的情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礼节。人的身份学识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礼是区别人高低贵贱的一种行动方式,也是不同的人不同修养的表现,应该严格遵守不同等级间礼节的差异。而“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3]125。”信,就是内心和外表要相统一,语言和行动要相统一。做人要方方正正,不要胡乱说话,不夸耀自己。而“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3]125智,就是智慧是天生的,所以智慧有高低之分,要适当运用智慧,正确判断得失,要善待智慧,这是人的天分。而“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3]293。”忠孝,是韩非子民众政治道德的重心,甚至认为是天下顺治逆乱的关键所在。只有理顺了忠孝的行为和理念,国家才能治理好,不能理顺忠孝,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忠孝的树立是民众政治道德观念的核心所在。但“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杀君,有曲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3]293。”圣人在实践忠孝的行为,后世都有所扭曲。要真正做到忠孝真的很难。所以“故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武之伐,毋言烈士之高,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3]295。”所以忠和孝是郑重的,要出于本心,不要带有功利的目的。作为民众,在职言责,只有做好民众的本分,臣下的本分,就是合格的民众道德观。韩非子的民众道德观其实是一种拔高了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更高一层地讲,不是一个平民的道德观,而是一个读书人的道德观,所以韩非子一再地强调民众的道德要拥有“仁、义、礼、智、信、忠、孝”。可是一个普通的民众怎么可能把这七项全都做到,如果做到了,就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个圣人,一个道德俱全的圣人。而韩非子希望民众做到这七点,是为了“在这一思想核心的统领下,韩非将民众视作生产、作战工具,反对君主施行仁政。”从这点来看,韩非子的民众道德观是脱离民众,更准确地说这不是民众道德观,而是一个臆想中的、拔高了的、幻想中的道德观。这个民众道德观,在古代是不可能实现的,更是不可能推行的。但是,希望民众道德达到“仁、义、礼、智、信、忠、孝”的提法,在如今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韩非子道德观是一种在先秦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统治需要的道德观,政治性、阶级性是其核心,是一种极端化、极权化的政治伦理性的道德观,是一种按照不同的等级制划分的道德观。这种道德思想在不同等级的人身上表现是不同的,要求是不同的,做法也是不同的。不同于儒家的仁义道德,也区别于道家的虚静无为,也不合于墨家的兼爱非攻。韩非子道德观是一种为君主统治服务的政治道德思想,是一种宣言运用一切法、术、势等手段,一切为服从君主统治需要而作为的政治道德观。韩非子的道德观完全是为当时秦国的战争需要而臆想并为其服务的,对于战争期间也许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事实上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幻想性、臆想性是韩非子道德观的主要特点。韩非子的道德观真正实施的条件、实施的对象、实施的程度在韩非子本人生活的时代是不完全的,而且是相当有限的。在韩非子之后的各个时代里,代表不同时代需要的道德思想应运而生,各种更为先进、符合实际情况、顺应发展需要的道德观真正推动其时历史、社会、文化的进步发展。

猜你喜欢

臣子道德观韩非子
鲁人徙越
浅谈中唐诗歌中屈原的“臣子”形象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谐图趣语
韩非子说“言”
滥竽充数
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中华名句
臣子与飞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