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洋窑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22-12-07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南平市窑址瓷器

高 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古代制瓷工具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如古代用的粉碎泥料的碓舂被现在练泥设备取代,拉坯的轮棒被电动拉坯取代。茶洋窑以碗和盏为主。烧制白地黑花和酱釉剔刻花等作品。白地黑花瓷也就是釉下彩绘瓷,酱釉剔刻花是以酱釉为地,剔刻各种纹饰的产品,酱釉表面剔刻几何纹。现如今,南平市博物馆、南平市亿发古玩城、南平市闽北古玩城、南平市延平茶洋窑陶瓷馆、南平九峰山非遗馆、南平市延平区茶洋窑陶瓷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南平市武夷山非遗馆都陈列有茶洋窑作品。据民国《南平县志》记载“宋代设金砂驿,元代改茶洋驿”,明清沿袭,茶洋窑因此得名。它是中国陶瓷窑口中唯一以茶器为名,进行远洋海外贸易的烧造陶瓷窑场地。

一、茶洋窑制作技艺概述

1980年,为了进一步保护历史文物,福建省政府对全省进行了全面的文物普查,结果在省内北部地区发现了较大规模的民间茶洋窑场遗址。为了更好地配合闽江水口库区的建设,在1995—1996年期间,福建省博物馆对大岭和安后两处茶洋窑场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从中还发现了龙窑的一些遗物,这也为茶洋窑历史溯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截至目前,茶洋窑共发现了8处窑址,主要分布在大岭、安后、碗厂等相连的山丘处,宋元时期以大岭、安后为代表,清代的多见于新碗厂等窑址,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1]。从北宋中期开始,茶洋窑开始创烧,从北宋中晚期到南宋中前期,茶洋窑烧制产品主要以青釉和青白釉为主,之后,品种逐渐增多。宋朝末期和元代初期是茶洋窑鼎盛时期,品种多样,釉色推陈出新。由于含铁量较少,所做器体的胎质往往会呈现出灰白色或者灰色,也有一些呈现灰黑色。清朝时期,茶洋窑烧制过青花瓷器,清朝之后,茶洋窑烧制又进入了断代。黑釉仿建窑烧制的瓷器,以碗居多,且浅腹碗者较多,深腹碗在外面形态、釉色方面和胎质质感方面均呈现出较高的技艺。因此,这些瓷器在全国各地都备受欢迎,并流传于东亚和东南亚,特别受到日本国民的喜爱。日本永清博物馆收藏的宋代茶洋窑烧制的瓷器“灰被天目”被视为国宝。茶洋窑瓷器在九州国立博物馆(日本文化厅所有)、德川美术馆(日本)、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新安沉船)等均有收藏。

茶洋窑陶瓷烧制技艺手法独特,制作技艺与建窑建盏相同。茶洋窑制作的工艺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2]。泥坯制作,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双手将泥拉成器坯,制作时要成竹在胸,一气呵成。茶洋窑烧制用松柴燃烧,火期分为三个阶段,缓火期、热火期、速火期、温度至1300摄氏度左右,烧制时间根据龙窑长度、温度来确定。除此之外,茶洋窑制作技艺采用传统古朴技法,又有着建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和吉州窑的贴、印、画、雕、刻、塑、镂空等工艺和烧制技艺于一身的民间窑场特征,带给人们纯朴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体现出大自然的沧桑与古旧的质感。茶洋窑传统陶瓷古朴典雅,器型品种丰富,符合当今世人对茶窑陶瓷艺术的评价标准[3]。如今的茶洋窑保持了古代艺术风格,延续了茶洋窑陶瓷艺术文化的发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潮流巧妙结合,有着多窑口的制作工艺技术,技艺十分罕见,营造出时代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风格,器作被社会各界人士广为收藏。茶洋窑制作技艺,完全复原宋代茶洋窑陶瓷烧制技艺,再现宋代茶洋精品陶瓷原貌,让失传了800余年的茶洋窑陶瓷技艺得以传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茶洋窑制作技艺是福建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洋窑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益元、张建忠、邱荣兴、胡紫薇等带领更多的茶洋窑新的骨干力量投入对茶洋窑传统技艺恢复烧制研发工作中,保护与传承茶洋窑技艺,让传统古朴的烧制技艺得以延续其辉煌。

二、茶洋窑历史渊源

《南平县志》记载(南平县,即现延平区):“南平陶瓷业始于商周,至宋代形成规模。业者大多聚集在太平茶洋、夏道安济一带。茶洋古窑烧制的瓷器驰名中外,宋元时期,被列为宫廷用品。”茶洋窑所发现的古窑址共计8处(其中宋、元时期的窑址6处,清代中期窑址2处)。据民国《南平县志》:“茶洋驿在县治东南金砂里,宋为金砂驿,元间改今名,明清沿袭”。该驿站是闽北进入闽江通向海路的必经之处,由于这里设置驿站,促进了各个地方的制瓷业交流,丰富了这里的陶瓷产品种类。茶洋窑瓷器通过海丝贸易而闻名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等海外国家,茶洋之名即得于此。在茶洋窑遗址中发现了黑釉束口深腹盏,这种碗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在腹与圈足间形成了平面的直角,这种特征恰巧同日本镰仓时代末期所创烧的“濑户天目”相同,调查证明“濑户天目”是完全仿照茶洋窑烧制而成的。史料记载,“濑户天目”是由加滕景正所烧制,而其曾到我国福建省学习陶瓷相关制作技艺,学成之后,其根据所学知识在赖户烧制成了“濑户天目”,经考证,他是在茶洋窑学艺,而不是建窑,中日陶瓷文化交流史及日本茶道史上的一桩悬案得以破解[4]。

三、茶洋窑分布区域

茶洋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延平区东南约25公里的葫芦山村的茶洋自然村,距延平高铁站、夏道高速路口15公里,距太平镇镇府15公里。窑址分布于闽江北岸、南福铁路北侧的山岭中。位于茶洋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山坡处。茶洋窑窑址2020年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茶洋窑所发现的古窑址共计8处(其中宋、元时期的窑址6处,清代中期窑址2处)。其器型釉色碎片堆积如下:(1)宋元窑址:大岭——黑釉、青白釉、绿釉、青釉瓷器;安后——青白釉、黑釉、青釉瓷器;碗厂——青白釉、黑釉、青釉、绿釉瓷器;生洋——黑釉、青釉、青白釉瓷器;马坪——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2)清代窑址:安后——青花瓷器;新碗厂——青瓷、青花瓷器。从地表采集的标本分析,上述几处主要是以黑釉、青釉、青白釉瓷器为主[5]。南平市丰富的瓷土和植被资源,为茶洋窑的烧制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和燃料。茶洋窑高岭土主要矿物成分是高岭石,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能够使湿土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且能够保持很久,不容易破碎。由于高岭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因此,其能够使陶瓷坯体成型,这是茶洋窑陶瓷坯体的首选矿料之一。高岭土的颜色主要与其所含的金属氧化物或有机质有关,也是陶瓷釉水配比中常用的一种原料。通常,含有三氧化二铁则呈现出褐黄色和玫瑰红,含有亚铁离子则呈现出淡绿色和淡蓝色,含有有机质则呈现出青、黑和灰等色。由于这些金属氧化物或有机质杂质的存在,高岭土的自然白度被大大削弱,特别钛和铁矿物更是影响瓷器的白度,使烧制出的瓷器表面呈现出熔疤或者色斑。

四、茶洋窑制作技艺主要特征

茶洋窑制作技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泥坯制作,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匠双手将泥拉成器坯,要成竹在胸,一气呵成。茶洋窑烧制用松柴燃烧,火期分为三个阶段,缓火期、热火期、速火期,温度至1300摄氏度左右,烧制时间的长与短是由龙窑长度和温度来决定的。通常,茶洋窑烧制瓷器多通过匣钵装烧的方式来完成,除此之外,还有叠烧的方式。在宋元时期,茶洋窑烧制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根据瓷器的质感和大小决定烧制方式。比如,有多匣钵装烧方式,还有托座垫烧方式,如果为了烧制更好的瓷器,也可以采用一器一匣钵的单烧。茶洋窑制作技艺复杂,通过窑址抢救性发掘及相关实物特点、特征体现,可以发现茶洋窑是集聚了建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和吉州窑的贴、印、画、雕、刻、塑、镂空等工艺和烧制技艺于一身的民间窑场[6]。其技艺特征为:1.技法:有贴、印、画、雕、刻、塑、镂空、釉下彩及青花技法。2.胎体:由于含铁量较少,所做器体的胎质往往会呈现出灰白色或者灰色,也有一些呈现灰黑色,总体质感比不过建窑的那般厚重。3.造型:盏多为敞口,口沿微束,斜弧腹,圈足,坯体形体偏矮,一般不甚规整,再对坯体进行修刀,主要是修底足,修足较浅具有明显的个性。部分产品仅仅略作浅凹,接近实心足底。4.釉色: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白地黑花、绿釉、青花等品种;从外面的形态和底釉色泽方面来说,一般情况下,与建窑的兔毫盏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通常,茶洋窑的兔毫很细,底色多呈偏紫色。5.器型:有杯、盘、碟、洗、壶、罐、炉、钵、盒、水注、花瓶、瓷枕等。品种多样,涵盖民间常用常见的实用器物。

五、茶洋窑制作技艺存续情况

茶洋窑烧制的瓷器古朴中包含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烧制技艺。茶洋窑传统烧制技艺难度极大,从选料至加工到成品几十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从学徒到经验丰富的师傅,需要十年的经历过程。陶瓷烧制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难于言表和形成文字。原料加工与配料方法以眼观色来判断,没有具体的数字指标,全凭经验掌握,且难以用现代技术所替代。传统陶瓷纯属是手工活,枯燥,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使得传统陶瓷手工技艺面临断续[7]。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我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这也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历经多年沧桑的茶洋窑制作技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最重要的是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这就涉及传承人的问题,而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是我国最古老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传承方式。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人的意愿问题。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分工越来越细,年轻人的工作选择越来越多,加之,茶洋窑制作技艺需要一定的人脉资源,并不是每个年轻人想学习就能够学到“真本事”,因此,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的积极性不高,这也使传承人变得越来越少。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茶洋窑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在管理方式和手段方面做法欠妥,无法真正做到保护传承人,也使这些传承人心灰意冷,加之,找不到适合的想学习的年轻人,使掌握这门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毫不夸张地说,茶洋窑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8]。

六、茶洋窑制作技艺的重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

茶洋窑从北宋中期创烧,南宋、元时期规模最大,是宋元时期福建外销瓷的主要产地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明末清早期停烧,清末成为其制瓷的尾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技艺价值

茶洋窑陶瓷烧制技艺手法独特,在制作技艺中与建窑建盏相同。除此之外,茶洋窑制作技艺采用传统古朴技法,又是有着集建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和吉州窑的贴、印、画、雕、刻、塑、镂空等工艺和烧制技艺于一身的民间窑场,技艺价值较高。

(三)文化价值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而茶洋传统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潮流巧妙结合,营造出时代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风。

(四)收藏价值

茶洋窑传统陶瓷古朴、典雅、优美,完全保持古代艺术风格,有着多窑口的制作工艺技术,技艺十分罕见,被社会各界人士收藏。

(五)实用价值

现在人们讲究纯朴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茶洋窑瓷器体现了大自然的沧桑与古旧的质感,茶洋窑传统陶瓷古朴典雅,器型品种丰富,符合当今世人对陶瓷艺术的审美追求。

猜你喜欢

南平市窑址瓷器
瓷器迷宫的暗影
郑欣悦作品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中国的名牌瓷器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我的“七岁妈妈”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南平市樟湖中心小学学生书法作品展
福建泉州辽田尖山、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