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提升策略

2022-12-07张金哲沈千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留学生文化

张金哲,沈千鹏

(1.河北经贸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61)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来华留学生培养事关民心相通大局。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同的。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适应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我国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以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1]。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工作。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进行回信,欢迎他们来中国学习。2021年6月21日,适逢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进行了回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部门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工作,推动新时代来华留学和教育对外开放取得新发展[2]。

1 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3]。各个国家的文化输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中国要着力于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的中华形象。来华留学生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对外传播途径。文化认同(Culture Identity) 理论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提出,莫妮卡·雪莉将其定义为来自不同文化群体对该文化,以及与其他文化关系的评估和判断[4]。

从宏观层面来讲,为了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创造良好的国际文化环境,应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这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支撑。泰国公主诗琳通曾于2001年在北京大学以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学习。在此期间,她认真学习汉语、中国历史及茶艺、诗词、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优秀作品翻译成泰语在泰国进行广泛传播,极大地促进了泰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巩固了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提升了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水平,为两国人民进一步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曾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后担任多年驻华大使。在担任大使期间,他坚持在北大教授阿拉伯语课程,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其促成了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巴勒斯坦,倡导建立中阿合作论坛,为中巴友好交往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微观层面来讲,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能够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在2020年初,尼日利亚在华留学生联合会(CNSC)主席乌马尔·阿布卡巴尔在尼主流媒体上发表声明,对在网络上发表恶意言论的在华尼日利亚留学生进行强烈谴责,痛斥其无中生有的恶意传播。阿布卡巴尔对中国政府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客观公正地描述了当时中国的防疫措施和现状。该声明刊出后,尼日利亚国内几家主流媒体也都纷纷转载,引起了尼日利亚人民的广泛关注。“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潘维廉,于1988年来到厦门大学学习汉语,在中国工作生活30 多年,他了解并热爱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永久居住在中国。几十年来,他通过书信,不断地向家乡亲友介绍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着一个个真实的中国故事。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个民族、 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价值和内涵的差异,那么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我国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命题。同时,在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过程中,高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校在培养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中国文化深入人心,专业课中如何潜移默化地使留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国情,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高校在加大力度宣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在来华留学生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加强其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力度,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质量。

2 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制约因素

2.1 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是指从已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陌生文化环境过程中,由于自己常用的社会交流符号在新环境中无法使用,会使自身产生迷失自我的感受。留学生来到中国后,由于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汉语掌握程度不同,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文化休克大致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文化差异或者自身中文语言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语言文化冲突。汉语作为历史悠久的、讲究融合和统一、开放与和谐的语言,使得来华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难度和挑战;其次是文化距离,留学生刚刚接触中国文化时,会对陌生文化有距离感,这需要一个引导过程,以帮助留学生慢慢接受中国文化;最后,还有课堂文化冲突、 平等观念冲突以及心理和性别因素产生的冲突等。留学生普遍习惯较为宽松的课堂氛围,难以适应严格的考勤制度及繁重的作业,从而在教学理念上产生冲突。以上这些文化休克因素都会对留学生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2.2 高校综合管理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面临着艰巨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和培养任务,高校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管理服务人员。一些教师在处理留学生相关事务时,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跨文化方式,容易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方法,导致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存在误解。在高校留学生教学问题上,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模块,很多高校并没有将中国文化作为留学生教育的主要课程,只是停留在汉语语言学习单一层面;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对学生进行简化的、统一的教育。在讲授中国文化这一庞大的文化体系过程中,对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授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对于留学生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层面的突出问题对提升留学生文化认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

3 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策略分析

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就必须在尊重和理解来华留学生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文化包容与互学互鉴的原则。在来华留学生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距离、提升文化智力、构建文化课程对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程度具有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6],能够使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刻内涵,进而能够理解中国国情并作为中国文化使者促进双边国家的友好往来。

3.1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认同教育方法

语言的学习必须与文化背景知识有机结合,只有把汉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含义,才能强化学习效果,促进交流沟通,达到交际的目的。授课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注重提升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课堂上不仅要讲解拼音、声调、汉字书写、汉字历史等基础汉语知识,还要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感到疲乏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联的字意、词意和相关文化故事,及时解决留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留学生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汉语言学习”和“中国国情概况”课程,但,这些显然不够,高校还应创新课程体系安排,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北京大学一直以来注重汉语学习专业课程和“On China”系列英文课程建设,从根本上保证留学生汉语学习课程质量,层层把关,创新课程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北大正在打造实施“全球同上一堂课”计划,将优质在线课程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平台共建,扩大汉语学习课程受众层面,将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实现文化交流互联互通。

3.2 依托第二课堂平台,丰富文化主题活动

第二课堂是在教材的指导下,组织进行发散性与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内容形式多样,极具创新力、趣味性和生动性。第二课堂的学习地点灵活多变,并不局限于教室、操场和校园内学生活动中心,也可以深入农场、革命基地等地方。第二课堂有助于丰富留学生课外生活,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增强与本校中国学生的交流互动,提升其参与感。高校应适时搭建平台,开展文化交流周、“群英荟萃”美食节等活动,既让留学生展示本国文化,也突出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7]。

清华大学通过“感知中国” 暑期项目、“走进企业·深入中国”系列参访,以及“洞察中国”等各类项目,能够让留学生客观、 全方位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留学生们在授课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到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不同企业的业务模块、销售市场等,感受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入与改革开放成果息息相关的社区、医院、服务部门等,深刻体会几十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一辈人用亲身故事讲述中国的发展。

3.3 构建学校、城市、中华文化三级文化体验活动

在学校文化体验活动层面,让来华留学生参与到学校文化构建过程中,使其具有归属感,成立留学生会,使留学生加强同中国学生的交流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留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城市文化体验活动层面,高校可以启动一系列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建立相关信息库,让留学生能够入住到中国本地的寄宿家庭中,使留学生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8];在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层面,可以带领留学生前往历史文化景点、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帮助留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北京科技大学开设“感知中国行”实践课程,带领留学生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用真实的文字、图片记录展示中国的发展变化,体会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 在对口帮扶的甘肃省秦安县设立中外青年交流基地,组织来华留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切实感受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其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3.4 明确战略目标,完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面对滚滚向前的世界发展大势,不能简单地将留学生看作是单纯的求知者,这是中国扩大国际朋友圈的重要纽带。高校应从统一战线的高度给予重新定位、重新思考,把握留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战略意义。从中央到地方、 从教育组织到统战部门、从学校到教师,上下协同。同时,也应提升高校管理服务水平,传统的管理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当代来华留学生的现实需求,逐渐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认同的一个主要短板。可以建立留学生通讯录、微信群等联系方式,组织国际留学生联谊会、设立来华留学生海外联合会等组织机构,以此进一步夯实情感基础,增进彼此情谊[9]。

北京大学建立了留学生辅导工作制度。在成员构成上,大部分院系的留学生辅导员由学工教师担任,按不低于中国籍学生配备辅导员的比例确定留学生辅导工作队伍的人数,建立“专兼职队伍结合、教学班和活动班结合、与我国学生趋同管理和单独集中管理相结合”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服务模式[10]。

4 结语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也对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进各国文化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在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和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高校还要致力于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课程,在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国际人才的同时,也要有效推动留学生更广泛、更全面、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进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下一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培养方案改革,并做好服务管理工作,把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明确纳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构建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与专业教育齐头并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责任担当,牢牢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推动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教育取得新发展!

猜你喜欢

留学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