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本质及培育路径探究
2022-12-07郭浩然
郭浩然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
在论述家风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这就指明了家风就是家庭风气,实质上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的优劣,对于家庭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整体的家风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社会的风气。那么,家风的本质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和传承,在新的时代,我们又该给家风注入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从而彰显其更大的功用,更好地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1 从家风特征及其历史变迁浅析家风的本质
1.1 家风的特征
1.1.1 榜样性
家风具有强大的表率和榜样作用,优良的家风可以给家庭成员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反之亦然。家庭成员待人接物时的态度、平时做事的习惯、面对事情时的取舍等,都是家风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品质,都是家风的具体化,是家风对外的表露。另外,家风又是一个家族的脸谱,家风反映着家族和家庭的层次。可以说,家风是家庭发展的产物,由家庭一代或者多代成员创造,同时又对家庭成员起着很强的塑造作用。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将门出虎子,懦夫生败类”。狼孩生长在狼窝里,最终变成一个乱吼乱叫没有思想的怪物,而自小就被刺上“精忠报国”的岳飞,变成了国之栋梁、民族英雄。可见家风对于家庭成员具有强劲的塑造能力和表率作用[2]。
1.1.2 传承性
家风是祖辈为后辈所留下的重要瑰宝,所以传承性自然是家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家风的传承既是家庭潜在的希望和成长的象征,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家风不仅可以影响当时的家庭成员,也为后辈的每一位家庭成员提供了精神索引和道德准则。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家庭成员如何变换,这种精神力量一直存续于这个家庭之中,久而久之成了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
1.1.3 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家风中的有些观点和理念在新的时代已经不再适用,所以就需要后辈的家庭成员对家风做出相应的改良和创新,以更好地在当下社会继续引领家庭成员。在当下社会,家风应当紧密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离不开家风这个“载体”,积极培育健康、积极的家风,就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传播路径,为社会主义的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提供具有我国文化底蕴的“文化支持”。
1.2 家风的历史演变
任何的社会产物,都有它的历史演变过程。家风,应该是在家庭产生之日,便随之产生了。开始的时候,家风是在家庭中自发地形成的,后来,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家风渐渐地就成了人们自觉追求的精神产物了。家风,也就在人们自觉追求下,不断地进步发展起来。但是,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家风都带有浓厚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即家风受到经济的制约,受到当时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刻着阶级和时代的烙印。
1.2.1 在奴隶社会,家风是奴隶主的特权
因为奴隶们只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他们自身是无权选择婚配与否,以及与谁婚配的,因此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也就谈不上什么家风了。只有奴隶主们拥有自己的家庭,因此奴隶社会的家风,是奴隶主的家庭才拥有的。他们的家风,带有浓厚的阶级性,是为维护这些奴隶主的特权以及奴隶国家的存在服务的。当然,奴隶主家庭中,同样也存在着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好的家风,如周朝姬旦的 《诫伯禽书》,便是奴隶社会优秀的家风的集中体现。这也可以说明家风对于家庭的重要作用。一个家庭,客观上需要一种好的家风去塑造,去促进。
1.2.2 在封建社会,家风成为普遍的存在
牛耕和铁器的使用,让社会经济发生了飞跃;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关系的变化。在封建社会,家庭成了人人都可以拥有的东西,于是,家风就成了普遍的产物。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当然不愿失去利用家风进行封建宣教的机会。家庭,作为国家机体中的最基本的单位,也需要适应封建社会的改造要求,自觉地将封建文化价值观念融入自身的机体中,从而保证家族和家庭的传承。因为封建社会在中国的长期存在,催生了许多代表那个时代优秀家风的文化产品,比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和诸葛亮的《诫子书》等。当然,因为受时代的局限,这时候的家风,也多少有些封建的糟粕,比如,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和愚忠思想等。
1.2.3 近代,家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40年,英国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家风也随之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家风经受欧风美雨的冲击,加上逐渐壮大的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既带有个性解放的特征,又有些不伦不类的特质。
1.2.4 社会主义建立,必然赋予家风新的道德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的建立,让家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风中注入了诸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成分。此外,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及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又给家风注入了集体的观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让家风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点,我们将在家风的培育路径上再详加论述。
1.3 家风的本质
提到家风,就不得不提到家庭。家庭的第一属性是文化,而家风则是家庭文化样态的集中体现。比如,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其本身的结构大体相同却又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可以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由于个人能力及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原因,不同家庭之间的物质收入千差万别。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人群之间的物质收入更是参差不齐,所以“经济基础”必然导致“上层建筑”之间的差异,每个家庭都表现出符合自身的精神风貌,比如,安于现状或开拓创新、乐于消费或勤俭节约等。所以不同家庭的文化样态也导致了家风之间的明显差异。在精神方面,由于不同个体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不尽相同,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不同家庭家风之间的差异。综上所述,家风从本质上来看属于“文化范畴”,家风所具有的“榜样性”“传承性”“创新性” 也正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家风的本质是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精神性的存在,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
这就是说,家风是一种精神传承,具体包括家训、家规,以及在家训家规作用下,表现在家庭成员身上的价值和道德上的取向,表现在家庭中的整体文化氛围和道德水准,造就了家庭的现在,主导着家庭将来的发展方向,对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现在和未来都有着重大影响[3]。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好家风,并且身体力行,实践它,丰富它,为好的家风的延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让子孙后代都能有一个好的家风去传承,用好的家风去报答先人,用好的家风去兴旺子孙。
2 从文化视角来看家风的培育路径
从前面的论述来看,好的家风于家庭、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达到培养良好家风的目的呢? 在笔者看来,要继承和发展历史上家风的培育路径,就要考察历史和当代的精神文化。在今天,我们应该通过以下路径,培育良好的家风文化。
2.1 发掘过往,培育良好的家风文化
家谱记载下的老一辈的故事、家规家训等,都可以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资料。首先论及家谱。中国人的家谱,有隐恶扬善的原则,即只记录人的优点好事,不记录他们的缺点和不好的事,这就等于对先人们的故事做了一个筛选。在家谱记载的基础上,再剔除带有封建等级和忠君思想的封建糟粕,就可以拿来讲给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们听了。因为都是发生在祖辈们身上的事情,听者多会有亲近感,听起来也会格外认真,先人们的为人行事,以及他们身上的美好的品质都会对家风的培育起到良好的作用。其次是家规家训。传统的中国家庭,有制订家规、传承家训的习惯。而这些家规家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时间检验了的精神产品,可以说是中华优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家规家训贯彻到平时的言行举止之中,经常用家规家训来告诫自己和子女,时时警醒,对照着各自的言行,就能很好地培育起良好的家风[4]。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家规家训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和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看这些家规家训也会给我们的精神品质和为人处世带来有益的启发。可见,家庭成员学习这些家规家训,对于良好家风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路径。而实际上,古人很重视这点,我们现在也来重视这些家规家训,实际上是手段上的一种继承。
2.2 长辈言传身教,培育良好的家风文化
好的家风的培育,长辈自身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培育家风,实质上就是家庭的自我教育。既然是教育,最好的方式当然应该是言传而身教。言传,常常是指家中的长辈,即家庭中的有德之人,来对晚辈们进行教育,让晚辈们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如何做又是错的。这样的言传,会在不知不觉中让晚辈们提高认识。身教,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做到以身作则,行为端正。当然,和言传一样,身教也主要指家中的长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晚辈们认识到如何正确地做事和思考。有了这样的言传身教,自然就会培育出良好的家风。从历史上看,那些于国于民有利的人,多生活在良好家风之中,也许这些人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长辈们言传身教做得好,所以家风优良,培养出了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回忆父亲习仲勋当年对他的教诲,实质上是良好的家风的熏陶,这为习近平总书记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孟母三迁和断织喻学的故事,也是典型的长辈通过言传身教,从而达到培养良好家风,进而达到培养出人才的目的。
2.3 紧跟时代节奏,培育良好的家风文化
前面提到,家风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因此,新时代的家风的培育,需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今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阶段,理所应当有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而良好家风的培育,需要践行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5]。“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风先要教育家庭成员具有基本的道德规范,即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家庭成员具有自由、平等、公正和法制的思想,应该说,这是一种普世价值观的培养;最后,要教育家庭成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新时代的家风,注入了这么多新鲜的精神,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对家庭成员的精神塑造上,能力也会更强。
2.4 家校结合,培育良好家风文化
要培育良好的家风,还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合力。在家风的培养中,家庭当然是主战场,长辈们在家庭中的言传身教,当然是培育良好家风的主要方式[6]。但是,在当今时代,好的家风的培育,绝对离不开学校的配合。学校要给学生们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们既有历史的眼光,又能放眼世界。既有科学知识,又不失家国情怀。学校还要经常对学生们进行学习以外的思想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家长们要多与学校沟通,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良好的家风。可以说,现在的良好家风的培育,已经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了,它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比如,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家长就应该在家庭中,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告诉他们全面发展,既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在生活中,自己也要注重自我发展的全面性。这样,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学校的全面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能在家庭中培育出良好的家风,促进孩子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即陶行知所说的“真人”。而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即为形成了合力,共同塑造了健康向上的家风。
2.5 自我教育,培育良好的家风文化
良好家风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成员的自我教育。家风的产生,虽然也有其阶级性和时代性,但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更好地成长,进而达到让每个家庭成员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的目的。而人的成长,是离不开自我教育的。这种自我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进行自我反思。良好的家风,需要每个家庭成员都具备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经常性地做总结: 在家风的建设中,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哪些是好的,哪些还需改进。也可以通过日记,达成自我的反思。有了这些反思,个人就会进步,家风就会改善。再比如,不断学习。可以直接看一些名人传记,看看那些取得成就的人,是如何改进自己、改进家风的。这样,自己就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家庭中的风气做些改进等。自我教育还可以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相辩难和切磋,帮助彼此认识到应该如何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这样,也就间接促进了家风的改进。而家庭成员里,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和能力,良好的家风就更容易培育成。比如,傅雷一家常常通过家信的形式来交流沟通,进而达到培育良好家风的目的。傅雷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傅聪的家书,到现在还常常给人以启迪,为培育良好的家风贡献着力量。
2.6 综合运用上述手段,培育良好的家风文化
前面所说的5 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实际上,良好的家风的培养,是需要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从而形成合力,促进家风的培育和改善。
3 结语
家风是种精神的存在,它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受社会经济的制约,受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家风的培育,需要依靠对过去有选择地继承,需要长辈的言传身教,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需要家校的合作,也离不开个人的自我教育,最主要的是需要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对家风有了深入的认识,又都以身作则,多学习,多在里面注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思想,我们就能达到培育良好家风的目的。如果将社会主义比做一座大厦,那么良好的家风则是大厦中的砖瓦,通过它可以更好地协调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在我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