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策略分析
2022-12-07冯华
冯华
(武汉行政学院,湖北武汉 430024)
以创新为驱动力,对产业结构、管理方式、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受经济下行影响,在以思政教育为首的教育领域相关事业中实行协同创新政策,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该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该文对主题的研究,旨在使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制度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之与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各项改革相适应,加快社会改革的步伐,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的完成和总体目标的实现,最终保证我国思政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1 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历程
1950年6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这一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该次会议出台了高等学校相关改革的实施决定,该决定中明确规定:高校应该开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政治课程,各类课程的设计应该密切配合国家国防、 政治、 经济等事业的长期需要。改革开放之后,高校教育工作完成了恢复和重建,各大高校加大了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力求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的作用。198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思政课程教育力度的相关办法中提出,本科高校应开设中共党史、 哲学、 政治经济学相关课程,这3 门课程囊括了思政课程的核心部分,其开设对各大高校有着重要的意义[1]。1994年,中共中央在颁布的相关意见中指出,各高校应促进德育相关课程与各大学科的有机结合。将德育课程与各学科课程进行结合,是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理念的雏形。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中共中央于2013年在培育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相关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被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覆盖所有学校,为更多的受教育者提供便利,形成集社会、 校园、 课堂于一体的多元化育人平台。2017年,“课程思政”理念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意见,意见指出,各高校应该完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相关教育机制,注重课程思政、学科德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所遵循的核心思想。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根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高校思政协同工作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协同创新具有主体多元性与目标统一性,通过多元化的主体之间进行相互配合,达到合作创新的目的,是协同创新的基本特性。供给侧改革无法通过单一的主体完成,高校必须将思政教育视作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充分发挥师生及各教育部门的“合力”,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与创新[2]。
2 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不够充分
部分高校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比较片面,缺乏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对供给侧改革的主流定义主要分为3 种:从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供给侧改革是指,为满足市场需求,通过相应的改革矫正错位的供需结构及扭曲的要素配置;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分析,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打通各要素流动通道,开放相关市场,优化结构配置,进而提升要素的生产率;从管理制度的角度分析,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制度供给,提升整个体系的供给质量与效率[3]。想要推动相关经济转型发展,高校必须从供给侧发起改革,这样能够弥补政府宏观调控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客观地分析,政府的宏观调控过程的确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相关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需求侧,但是往往只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相关问题造成的影响,而不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相应的问题。思考这种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因为相应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缺乏适应性,故此无法发挥需求侧对供给侧的引导作用,生产与供给的滞后使经济体系的供给侧很难继续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故而,全面实行供给侧改革变得十分重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学中的供给侧运动规律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生产、分配、消费关系的相关原理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西方国家关于自由主义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也从侧面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关于供给侧运动相关理论的正确性,其中,“经济增长理论”是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即通过创新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4]。
我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以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为首的,包括分配结构、投入结构在内的四大方面的问题。“不同区域人口分布不合理”是我国区域结构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提升我国相关的城市化率、更好地解决区域结构问题,完善相应福利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低附加值产业的污染、 排放水平不达标,是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突出表现,故此,完善相关机构科技体制,促进高附加值产业、高技术含量产业发展,淘汰产能落后企业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 行业收入差距都反映了我国的分配结构问题,想要解决相应的问题,其方法是,以改革的手段完善相关分配体制;在我国许多机构中,人才、知识、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偏低,土地、劳动力等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偏高,这一现象造成了我国经济上的投入结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对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过程影响最大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完善相应的创新驱动,对相关要素的投入结构进行优化,进而完善相关的科技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5]。
2.2 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制度
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制度,导致其思政教育无法进行全面的创新性发展、协同创新工作的主体缺乏参与热情。健全的制度是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协同创新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条件。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现有的协同创新相关体制仍存在参与主体各自为政、相关工作流于形式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许多环节中缺少必要的衔接过程,导致协同创新在相应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相关环节中缺少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应对协同创新过程中因遭遇瓶颈、人员调配失误等原因造成的各项风险及相关问题;相关环节中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无法对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过程中相关参与者的各项表现进行评定,故而难以及时地发现参与者自身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进而难以对相关制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相关活动方式存在保守、 落后的问题,许多高校只是走形式地召开协同创新主题的会议,在会议上甚至不会使用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参与者的灵感,而往往只是以举手发言、无人发言则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方式进行不够深入的讨论。
3 如何完善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相关过程
3.1 树立协同创新相关理念
部分高校管理者尚未树立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相关的正确理念,而树立正确的理念是思政教育相关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故此,使高校管理者进一步明确、 领会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工作的理念与原则是极其必要的。作为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协同创新的过程离不开创新资源与相关要素的汇聚与融合,该创新模式的具体理念是:通过国家的引导与安排,促进高校与相关企业通过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优势互补,加快相关技术的产业化速度,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该创新模式遵从的原则是: 系统上的整体性原则与相关创新生态的动态性原则。自“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于2012年启动实施以来,政府大力推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高校的管理者们应该把握好时代的发展趋势,值此万众创新之际,明确协同创新理念,充分发挥不同高校的自身优势,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发光发热[6]。
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在创新方面没有做到勤于思考、大胆尝试,其实想要做好思政教育的创新工作并不困难,也并不复杂,例如: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相关技术对思政教育创新平台进行合理优化,高校既可以建立相关网站使一众师生得以在网络平台上对协同创新相关事宜畅所欲言,最终通过归纳总结高价值的灵感与思想完善创新的过程; 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师生的相应数据进行分析、采集,并通过研究这些数据更好地完善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制度,例如,通过分析师生每天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来安排协同创新相关会议进行的时间,以期参会者能够在参会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
3.2 完善供给侧要素相关改革
从供给侧改革视角观察,高校想要对教育结构、教育体制进行优化,可以考虑从以下3 种供给侧要素入手:资本,即教育经费;劳动力和人才,即师资队伍;土地,即校园基础设施。笔者认为,3 种供给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是“资本”要素和“劳动力与人才”要素。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崭新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与趋势。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完善思政教育相关投融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引入“间接生产方式”,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事业的生产和经营环节,能够有效解决单一的生产方式所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供求不平衡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育的供给效率,减少财政支出。故此,政府应该不断对助学贷款、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等制度进行完善。作为高校的相关管理者,应充分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借助对外服务等手段获取收入,利用资本市场与相关金融手段完成资金的获取,并利用相关资金完善资产使用的管理过程,以期形成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之上借助校友、学生家长的力量完善资源的汇聚,并通过自筹、社会捐赠、教育金融等多种手段进行进一步的融资,以全面完善思政教育投融资体制,增加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形成育人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故此,从供给侧改革视角观察,提升教育质量,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想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首先,应该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与专业素养,通过定期培训,集中宣讲的方式使教师明确自身职责,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能够成为高校学生们负责任的指路人和知心朋友;其次,应该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与教学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而非流于形式,仅依靠绩效考核来评价教师的优劣;最后,相关管理者应该鼓励思政教师进行教师间的互动,通过交流教学经验,总结宝贵的心得,进而将教师团队打造为一个具有活力、朝气的整体。
3.3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思政教育的供给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思政教育的供给方式主要包括:线上网络课堂教学和线下实践教学; 思政教育的供给环境主要包括:高校制度化的组织机制、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高校的校风校纪。相关教育部门想要全面深化思政教育相关体制改革,就必须把握好“简政放权” 这一关键方法,促进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鼓励高校通过不同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金,这也是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思政教育领域改革的主要方向;而从高校的视角分析,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思政教育的相关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宣讲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使思政教师能够不断完善各自的教学方法,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4 结语
一方面,在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过程中,供给侧要素相关改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此环节中,高校的管理者应围绕“资本”和“劳动力与人才”两大要素,全面完善思政教育各项相关体制,形成育人合力;另一方面,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发挥各大高校各自的优势,在不同的领域做出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