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华市农业水环境综合治理现状及提升对策

2022-12-07卢忠诚朱伟清傅丽青黄其颖刘双日

农技服务 2022年8期
关键词:尾水金华市无害化

卢忠诚,朱伟清,傅丽青,黄其颖,叶 楠,刘双日,

生艳菲1,徐 斐3,程霄玲4

(1.金华市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浙江 金华 321000;2.金华市农业农村项目服务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0;3.金华市畜牧农机发展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0;4.金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 金华 321000)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2020年水资源总量为106.761 亿m3,总用水量为15.320 4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7.371 7 亿m3,占总用水量的48.1%[1],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较大,做好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对保障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金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农业水环境治理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2])”“美丽金华”“无废城市”等重要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农业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农业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五水共治”的工作重要内容[3],金华市开展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和种植业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农业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得到不断强化和改善,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流域水质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提升金华市农业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总结金华市农业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及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1 金华市农业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及成效

1.1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金华市是浙江省的畜牧业大市,2020年末存栏猪93.72 万头,能繁母猪8.8 万头,年内生猪出栏119.08 万头[4]。近年来,金华市畜禽养殖通过“811”环境整治、“五水共治”,畜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保留生猪养殖场789 家,生态消纳771 家(污水外运,县域内消纳54 家),接入市政管网18 家。按照“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标准,全市创建省级美丽牧场241 家,数量居浙江全省第一,打造国家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3 家,培育国家休闲观光牧场1 家、省级1 家,省数字化牧场2 家。全市兽用抗菌药减量化、饲料环保化“两化”试点场通过集中验收评估143 家,完成省定任务的172%。《浙江农业农村》2021年第44 期通报中《金华市以“三坚持”促“三提升”,努力打造“两化”新样板》典型做法获浙江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并要求在全省进行推广。

1.2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池塘、设施养殖主体共计569 家,以多品种生态混养、清洁养殖为主要模式。结合全市实际,编制县域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设立渔业用水区域水质和底质常规监测点,动态掌握辖区内渔业水体生态。因地制宜推广“三池两坝”模式、“两池一坝”模式和生态塘模式等尾水治理模式。全面实施“渔业转型促治水”、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等专项行动。根据《浙江省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实施方案》部署,以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生态技术推广和养殖规范管理为重点内容,启动了以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养殖尾水零直排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创建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任务分解、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等系列方式调动各地创建工作积极性。2019—2021年全市已完成创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3 个(永康市、兰溪市、武义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3 家(国家级17 家、省级56 家),其中2021年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均大幅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完成率分别为200%和179%,稻渔综合种养面积0.067 万hm2以上,规模以上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率达96%。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高水平绿色发展,结合金华市渔业实际,市农业农村、发改、经信、科技、财政等9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方案的通知》,明确到2022年底,至少完成验收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6个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7 家。以期通过全域推进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实现规模以上水产养殖主体尾水零直排,养殖基地设施化、标准化、规范化、生态化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助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1.3 种植业污染防治

一是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强化农业投入品数字化和精准化管控,全市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已实现全覆盖,按照“数字化管理、绿色化服务、规范化经营”的总体要求,通过积极争取资金、规范经营市场、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全面推进农资经营体系现代化发展。2020—2021年全市创建省级“肥药两制”改革示范农资店178 家,用2年时间超额完成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3年创建100 家“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的目标任务,成为活跃指数在浙江全省率先达100%的地市,示范性农资店创建领跑浙江全省。

二是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围绕“节肥、节能、增产、增效”的目标要求,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应用,推进实施精准施肥,逐步推进化肥施用定额制。2018—2021年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6.67 万hm2次,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推广商品有机肥56 万t,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1.33 万hm2,化肥不合理施用减量9 000 余t。有机肥补贴政策实现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根据统计年鉴显示,全市化肥使用量从2013年的128 344 t(折纯量)连续下降至2020年的78 473 t,降幅达38.9%,已实现连续8年负增长。

三是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扎实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有机融合,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2018—2021年全市累计实施统防统治面积21.33万hm2,绿色防控25.33万hm2次,农药不合理施用减量329 t。农作物绿色防控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发布了金华市地方标准《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根据统计年鉴显示,全市农药使用量从2012年的8 408 t 连续下降至2020年的4 005 t,降幅达52.4%,已实现连续9年负增长。

四是强化农田末端减排能力,持续推进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按照“氮磷拦截、美化田园、生态恢复”三大功能设计建设原则,同时因地制宜结合乡村旅游、和美乡村、农田排水全覆盖等开展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2018—2021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59 条,2019年综合运行维护水平在省级第三方评估中总分名列浙江全省第一,2020年综合评估总分名列浙江全省第二。

1.4 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

一是不断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全市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始于2016年,按照“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原则搭建回收处置机制,经过多年建设完善,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以政府相关部门协作监管、经营单位回收、集中存放和转运、有处理资质的企业无害化处置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并建立“回收-转运-处置”一套完整的常态化、长效化回收处置机制,着力构建全市农药废弃包装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置、奖励资金、监督考核”体系,高质量实施农药废弃包装物专项处置工程,全市已建立以农资店为依托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546个。2016—2021年全市累计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2 638 t,发放奖补资金近7 500 万元,回收率与处置率均达90%以上。

二是大力推进废旧农膜(地膜)回收处置体系建设。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建、供销合作社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的实施意见》,并纳入“乡村振兴”等考核。各县(市、区)均已出台废旧农膜(地膜)回收处置方案和补助政策,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完善农膜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置机制,合理布局回收网点,落实财政补助资金,保障农膜、营养钵等废弃物回收处置能真正落到实处。2019—2021年全市累计废旧农膜回收处置量达18 166 t,各年回收处置率均达90%以上。

牛皮糖也不管老婆,径直回到了工地。他紧急调来了一台挖机,挖了一条宽深三米的沟,拦腰把茶场那条唯一的砂土路斩断。接着又叫人拿来两床竹晒垫铺在沟上面,再在上头撒上土,把沟掩盖起来。然后,他喝着芝麻豆子姜盐茶,与那帮民工在屋子里烧起火堆扯谈,挨个地给他们分烟。

三是强化农作物秸秆“五化”综合利用,加快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全国首创实施“秸秆换肥”模式,破解综合利用难题。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规划编制的通知》,明确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扶持和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开展秸秆全量化利用规划编制,并积极争取各级项目支持,2022年度浙江省唯一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县项目落户永康县,获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72万元。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宣传力度,编制发放《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做好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手册,引导企业、农户转变秸秆综合利用意识,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改观。2019—2021年全市累计秸秆综合利用量达145 万t,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四是健全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构建生猪政策性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各县(市、区)均出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目前全市建有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7 个,年处理能力达1.729 万t,处理能力充足;未纳入无害化集中处理的县,建设无害化处理池满足当前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需要。2019—2021年全市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累计数量1 013 047 头,集中专业无害化处理累计数量945 828 头,全市病死猪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各年集中专业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3%以上。

五是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着力提升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装备,创新资源化利用模式。积极推进畜牧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严抓养殖污水减量化,提高节水设施应用水平。建立“一场一策”制度,按照“一控、二分、三配套”要求,大力推广节水减排技术、设施,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水产生量。2019—2021年全市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量累计达776 万t,各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达94%以上。

2 金华市农业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存在弱项

畜禽养殖臭气治理成为新的攻坚难题。主要是在臭气治理上技术上不够成熟,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应用的模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仍不够理想。同时,治理环节多,舍内舍外情况复杂,治理成本高,设施建设、运维投入成本大,存在污水偷排漏排隐患。

2.2 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省级标准尚未明确

目前,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无强制性标准出台,仅有2007年发布的水产行业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和2014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印发的《浙江省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规范》仍在参照执行。

2.3 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存在难点

一是秸秆综合利用存在困难,散户积极性不高,秸秆收贮运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二是农膜回收处置体系建设存在短板。三是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需进一步完善。农药使用主体对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3 金华市农业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对策

3.1 多措并举,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一是严格落实养殖污水零排放红线。坚守养殖不污染环境底线,规模养殖场需加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污水不偷排漏排。

二是提高养殖场规模化水平。提高单个养殖场养殖规模,利于污染治理,便于有效监管,积极创造条件委托污水处理厂处理,进一步消除污染隐患。

三是加强对种养循环利用的闭环监管。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养殖场粪污以就近消纳种植利用为主,就近消纳能力不足的采取异地利用、处理措施,实现全过程闭环监管。

四是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监管数字化水平。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过程、全天候动态监管,按照数字化政府建设的要求,加大监管体系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3.2 创新驱动,加大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力度

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探索各类先进治理工艺,综合分析治理成效,开展养殖尾水处理方案设计建设,总结在全市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为全面推广实施养殖尾水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养殖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通过示范点创建,引领和鼓励广大养殖场(户)转变观念、改变模式、创新思维,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践行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三是积极引导规模以上水产养殖场(户)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保证到2022年底规模以上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率达100%,基本实现尾水零直排。四是加强对养殖主体的尾水排放约束和规范管理,建议生态环境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当地实际的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排放相关标准。

3.3 提质拓面,大力推进种植业绿色循环发展

一是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持续推进肥药减量增效行动,从源头上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积极推广环境友好型生物可降解地膜试点示范应用,逐步扩大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县,不断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体系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二是各地建立健全稳定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切实加强财政资金保障力度,重点支持商品有机肥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方案。

三是加大培训与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化肥“精、替、改、调”集成减量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培训,提高科学施肥用药水平,利用电视、广播、短信、网络等方式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环境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尾水金华市无害化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减污达标排放技术措施探讨
汉源山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新模式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两种高温法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灭菌效果比较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金华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2020.2.18 农民日报)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河南孟津: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