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提升民生新闻报道公信力的路径分析

2022-12-07严春生

武汉广播影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公信力新闻报道民生

严春生

民生新闻报道关注的是百姓生活,其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和广大群众搭建一个沟通桥梁。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不少自媒体加入了新闻传播的大军之中,为博得受众眼球,一些自媒体进行夸大、虚假报道,严重影响了新闻的报道质量。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必须要坚守新闻真实性,通过多种措施来提高报道的公信力。

一、民生新闻报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首先,内容实用性。民生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民生新闻报道与群众需求结合程度,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价值,也是评价新闻报道公信力的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民生新闻节目有了稳定的受众,只要彰显出内容的实用性,就能抓住受众的眼球。

其次,内容真实性。在媒介的市场化进程中,新闻行业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获得关注,一些媒体肆意夸大、捏造事实,尽管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流量,但却严重影响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只有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打磨细节,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民生新闻的公信力。

再次,报道权威性。相较于其他的新闻报道,民生新闻报道的关注点在于群众生活中的小事,但在目前的报道中,更多的是侧重于报道的数量,忽视了权威性的打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生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二、当前民生新闻报道的不足

1、新闻品味低俗

过分强调负面新闻的猎奇效应,报道奇异、反常信息,为受众呈现出一个扭曲的世界,如凶杀、抢劫、车祸、诈骗等,负面报道过多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还有个别节目为了博取受众眼球,不顾舆论导向,故意增加负面新闻内容。一些受众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较弱,容易被部分信息误导,如果媒体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大量负面消息会对受众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报道缺乏深度

一些民生新闻希望通过调侃、趣味的方式来吸引受众,这种方式只能获取到浅层、表面的信息,如健康资讯、治安案件、交通事故等。更有甚者,故意用刺激的叙事形式扭曲新闻事实,将新闻情景化、故事化、悬念化,虽然抓住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但却缺乏报道深度,难以提出具有指导价值的意见。

3、选题重复雷同

各个民生新闻节目之间内容重复现象严重,表达方式大同小异,报道方式也十分雷同,节目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交通事故、邻里纠纷、乱倒垃圾、停水停电、产品质量投诉等。还有一些电视民生新闻在本土化的进程中,干脆直接使用本土方言来报道,如河北农民频道的《我要找老三》、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新闻的本土化表达并不是简单采用方言表达,更不能将方言作为挖掘本土信息的唯一方式。

三、媒体提升民生新闻报道公信力的路径

1、坚持以民为本

主流媒体是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要平台。如今自媒体上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此时,亟待主流媒体的发声,在民生新闻报道上,新闻从业者要坚守“以民为本”的理念,切实为百姓解决问题。在报道过程中,要做到“接地气”,提高报道的高度和深度,与重大的民生政策相结合,将报道做透、做实。作为记者,在采访时,就要切实站在群众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找到适合的报道内容。同时,在新闻报道上,要切实瞄准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痛点、难点,相较于自媒体,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是其无法比拟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信力,主流媒体需设置科学的采编审查程序,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取得联系,予以处理,做到“引导民生”“解决民生”。

另外,在报道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把握好报道尺度,恪守新闻价值规律。尽管民生新闻具有舆论监督职能,但是是不能替代其他职权部门的,新闻记者要站在受众角度,报道社会中各类非常态事件、关乎百姓利益的事件。借助媒体来揭露社会现象,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加快问题的处理进度,但也容易让受众产生错觉,认为找媒体更加有效。但是,媒体力量并不是无限大的,其职责只是报道客观的新闻事实,进行舆论监督,并无执法权。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明确自身职责和立场,为受众提供平等的表达权,恪守新闻的价值规律。一个有责任的新闻从业者,对于受众的尊重并非一味地迎合受众,而是关注受众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受众的认可。

2、予以正确引导

媒介有着塑造“拟态环境”的作用,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作为主流媒体,在报道民生新闻时,要重点关注其中的热点话题,给出不偏不倚的观点,这是帮助媒体提升公信力的不二法门。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之后,媒体要尽快回应群众切实关心的热点话题,民生新闻往往发酵速度快、传播迅速,媒体必须要做好深入调研工作,充分挖掘背后的新闻真相,发挥出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同时,媒体还要善于从各类国家政策、会议报道中挖掘民生新闻,进行针对性的解读;善于从群众身边的小事着手,寻找大主题,将新闻做厚、做深,从热点和难点上进行报道,提升公信力。媒体还要强化对整个采编队伍的教育和培训,要求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掌握民意。同时,媒体要把握好报道的态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民生矛盾,如医疗改革、收入差距等。在报道此类新闻时,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既要关注问题,也不能忽视取得的成就,坚持理性引导,平衡正面报道和负面内容,从而在社会上营造出积极的舆论氛围。作为新闻记者,要始终以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来约束自我,准确把握好自身定位,用中立、客观的态度来搭建沟通机制,不能成为各类民生问题的包办者。新闻从业者的介入要以道德尺度、社会规则、法律法规为准绳,坚持新闻性,做到不越位、不越权,把握好报道的“度”。

3、重视报道互动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媒体开始与新媒体相融合,打造出新的传播格局。如今,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还可针对各类观点、看法发表评论,进行二次传播,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大地加快。媒体也要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打造畅通的沟通渠道,主动接受受众的意见和建议。民生新闻主要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但并不代表民生新闻的记者和主持人就可以不注重舆论引导的客观性,而是根据自己的感情、情绪来评价和播报相关事件。媒体还可对受众提供的内容进行深度采编,制作成图文或者小视频进行二次传播,借助线上互动、线上报名、线上投票等方式,共同解决民生问题。

4、创新报道议题

民生新闻的议题可大可小,需在横向上拓宽,在纵向上拓深。在横向上,关注国计民生、众生百态,涵盖有价值的法律法规调整、百姓生活精神面貌、国家政治经济动向、生活实用信息,让报道更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在关注城市居民的同时,也要关注农民和农村,为农民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在纵向上,要持续加深,创新圈子类、社区类新闻的报道,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摆脱以往的琐碎化、媚俗化倾向,严格控制好软新闻、硬新闻之间的比例,从以往“看热闹”、“猎奇”视角朝着理性、人文关怀视角转变。针对同一主题的新闻内容,可从多个角度报道,提升报道深度。如,在2015年2月16日,某实习女主播遇害,针对此次事件,出现了《实习女主播被男友砍死 生前与男友亲密私照曝光》《实习女主播被砍杀事件还原 如何走出偏激的阴霾》,两篇报道分别侧重于曝光内容与对事件的理性分析,后者更加可取。在民生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必须要走深度报道路线,新闻工作者要承担起主流媒体的责任,从深度报道上着手,做好主题策划,提升报道的价值。如,可开辟“走进社区”栏目,每期设置几个话题,与社区居民、物业、街道、社会学者、相关负责人、居委会工作人员建立联系,围绕居民关心的治安、低碳生活、社区环境卫生、小区绿化、小区防火、邻里关系、物业问题、交通安全、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等话题进行讨论。对于一些讨论度较高的话题,可以延伸出相应的活动,组织“安全知识进社区”、“社区厨艺大赛”、“新房推介会”、“亲子活动”、“周末联欢会”等活动,这可以极大地丰富民生新闻报道内容。

另外,还要增加新闻评论内容的比例,邀请更多受众参与到新闻评论中。如,邀请普通观众、特邀嘉宾、新闻评论员来表达看法,发挥出网络互动作用。要让新闻评论具有吸引力,还需树立品牌意识,让受众可以真正认可、接纳这种形式,从而达到对受众进行理性引导的目的。

5、提升人员素质

新闻从业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新闻报道的质量各有差异。有些新闻从业者搞不清楚受众关注的话题,对内容的编排混乱,将性质不同的民生新闻随意放在一起,没有突出报道的重点。为了提升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编制优秀的新闻节目,需要完善人员培训、考核、选拔制度,让新闻从业者有学习、训练的机会,以此来提升新闻的质量。各个媒体之间可相互交流,学习彼此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如何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如手:一方面,新闻从业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作风修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作风修养,包括意志的自制性、自觉性,只有具备这一点,在面对采编工作时,才会有明确的目的,并勇敢、坚定地克服困难。新闻从业者还要具备牺牲精神与冒险精神,主动应对各类挑战。另一方面,新闻从业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俗语有云:“正人先正己”,新闻从业者要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主动深入实际来体察民情,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主动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的侵袭。

新闻记者是民生新闻采写的“第一人”,要从根本上提升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还需要提升记者与编辑的把关人意识,也就是通过把关的信息方可进入传播渠道。在目前的民生新闻报道中,假新闻层出不穷,要治理这类问题,一方面需要新闻界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记者和编辑要从自身着手,严格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另外,相关部门还要制定完善的公信力考核机制,用于从业人员的考评中,利用考评机制来督促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意识,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只有真正负责任的新闻媒体,才能在民生新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

6、坚持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新闻传播领域,都要求做到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除了在内容上彰显出人本元素之外,在栏目的互动环节,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加大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留言、短信平台、栏目热线等与受众取得沟通,及时解答受众的疑惑。另外,还可与高校、政府机关、社会中介机构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不仅可以让民生新闻节目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也能够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帮助和引导,承担起民生新闻节目需要肩负起的重要任务,从而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同时,还要致力于培育市民的监督意识,邀请受众参与到民生新闻节目的监督中,这可以倒逼从业人员不断革新新闻内容,建立良性的沟通关系,拉进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受众通过观看民生新闻节目,可以对政府的相关政策产生深刻认识,并主动将其融入到节目中,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电视民生新闻贴近百姓生活,更多反映的是当地的民生问题,作为在当地生活的人民群众,不应仅仅把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当成一个普通的栏目,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观众,更应在生活中关注民生问题,发现民生问题,反映民生问题。受众在收看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时,应当积极参与、融入到栏目中,加强与电视栏目组的互动,积极拨打栏目组热线电话,将自己的宝贵意见诉诸于电视栏目组,在互动中拉近与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的距离的同时,增强栏目的公信力。

结语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与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生问题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民生新闻以“人文叙事”、“民生内容”的特点赢得了大量受众的认可,但是在发展进程中,民生新闻报道也出现了诸如伦理市场、格调低下、内容琐碎等问题,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针对这一问题,需严格坚持以民为本,坚守报道的核心价值和内容定位,通过多种措施来提升民生新闻的公信力。

猜你喜欢

公信力新闻报道民生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