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受众新需求对新闻内容提出的创新性要求

2022-12-07巴依尔塔

武汉广播影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群体受众

巴依尔塔

传统广播媒体可以借助第三方社交平台来构建听友群,依据节目类型和听友需求,将听友群设置为场外连线方式。这种“场外加码”的运营机制,实际上是拓展出了与受众沟通的多维互动渠道。即便是仅对其他广播节目进行翻译的转播类广播节目,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来引流,将更多潜在听友纳入收听群体,增强这一部分受众群体的场外互动联系,对提高广播节目新闻受众关注度具有积极影响[1]。传统广播媒体重新构建新闻内容价值,应依据受众习惯来调整新闻结构和内容呈现方式。进而通过“场内沉浸”来增强受众体验,真正满足更多听友的感官体验沉浸需求,打破泛娱乐化和低俗化等背离新闻本质的壁垒,还以传统媒体新闻受众最清澈的视听享受。最终通过“场域整合”让更多受众沉浸在其中,让传统媒体新闻受众不再被孤立于融媒时代边缘。

一、当前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生产诟病

1、“同质化+程序化”支离舆论关注

传统媒体在新闻内容生产中难免出现程序化弊端,这是从开题到结尾新闻内容篇幅流程所致的程序化诟病。程序化虽然可以促进新闻形式的规范化,但是不能带来新鲜感,这也就造成了舆论关注焦点偏离的问题[2]。与此同时,传统媒体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新闻内容时效性固然重要,但是从受众接受层面来看,同质化新闻内容会打消很多受众群体的阅读积极性,这也就是同质化新闻内容难以博取受众关注的主要原因。即便是一些新闻事件话题热度很高,同质化的新闻内容也很难在众多新闻素材中脱颖而出,从而导致了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生产的局限性,没有真正引发舆论关注,受众显然对同质化新闻内容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当前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生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同质化+程序化”的新闻内容支离了舆论关注。

2、“娱乐化+低俗化”背离新闻本质

在新闻内容的价值取向上,泛娱乐化是最为低俗的受众引导方式。与其用泛娱乐化的技术手段去编排新闻素材,倒不如脱离这种低俗的新闻价值观,去挖掘最本质的新闻价值体系。一些传统媒体为了获得的受众关注,通常会对新闻标题或者新闻内容进行大篇幅修改。标题党并不是标新立异的新闻价值观,反而成为一种娱乐大众的新闻消费[3]。所以,传统媒体占据主流价值观阵地,绝不能妄自菲薄,忽视受众对于新闻价值最真实的需求,这将失去更多忠实粉丝。如果背离了新闻本质价值,低俗化的新闻价值观将误导受众。故而,当前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生产最大的问题是“娱乐化+低俗化”,且已经严重背离新闻本质。

3、“碎片化+断层化”脱离受众群体

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闻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已经获取了大众认可。但是这种认可仅限于新媒体平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碎片化阅读方式并不是表达新闻内容的最佳方式。新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于采编人员的细心编排,但是并不能以短取胜[4]。如果传统媒体也倾向于采取碎片化传播方式来吸引受众,那么也将与受众群体渐行渐远。最终脱离了受众群体的传统媒体,新闻内容将会弱化传播力。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化现象。从九零年之后的一批受众群体来看,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已经越来越小,而这样的需求变化也注定传统媒体不能再固步自封。如果断层化持续拉大,传统媒体早期培养的忠实听众和读者将越来越少。所以,“碎片化+断层化”的新闻内容生产诟病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媒体脱离受众群体的弊端已经初见端倪。

二、融媒趋势下传统媒体受众新需求

1、基于受众参与的“互动”需求

传统媒体新闻受众对于互动的需求并不仅停留于节目中,这是因为新闻内容的话题性传播也不仅限于节目的场域范围之内。如果新闻节目只能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那么传播时效性会大大弱化。唯有在互动中才能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受众群体,这也是探索受众新需求的必然过程[5]。所以,互动是受众积极参与新闻话题的重要方式,而受众参与的互动需求也会在新闻内容价值上得以体现。互动传播力不容忽视,传统媒体必须重视这种新型的受众需求,否则也将失去大量潜在受众群。

2、基于感官体验的“沉浸”需求

传统媒体真正吸引受众的是一种沉浸感,这种沉浸感是快节奏社会很难弥补的慢节奏时差。新闻内容创新并不是说要改变根本的传播方式,而是要从内容质量上贴合当代受众群体的感官需求。一些传统广播媒体受众群虽然并不多,但是却始终能够牢牢抓住听友内心。正是因为与听友形成了近距离的深层次沉浸交流,才得以在融媒时代仍然持有较高的收听率。这种沉浸式交流是听友与主持人跨时空的感官共鸣,无论是基于新闻内容的感官体验,还是基于新闻事件的感官思维,都能够对听友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和共识度[6]。当沉浸体验无可替代时,听友将长此以往与节目共同成长。所以,即便是快节奏的融媒时代下,传统媒体仍然具有满足受众新需求的传播力,这便是满足了受众感官体验的“沉浸”需求,且拉近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感。

3、基于新闻价值的“适用”需求

融媒趋势下,传统媒体仍然有责任深度挖掘新闻价值。这是因为媒体人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判断,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无论如何创新,不能违背新闻价值的本质。在适用性上,新闻价值是否满足受众群体,完全取决于后期的新闻传播量。如果听友提出任何意见都不加思考地调整节目内容,那么节目很容易失去文化重心和新闻价值传播导向性。所以,传统媒体在听取受众意见的同时,也要依据新闻价值来做出客观判断。在满足受众适用需求的基础上,来甄选新闻素材并调整新闻结构。若是受众需求与主流媒体价值观对立,那么在博弈的过程中,新闻媒体仍然要秉承社会责任,在新闻内容中提出正确观点并加以改进。

三、受众新需求对新闻内容提出的创新性要求

1、从新闻表达到评论“无互动,不新闻”

新闻内容从表达到评论都需要一种互动性的交流机制,从而获取更多来自受众群体的真实反馈,并以此作为调整节目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参考。这是基于受众参与的“互动”需求对新闻内容生产提出的创新性要求。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要守正创新,也要坚守初心,生产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内容,为忠实粉丝呈现出更多喜闻乐见又传播思想、凝聚共识的正能量,并以此来增强受众群体的参与感。一些传统的广播节目或翻译类节目并未设置场外连线的环节,这并不代表节目不具备互动条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设立话题群、讨论群、听友交流群等,均可在节目播出时间之外获得与受众互动的机会。所以,改变当前固有的节目编排思想,打破同质化和程序化的壁垒,才能让新闻内容具有创新性,才能在满足受众参与“互动”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内容质量,并真正获得大众认可。

2、从受众理解到反馈“无体验,不沉浸”

传统媒体在新闻节目编排上需要真正理解受众思维,否则难以进入受众内心,就会失去对于节目定位的把控力,这是新闻内容生产最大的弊端。而好新闻、好节目必然也是好故事。具有沉浸感和体验性的内容素材叠加,最终会勾勒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脑补画面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强新闻内容的传播力。以此来取悦受众,并不会陷入娱乐化和低俗化的限制中。所以,新闻内容创新“无体验,不沉浸”,节目制作理念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这是基于感官体验的“沉浸”需求对新闻内容选材提出的创新性要求。广播剧因沉浸式的故事情节体验,更能激发受众的想象力,沉浸式传播的场景化设计与受众群体形成了心灵交流体验。内蒙古广播电台推出“学习党史精神为源”沉浸式红色故事会,便是在新时代的画卷之上,继续书写内蒙古人民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新篇章。这样的创新形式为受众带来深刻的体验,无疑会引导受众增强对新闻内容的理解程度。受众群体在反馈中形成共鸣,在倾听中思考人生,也就满足了受众群体基于感官体验的“沉浸”需求。

3、从媒体采编到传播“无价值,不适用”

新闻内容生产不能盲目依赖于社会话题、舆论焦点、热点事件,这样只会陷入内容生产的形式主义。真正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新闻内容,必然是具有更高传播价值的适用性素材。所以从媒体采编到传播“无价值,不适用”。以此来打破碎片化和断层化的内容生产弊端,让创新性内容重获新闻价值。这是基于新闻价值的“适用”需求对新闻内容编排提出的创新性要求。广播其实并非“弱势媒体”,深具融合性、创新性的媒体价值,广播自然是深具责任与担当的媒体。传播有价值的声音,提出了广播要树立自信,打造立体化服务体系和内容生产结构。广播的实用价值还远远没有穷尽,还需媒体人深度挖掘新闻价值来为媒体价值增量加码。从而打破传统媒体碎片化和断层化的传播壁垒,让脱离受众群体的新闻内容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以此来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价值的“适用”需求。

四、基于受众新需求的新闻内容创新性发展策略

1、“场外加码”补充互动条件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台网联动资深编辑艾米教授,强调受众参与度的重要性,提出开放新闻互动理念。新闻内容发布前后,都可以收集来自受众的意见。这样与受众不间断地对话,可以让内容创新贴合受众需求,还可以发现更具吸引力的新闻观点。现在很多传统广播媒体正在积极探索与听众广泛互动的有效方式。从新闻价值观传递和内容传播两个层面来分析,新闻互动的产生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评论,以及对报道方式的一种受众反馈。反馈具有信息回溯价值,广播媒体才能依据听友诉求来调整报道后续的方案。所以,广播媒体也在尝试着通过第三方社交平台来与听众进行线上沟通,从受众接受效果上来看也是一种可行性且较为理想的互动方案。

2、“场内沉浸”增强受众体验

随着云网端融合创新,以云技术为核心的A R/V R、元宇宙沉浸式未来媒体或成为新常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传统媒体吸引受众的传播空间,且有必要从其他方式上探索如何来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体验。虽然广播媒体很难运用多种感官维度的技术来吸引受众,但是新闻内容生产本身并不一定需要全新的技术支持,反而有必要回归最朴素的新闻声量体系当中。在以新闻内容为第一场域的评价体系中,新闻受众在这一场域内实际上具有相近的价值观、判断力、收听习惯。传统广播媒体新闻内容创新也可以围绕“场内沉浸”来进行调整。如,节目受众群体老龄化,则可以放慢播放节奏,以慢节奏的声量来协调听友习惯。如果节目受众群体年轻化,则可以适当加快播放节奏,以此来适应青年群体的收听习惯。总之,沉浸在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报道中,并不是因为过度开发的技术容量打破了听友习惯,反而是回归到新闻内容声量这一重要维度,进而让更多听友听到心声,以此来满足听友的沉浸体验需求。

3、“场域整合”迭代新闻价值

传统媒体的视听场域需要重新整合传播资源,这种针对于受众新闻价值提取的信息应当满足更多受众的适用性需求。当传统媒体节目资源不断扩充之后,便具备了“场域整合”的内容资源扩充条件,也因此具备了迭代新闻价值的传播优势,受众群体也会因此而不断扩大,最终提高内容产量和质量。

一方面,需要依据受众群体的年龄段划分出资源整合条件,依据受众心理来甄选新闻素材,以及符合该年龄段的节目采编结构。如,广播节目《新疆名医堂》受众群体年龄段偏高,在素材选取方面也就更注重对健康知识的通俗化讲解。在节目中呈现的新闻价值具有知识性和功能性,如“名医在身边”板块可以向受众介绍提高孩子免疫力的方法;“防疫科普进行时”板块可以为受众讲解元旦和春节假期时返乡和外出应注重的防控要求;“趣味医学”板块中可以介绍冬天吃辣的益处。从节目板块的信息价值定位来看,符合节目听友的适用性需求,所以即便是打破泛娱乐化的节目形式,也不会让受众感觉枯燥乏味。

另一方面,需要依据受众群体的新闻信息价值需求来细分节目取材方向,尽量满足各年龄段对于不同新闻素材的价值取向,以此来扩大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的覆盖面。如,翻译类广播节目《中华大家庭》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涉及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文学、天文、地理、饮食、民俗风情等等,所涉猎的内容繁多。取材范围自然可以结合节目定位特点,依据受众群体对新闻内容的价值取向来扩大素材容量,并以多种形式为受众呈现出来。这样便可以打破传统广播媒体受众断层化的弊端,在扩大节目取材范围之后,进一步提高节目内容的新闻价值,以此来争取更多潜在听众并转化为忠实粉丝。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生产诟病严重,“同质化+程序化”支离舆论关注,“娱乐化+低俗化”背离新闻本质,“碎片化+断层化”脱离受众群体,均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具有消极影响。在融媒趋势下受众对新闻媒体也提出了新需求,参与“互动”、体验“沉浸”、价值“适用”等需求如若不能满足,受众群体流失必然更加严重。那么也就对新闻内容提出的创新性要求,从新闻表达到评论“无互动,不新闻”,从受众理解到反馈“无体验,不沉浸”,从媒体采编到传播“无价值,不适用”。建议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生产“场外加码”补充互动条件,“场内沉浸”增强受众体验,“场域整合”迭代新闻价值。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群体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