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地市党媒如何在媒体融合中寻求突破
——以《河池日报》发展经营为例
2022-12-07莫智
莫智
目前,各个地市级党报都在顺应时代发展,打造出了传媒矩阵,为了迎合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报纸采编人员将重点放置在新媒体平台,忽视了原有平台的发展。在当前全新的传播形势下,要在媒体融合中寻求突破,必须要兼顾各方需求,以优质内容赢得受众的青睐。
一、《河池日报》的转型要求
河池市处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白色起义发源地。河池境内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艰苦、洪涝灾害频发、农业发展困难,受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制约,河池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近年来,在政策的扶持下,河池市各项产业全面开花,2021 年,河池市GDP 总量为1041.97亿元,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河池还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带来了思想上、生活上的碰撞,这就要求《河池日报》在报道新闻时,需考虑到各族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思想的统一。另外,河池市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着独特的红水河文化,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结构,让河池形成了坚韧、宽容、开放的人文生态。鉴于此,《河池日报》需找准发展方向,关注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报道,巩固宣传阵地,提高舆论的影响力、引导力与传播力,这对于地市级党报是一个考验。
二、《河池日报》在媒体融合中寻求突破的实践
1、回归本位,打造优质内容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应该怎样突破,每个传媒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河池日报》作为河池市唯一的党报,在转型进程中,依然是走“内容为王”战略,不是单一的改版、改选题,也不是将报纸内容重复地搬上互联网,而是要用优质的内容来还原新闻真相,引领社会思潮,报道具有公信力、权威性的内容,让内容具备新思维、闪光点,将报纸内容做深、做强。
首先,深入决策一线。在发生重大事件、举办重要活动时,《河池日报》会第一时间抽调记者进入现场参与宣传工作,对于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事件,组织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发挥新闻从业者的优势与特长,参与到策划、组织、执行的各个过程,报道有深度的新闻。
其次,进入策划一线。新闻策划是提升新闻内容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在优质的新闻报道中,新闻策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河池日报》也将策划环节作为重中之重,在遇到重大事件时,《河池日报》会组织策划会,领导、编辑、记者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策划方案。如,在“十三五”期间,《河池日报》以“脱贫攻坚”策划了系列报道,推出了《脱贫攻坚看河池》《我的脱贫故事》《决胜六大行动 全面建成小康》《向极度贫困发起总攻》等专题专栏,取得了巨大反响。从2020年10 月开始, 还刊发了连版特刊, 推出了“H5”,应用多样的报道形式、深入的采访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了党委与政府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受众的认可。
2、网络问政,提高影响力
除了在内容方面发力之外,《河池日报》还开辟了网络问政平台,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河池日报》的网络问政由媒体、网民、政府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系统,其中,媒体是网民、政府之间的沟通平台;网民通过问政平台表达意见,监督政府的各类公共决策;政府则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接受监督。
在《河池日报》的网络问政专区中,实施“先审后发”制度,由专区管理员负责把关,剔除各类不符合要求或者违规的留言,根据内容的性质和急缓分类处理,明确了不同留言的办理时限。对于本单位、本地部门职能问题,需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对于本部门职能范围的问题,要在3个工作日内回应;对于涉及多部门的问题,需在20个工作日内回复。同时,高度关注网民反馈,对于逾期未回复的部门,以下发督办函、电话督办的形式来督促解决。
另外,《河池日报》还通过报网互动来打造问政品牌,借助新媒体的快捷性及时发布信息,进行持续性的跟踪与报道,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互补,形成品牌,提升《河池日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近年来,不少问题在《河池日报》的关注下得到了解决,如“货车粉尘污染”“市区道路问题”等等,不仅帮助广大受众切实解决了疑难问题,也拉进了报纸与受众的距离,进一步扩大《河池日报》网络问政专区的影响力。
在网络问政专区的建设上,《河池日报》还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推出了“新闻+服务”。如,“革命老区信息精准服务大平台”就聚合了网络问政、全媒新闻、公共资源、政务服务、社区互动、舆情动态等版块,建立起服务大平台,为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受众提供服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尽管“革命老区信息精准服务大平台”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对于地市党报而言,也是有益的尝试。实践显示,利用大数据,可帮助党报针对性地提供新闻宣传,根据受众点击、留言、情感倾向来归纳事件发展规律和舆论关注焦点,继而提升党报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3、文化导向,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承传统文化,可提升受众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也是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地市级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在传统优质文化的传承上有着先天优势。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河池日报》也积极传承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致力于增强传承活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河池聚集着多个少数民族,有着“世界铜鼓之乡”“世界长寿之乡”的美称,也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民俗。《河池日报》抓住河池市“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的战略定位,服务城市建设,开辟了“文化河池”专版,每周一个主题,用专版的形式来进行宣传报道,先后策划了《蓝祥,为河池长寿文化添砖加瓦》《百年风炉温暖依旧》等系列文章,用精美的图片来提升可读性。除此之外,每周还会出版文艺副刊专版,专门刊发河池地区的书画艺术、名人轶事、风土人情、原创文学等,受到了高度关注。与此同时,《河池日报》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以视频制作为重点,开辟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开通融媒直播,并举办了多场视频直播。如,在2018年重阳节期间,举办了“孝老爱亲”民俗直播活动,从多个方面展示了当地“外嫁女回娘家”“长寿桌”“孝老祝老”等场面,直播观看人数超过了170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4、转变理念,抓好人才培养
抓好人才培养是地市级党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纵观全国的情况来看,在多个地市级党报中,都存在人才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池日报》从人才队伍的建设着手,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构建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改变以往单一“事业编”“临时招聘”的方式,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创新人才管理理念,构建与现代社会相符的人才管理机制,挖掘人才潜能,激活其创新精神,借助完善的人才流动、开发、培训机制来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以老带新”来建设优质的人才队伍。在人才模式的构建上,《河池日报》狠抓人才培养和教育,组织人才到其他报社学习、考察,组织了“我是河报人”等学习活动,定期召开编务会、政治学习会,举办了研究班课程,与当地高校合作,邀请高校教授来校提供培训,提升职工的综合能力。在技能培训上,“以老带新”,由老记者为新记者设定议题,提供指导,引导修改,共同提升工作效率,在内部建立一支优质的人才队伍,成为推动报社发展的核心力量。
另外,《河池日报》探索构建及时有效、公平公正的激励政策和机制,解决吸引人才集聚、激发人才活力和持续留住人才等问题,形成有效适应党报转型发展的人才激励途径,不断激发生产力、扩大影响力、提升传播力。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职级晋升制度、薪酬分配办法,设立以业务能力为晋升标准的上升通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新媒体、记者、行政、采编、运营等专业人才各施所长的用人机制。
5、改变形式,关注基层受众
地市级党报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一些尴尬困境,这是无法避免的。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已经步入了“网络阅读时代”,年轻受众更加愿意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不少地市级党报在报道新闻内容时,还是采用传统的形式,忽视了基层受众的需求,导致受众大量流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池日报》大力发展报网互动,特别是针对一些重大的新闻报道,《河池日报》通过报纸、新媒体平台同步报道的形式,实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互补。除此之外,《河池日报》还为受众提供“二维码”读报服务,用户在扫描二维码后,即可阅读到相关专题,这让受众的信息接收变得快捷、简单,也可以吸引更多受众。《河池日报》还从受众角度来出发,将晦涩的语言转化为鲜明的语言,针对不同题材,采用了对应的写法,让新闻报道变得趣味、生动,并在最终报道、调查报道上下功夫,关注基层受众的需求,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河池日报》还鼓励采编人员成为“新闻工匠”,要求其“走基层”、“改文风”,精心打磨报道内容,让新闻内容的风格、语言和形式更加贴近普通受众的需求,努力让报道更具温度和深度。
结语
在当前以新媒体为主导的媒介生态中,地市级党报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为了发挥出党报的政治宣传、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功能,需积极转型,这也意味着地市级党报需承担更大的市场竞争。本文以《河池日报》的实践为例,探索了《河池日报》在媒体融合中寻求突破的具体方法,实践证明,上述方法有效提升了《河池日报》的综合竞争力,这一模式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