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鸿杰教授辨治肾性水肿临证经验

2022-12-07张雪园马鸿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9期
关键词:土茯苓水液利水

张雪园 马鸿杰*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肾性水肿是肾病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水液局于皮下,可见眼睑或颜面等组织疏松部位水肿,病情进展时延及下肢、足背,严重者形成腹水、胸水,甚至全身水肿。肾性水肿是肾脏病的重要体征,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衰竭等疾病中,也是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是水钠潴溜、低蛋白血症或血管通透性增加,治疗以判断血容量、扩容及利尿等为主[1],有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上常常出现水肿反复的情况。而中医在此方面优势明显,在西医基础治疗之上,灵活使用中药,辨证论治,全身调节,能有效消退水肿,控制水肿反复,减缓疾病进展。

马鸿杰教授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国家级名中医曹式丽教授,熟诣经典、融汇古今,对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多种肾脏疾病的治疗体会颇深。临证中更是思路周全,认证立法,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两年,现将马鸿杰教授对肾性水肿的诊治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肾性水肿属祖国医学“水胀”“水肿”“水气病”等范畴,多由外邪侵扰,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先后天脾肾之气亏损而引发,概而言之不外内外二因。病机上主要归于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肾主水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而蓄积体内。《景岳全书·水肿论治》有言:“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故其本在肾……故其标在肺……故其制在脾。”《素问·水热穴论》篇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明确描述了肾虚外感风邪,遂发水肿的病机。《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诸病源候论》曰:“……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指出水肿也与三焦腑功能紧密相关。肝主疏泄气机,气机不畅津液难以布散,“血不利则为水”,可见水肿亦有因肝气不疏、瘀血阻络而发者。张大宁[2]认为,病因分内外,外因责之于外邪、饮食失节、体虚劳倦,内因是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不利。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肾,肾虚血瘀、水湿内蕴是基本病机。彭培初[3]在病因病机上同样重视风、湿、气、瘀的致病作用以及肺脾肾三焦的调节水液的能力。

马鸿杰教授认为,肺、脾、肾三脏运化水液失常,肝气不疏,三焦不泻,外感风邪而发本病,久则痰瘀互结,使水肿反复发作,消长缠绵。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两虚为主,标实以风邪、水饮、湿浊、瘀血为要,它们可兼夹致病,病机更为复杂,这也是临床治疗困难的原因之一。

2 辨治经验

2.1 首辨病期,次辨脏与证 水肿的发展往往是动态的变化过程,邪正虚实的转换、病变脏腑的迁移以及病因的多样化,使得病变过程中呈现繁杂症状。因此马鸿杰教授将水肿按病程分为早、中、后三期,分别对应肺、脾、肾三脏,治疗过程以三期为纲、三脏为轴,结合八纲,辨证施治。

2.1.1 早期风气相击,肺失其能 此阶段实多虚少,肺为娇脏,风为百病之长,易从皮毛、口鼻入而犯肺,致肺失宣降,上不能外散宣发、下不可肃降内运水液与浊液,水液停积于内,致身体洪肿、尿少等。其发病特点是突发颜面浮肿,微汗出,咽痛,小便不利,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此型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感冒。急则治其标,行提壶揭盖之法,治以宣降肺气、祛风利水,方用马鸿杰教授自拟越婢宣肺饮,药用越婢加术汤加桔梗、枳壳、杏仁、茯苓、薏苡仁、桑白皮等。仲景先师曰:“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故以越婢加术汤开腠理、利小便,桔梗、枳壳、杏仁复肺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之能,再以茯苓、薏苡仁、桑白皮淡渗利水。又因风常兼夹寒温之邪伤人致病,故风寒重可予以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等辛温解表药;风热著则投以金银花、连翘、桑叶、薄荷等辛凉发表之品。

2.1.2 中期水湿蕴中,脾受其困 此期因实致虚,虚实相当,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水肿日久脾阳渐伤;湿性黏滞,阻碍中焦气机、碍脾健运。气阻阳弱、脾失健运,津液运化不利、更助水湿内生。此阶段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特点是脘腹满闷,恶心欲吐,纳呆,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缓。治以温阳除浊,以马鸿杰教授自拟温脾化湿汤为主方。主要药物有干姜、苍术、厚朴、小茴香、高良姜、白术、草豆蔻、木香、炒薏苡仁、陈皮等。关键药物是干姜、苍术、厚朴三药。干姜,味辛性热,善温中回阳、温肺化饮,长于治腹寒痛、除腹胀满;苍术辛温、走而不守,燥化湿邪、兼以健脾;厚朴苦温,行气燥湿、消胀泄满,其功力强而不缓。此方重在除湿,若脾虚明显,酌加茯苓、山药、砂仁、鸡内金等,以脾为酿生痰湿之源。郁久水湿化热,湿与热结,胶着难攘,特点是黏腻(口渴口黏、汗多身黏、大便黏、苔黄黏腻)、胃脘痞闷,舌红,脉濡滑而数,此类症状多见于“三高”患者、嗜食肥甘油腻者及酒客。治以清热利湿、宣畅气机,方用三仁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主要药物有半夏、黄连、黄芩、薏苡仁、杏仁、白豆蔻、厚朴、荷叶、丹参、滑石、泽兰等。其中黄连、黄芩、半夏清热燥湿,祛中焦湿热;薏苡仁、杏仁、白豆蔻宣肺健脾利湿、通利三焦;厚朴宽中下气;荷叶、丹参清热祛湿、活血通经,现代药理学提示两药可去浊降脂;滑石、泽兰导湿下出。全方上通下利,共建攘除湿热之功。

2.1.3 后期阴阳亏虚,肾不化水 本阶段以虚为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化之精微充养和培育先天之肾精、肾气。故水肿病久必由脾及肾,肾气亏虚、水液失于蒸化,致水饮内停。肾阴肾阳为元阴元阳,是“五脏阴阳之本”,论治时需辨明肾阴、肾阳虚损之偏重。肾之阴精亏虚,常见症状为腰酸膝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质红瘦,苔薄少,脉细弱,治以自拟二六固正汤,药用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去泽泻)加益母草、泽兰、桂枝、怀牛膝、巴戟天等,旨在滋阴利水。张介宾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诸多滋阴之物,易粘滞碍胃,恐补阴不及却令脾愈虚、肿愈加,故以巴戟天缓运肾阳,桂枝温经通络化水。阴虚及阳,命门火衰,温煦失职,化水不利,则水液代谢失常而停留,本证以下焦虚寒为主要表现:畏寒肢凉,下肢跗肿,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频数,舌质淡胖,脉弱。治以温阳利水,方选自拟真武护阳汤,药用真武汤加桂枝、巴戟天、淫羊藿、山茱萸、山药、白茅根、大腹皮。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以大量温热药物直补肾阳,以真武汤加白茅根、大腹皮温阳以利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故以山茱萸、山药滋补脾肾阴精,“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马鸿杰教授指出此时不能因疾病后期,水肿顽固难消,而妄投峻下逐水之品,恣意通利之法,无怪病日增重,耗气阳伤阴津,正犯虚虚之戒。

2.2 湿浊壅盛,化浊消肿 水湿中稠厚浑浊部分,积淀为湿浊,湿性趋下。临床中见患者双腿沉重无力,步履艰难,按之局部凹陷不起,经久难消,大便黏腻不爽,苔白厚腻。此类患者病程较久,以湿浊壅盛为主,以脾肾不足为兼证,故中焦脾虚之纳差、胃胀及下焦肾虚之腰膝酸软、夜尿频等症状不明显。马鸿杰教授自拟“化浊消肿方”治疗此顽固水肿湿浊主证,药物包括黄芪、土茯苓、生大黄、防己、绵萆薢、石菖蒲、萹蓄、路路通、丹参等。其中黄芪、土茯苓和生大黄三药为主药:黄芪甘温,善补气、利水、固表;土茯苓甘平,可利水湿、消壅肿;生大黄苦寒,气味雄厚,能行易泄,可祛湿化瘀,有解毒、推陈致新之功。三者用量为黄芪30~60 g,土茯苓15~60 g,生大黄6~10 g。黄芪健脾,重用时补气之效显著,气行则水行,有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气足则推动和促进津液的输布;其顾护正气,可缓大黄之峻利。土茯苓、生大黄相伍痛下湿浊,同时生大黄可引药入经。三药配合可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事半功倍。现代药理[4-5]研究表明,黄芪可利尿并降低尿蛋白,改善代谢紊乱,减轻肾脏损害。土茯苓具有护肾、抗水肿、抗糖尿病及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6]。大黄酸和大黄素均有利尿作用,大黄可减轻炎性细胞的浸润,保护肾脏[7]。防己祛风湿、利水,合绵萆薢、石菖蒲、萹蓄、路路通共奏利湿泄浊之功。久病多瘀,故用丹参入血化瘀。此组合共同发挥利尿消肿、去浊排毒的功效。

2.3 活血利水,后期重“瘀” 气机不畅、寒热失调、痰湿阻滞,均可影响血液运行而形成瘀血。瘀血既是人体的代谢病理产物,又是加重水肿的致病因素,它可以贯穿整个发病过程。马鸿杰教授自拟下瘀水方,组成有益母草、紫草、桂枝、桃仁、蒲黄、姜黄、枳壳、川芎、当归。血瘀重证,加水蛭、地龙破血通经。该方合化瘀通经、温通利水、轻疏气机于一体,不唯治瘀,亦治病因。马鸿杰教授在临床上更重视后期治瘀,原因有三:水肿病迁延不愈,日久易入络成瘀,临床常见面暗、唇舌色暗、肌肤甲错、脉涩等血瘀证表现;津血同源,血不利则为水,故治水宜兼通瘀;多年临床发现,两法同用则协同增效,即使瘀血证不甚显著,加少量活血药则亦能助效。临床医家亦常循此法,傅晓骏[8]尤其重视从瘀论治肾性水肿,常用药对有黄芪伍水蛭、益母草伍泽兰、莪术伍丹参、大黄伍六月雪等,效果显著。张大宁[2]认为在慢性肾病至一定阶段后,应以补肾活血为根本大法,常用当归、丹参、川芎、三棱、莪术、水蛭等活血破血药。

3 典型案例

蔡某,男,69岁。2020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乏力伴双下肢水肿加重1月余。既往慢性肾炎病史13年。现症:精神疲惫,乏力,下肢水肿,以脚踝、脚面为主,伴心烦失眠,脘腹胀闷,纳差,腰酸痛,小便泡沫多,色黄,夜尿多,大便黏,日2次,舌胖,质淡红,苔根黄腻,舌下络脉紫粗,脉细涩无力。尿常规示:尿潜血(+),尿蛋白(+++)。生化全项:ALB 23.0 g/L,Cr 255 μmoL/L,TG 1.62 mmoL/L,TC 7.83 mmoL/L,24小时蛋白尿定量5.6 g/24 h。因病情较重,建议患者住院治疗,但患者拒绝,坚持中医门诊诊治。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中医诊断:水肿病,脾肾亏虚、湿热瘀阻证。治法:补脾益肾、清热祛湿、化瘀利水。选用自拟方二六固正汤、化浊消肿方、下瘀水方化裁。处方:黄芪60 g,土茯苓30 g,生大黄6 g(后下),生地黄15 g,酒萸肉15 g,山药20 g,茯苓15 g,牡丹皮10 g,萹蓄15 g,石菖蒲15 g,绵萆薢15 g,炒白术10 g,淡竹叶10 g,炒薏苡仁15 g,泽兰15 g,川芎10 g,益母草20 g,墨旱莲15 g,防己20 g,丹参30 g,水蛭3 g。14剂,水煎,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2020年12月2日二诊:水肿明显减轻,尿量增多,体重减少3.9 kg,心烦除,余症亦较前减轻。予一诊方去淡竹叶,增炒薏苡仁至30 g,加酸枣仁15 g。嘱继服14剂,服法同前。2020年12月16日三诊:水肿已十退七八,余症明显改善,诉心情愉悦,纳食馨香,唯腰痛时作,予二诊方加桑寄生15 g、盐杜仲10 g。继服30剂,服法同前。后规律复诊,在三诊方基础上加减调治3月余,水肿几近全消,血肌酐亦保持稳定。定期随访1年,患者病情平稳。

按:患者老年男性,慢性肾炎多年,年老体衰,脾肾不足,水液运化失衡,故发水肿。肾司二便,腰为肾之府,故肾虚则夜尿频多、腰部酸痛;脾虚无力运湿,湿阻中焦,则见乏力、纳差、脘腹胀闷、大便黏;湿热蕴结于内,故小便色黄、苔黄腻;瘀血阻络,故舌下络脉迂曲、脉涩。综上所述,辨为脾肾亏虚、湿热瘀阻证。故用生地黄、酒萸肉、山药补益肾脾,墨旱莲滋肾阴,牡丹皮清泻相火,因脘闷纳差,熟地黄改用生地黄,防其滋腻。重用黄芪,补气利水行血。药理研究[9]发现,黄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具有活血的作用。茯苓、炒白术、炒薏苡仁健脾利水;土茯苓、萹蓄、绵萆薢、防己利湿浊;石菖蒲化湿去浊、安神启胃气;生大黄给邪以出路;川芎、益母草、泽兰、丹参、水蛭活血化瘀;淡竹叶除烦利尿。二诊患者心烦除,故去淡竹叶;仍寐差,加酸枣仁安神;增加炒薏苡仁用量加强健脾利水。三诊时患者余症缓解,唯有腰痛,则加桑寄生、盐杜仲补肝肾,强腰膝。纵观全方补攻兼备,辨证准确,方证对应,故取效甚捷。

4 小结

肾脏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肾性水肿是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马鸿杰教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治本以补益脾肾为主,治标要祛除风邪、水饮、湿浊、瘀血等病邪。同时,要灵活把握不同时期邪正虚实的转化。法随病机,方药应法,治病旨在以药物之偏性纠阴阳之失衡,扶正利祛邪,祛邪为护正,最终帮助人体达至“阴平阳秘”状态。

猜你喜欢

土茯苓水液利水
国医大师治肾病水肿验方精选
背后七颠百病消
土茯苓的故事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土茯苓治急性尿路感染
小穴位 大健康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方草寻源——土茯苓
土茯苓
饮水